六亿神州尽舜尧:他为什么要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他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初衷是什么呢?
1966年5月5日,下午五时,毛主席在上海会见由谢胡率领的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时,在讲话中谈起了发动“文革”的原因,他谈到这次运动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改造知识分子的世界观;二是发现、批判及改造党内走资产阶级道路的当权派。
1
先来谈谈第一个原因,即改造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毛主席曾在《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一文中谈道:
“为什么要思想改造?就是为了要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建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改造成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
此外,毛主席曾精辟地指出:
“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或者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或者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共产主义世界观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它不是任何别的阶级的世界观。”
随着,1953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当时党内的高层,对于社会主义革命是否要继续前进时,毛主席曾精辟地指出:
“社会主义革命来得急促。在六、七年之内,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小生产个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就基本完成了。但是人的改造,虽然也改造了一些,那就还差。社会主义改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制度的改造,一方面是人的改造。制度不单是所有制,还有上层建筑,主要是政权机关、意识形态。”
由此可见,“三大改造”的完成,只是标志着社会主义国家相关的制度初步确立,这只是达成了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性的任务目标,还有更持久的革命任务,即人的改造。
所以,这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也要逐步解决这个问题,它是触及人们的思想、世界观的革命,目的是把人们的资产阶级世界观改造为无产阶级世界观。
那毛主席为什么对这一点非常执着呢?
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来看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令人深省的预见性,他们认为: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讲到了“两个决裂”,第一个决裂则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的决裂。也就是说,共产主义革命是革新过去一切的旧的所有制,建立新的所有制体系,而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制度就是公有制,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全民所有制,二是集体所有制。
中国在民主革命胜利后,革除了三张皮,即帝国主义所有制,封建主义所有制,官僚资本主义所有制。三大改造后,又革除了两张皮,即民族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小生产者所有制,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这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但这仅仅是完成了一个任务。
第二个决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就涉及到了人的改造,也就是人的观念、思想及世界观的改造。
那要改造什么样的传统观念呢?其实就是以往各个世纪的一切与“私有制”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等。
那为什么就笃定人的观念、思想及世界观是可以改造的呢?
从唯物史观来看,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所以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而至今以来的社会存在形式则是“少部分人压迫绝大多数人”。在这种压迫体系中凝结成的生产关系所形成的经济基础,它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思想必定是维护私有制的生产关系。所以在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必定是私有思想、私有意识等,而这些思想、意识则进一步表现为阶级中的具体人的利己观念,甚至是自私自利的行为。
那这种社会存在所产生的社会意识是否可以改变呢?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回答来看,这种社会意识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几千年以来,这些存在人们头脑里面的传统观念,特别是私有的观念,都是可以重新改造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精辟地指出: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当人们谈到使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思想时,他们只是表明了一个事实: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当古代世界走向灭亡的时候,古代的各种宗教就被基督教战胜了。当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的时候,封建社会正在同当时革命的资产阶级进行殊死的斗争。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思想,不过表明自由竞争在信仰的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罢了。”
由此可见,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它还表现在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这就是说,那些建构在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上的旧的思想、意识等都是是可以改变的,特别是私有制的思想、观念。因此,这些观念并不是亘古不变,更不是资产阶级所倡导的“不变的人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等,进一步批判,他们说:
“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你们的利己观念使你们把自己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从历史的、在生产过程中是暂时的关系变成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这种利己观念是你们和一切灭亡了的统治阶级所共有的。”
对于资产阶级所倡导的“人性不变论和利己观念”,毛主席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更赤裸裸地指出:
“人性论”。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我们主张无产阶级的人性,人民大众的人性,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则主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人性,不过他们口头上不这样说,却说成为唯一的人性。有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鼓吹的人性,也是脱离人民大众或者反对人民大众的,他们的所谓人性实质上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因此在他们眼中,无产阶级的人性就不合于人性。现在延安有些人们所主张的作为所谓文艺理论基础的“人性论”,就是这样讲,这是完全错误的。
简单来说,至今一切阶级社会中,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在私有制下的人性观点,即自私自利等表现就不足为奇了,这些都是可以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而改变的,并不是永久不变的。
因此,随着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重新构建了新的生产关系。之所以要与这些传统观念进行彻底的决裂,是因为这些传统观念非但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而且对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进步的革命运动形成了阻碍。
这些传统观念不革新,对于处于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中的个体,他们的旧世界观就跟不上这个新的生产关系,那他们就会变成落后的一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方。
所以,如果不进行彻底的文化革命,那他们的旧思想观念就会转化成物质的力量,这股力量可能会打断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进程。
因此,在文革期间,很自然地提出的破“四旧”,即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同时,也提出了“批孔”的运动,即批判儒家思想。这些都是在尝试与传统观念进行决裂的具体表现。
讲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毛主席为什么要改造人们的世界观了吧。
因此,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他坚定不移地相信人的世界观是可以改造的,所以对于那些犯错误的同志来说,只要接受批评与自我批评,就可以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
所以,在推动社会主义革命运动进程中,他时常向同志们发出呐喊,我们要守住“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这块金字招牌,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社会朝着共产主义社会的方向,继续波浪式发展下去。
2
但是,在这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为什么要优先改造“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呢?
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几百万的知识分子曾经都接受了资产阶级的教育,在他们的头脑里无不打下了资产阶级的思想烙印。毛主席曾谈道:
“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的知识分子,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是从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有些人即使是出身于工人农民的家庭,但是在解放以前受的是资产阶级教育,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他们还是属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如果不把过去的一套去掉,换一个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和工人农民的观点不同,立场不同,感情不同,就会同工人农民格格不入,工人农民也不会把心里的话向他们讲。”
他希望这些持有资产阶级的世界观的知识分子,能自觉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来,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而服务。
而这些知识分子以前是为帝国主义所有制,封建主义所有制,官僚资本主义所有制、民族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小生产者所有制等“五张皮”服务的。
关于知识分子与所有制的关系,毛主席曾非常形象地比喻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些知识分子就是依附在这些所有制关系上的。
“三大改造”完成之后,重新为这些持有旧观念的知识分子打造了一张皮,即公有制。而这些知识分子必须要为公有制这张皮而服务,因为再也没有别的什么皮了。
所以,这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任务之一就是改造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把他们改造为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而服务。并且这种改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逐步改造的过程。因此,毛主席曾精辟指出:
“无产阶级必须造就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这跟资产阶级要造就它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一样。一个阶级的政权,没有自己的知识分子那是不行的。”
“我们是无产阶级专政,一定要造就无产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包括从旧社会来的经过改造真正站稳工人阶级立场的一切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把他的资产阶级世界观改造成无产阶级世界观,这要一个过程,而且要有一个社会主义思想革命运动。”
因为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那就要有无产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没有自己的知识分子,这个无产阶级的政权就不稳固。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无数次的农民革命,无一例外没有一次是成功的,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没有自己的知识分子。
所以,造就无产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迫在眉睫。
这就是为什么要发起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之一,如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通称 “十六条”)中指出:
“当前开展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触及人们灵魂大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一个更深入、更广阔的新阶段。”
这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是直至人们灵魂的大革命,什么样的灵魂呢?其实就是私有制的灵魂,私有观念的灵魂。
3
再来谈谈第二个原因,即发现、批判及改造党内走资产阶级道路的当权派。
毛主席以国际共运史为例,修正主义的力量是与马克思主义同步产生的,不仅产生量变,而且要质变,这是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的,他这样讲道:
“马克思、恩格斯就没有料到亲手创立的社会民主党在他们死后被他们的接班人篡夺领导权,变为资产阶级政党,这是不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意志为转移的。他们那个党开始是革命的,他们一死变成反革命的了。苏联也不以列宁的意志为转移,他也没有料到会出赫鲁晓夫修正主义。”
因此,对于中国的未来,是否出现修正主义,甚至是资产阶级复辟,他是感到极大的忧虑的,他说:
“我们也准备着。你晓得哪一天修正主义占领北京?现在这些拥护我们的人摇身一变,就可以变成修正主义。这是第一种可能。第二种可能是部分分化。鉴于这些情况,我们这批人一死,修正主义很可能起来。”
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人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组织也是不断分化的,“分”是必然性,这也是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了,但还是存在矛盾的,因此,他认为社会上总有左、中、右,总有先进的、中间的、落后的。
因此,如何保障“社会主义革命先锋队”的纯洁性?如何发现、批判及改造党内的修正主义分子?是他不断思考的问题。
对于这些已经在“修”的道路上的人,他形象地比喻到,这些人就如同竹笋的外壳一样,需要不断剥掉,再改造,重新让他们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而服务。同时,让左派位居各个关键的位置,让他们去贯彻执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
对于党内当权派中的修正主义分子,特别是“走资派”,毛主席这样谈道:
“第二个可能就是剥笋政策,一层一层地剥掉,剩下的是好的,把坏的剥掉。从一九二一年到一九六六年四十五年了,我们就初步地剥了一遍,剥掉了不少反动的......,还有睡在我们身边没有发现的。”
1966年8月8日,上午十一时,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举行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通称 “十六条”),在这《决定》中第五条,进一步明确地指出:
“党的领导要善于发现左派,发展和壮大左派队伍,坚决依靠革命的左派。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这些隐藏在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们,就是这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重点关注对象。
从国际共运史来看,党内存在类似于赫鲁晓夫式的当权派,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大敌人,因为这些人是掌握无产阶级政权的关键人,他们是“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执剑人,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掘墓人。
而持有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知识分子则是他们的帮凶,则处于第二的位置,是帮助他们构建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文化及思想的看护人。
因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凡属文化、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中出现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潮,必定会引起后续的政治革命。毛主席曾在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中精辟地指出:
“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
而随着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他们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反革命的力量,是他们的阶级性所决定的,因此他们就会越抵抗社会主义革命。
所以,必须在接下来的文化革命运动中,首先要把党内宣传体系的修正主义分子和与之配合的资产阶级的右派知识分子给暴露出来,对他们进行“斗、批、改”,把他们改造成无产阶级的世界观,重新为社会主义革命而服务。
随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深入,会涉及大范围的批判,改造更多人。
综上所述,以上“两个群体”就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的“斗、批、改”的主要对象。
同时,为了新的生产关系服务,也要不断改革不适宜的政策、制度。如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通称 “十六条”)中第十条明确指出:
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学方针和方法,是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也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社会重新培养一批新人,新的知识分子。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这次文化大革命的意义甚至比150多年前的巴黎公社革命[按: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革命爆发,标志着全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还要重大。
同志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所以,我们相信“阶级意识的觉醒”,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这是历史的必然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