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为什么太阳面上有那么多“米粒”
一张拍得很清楚、能显示太阳表面细节的照片上,总是可以看到许多形状像米粒那样的斑块,“米粒”与“米粒”之间则是略为暗一些的条纹。这种景象很容易使人想到一块黑丝绒上洒着许多汉白玉小颗粒。
这些米粒状的斑块,它们都是些不规则的多边形,大致说来,它们的直径都在70
一张拍得很清楚、能显示太阳表面细节的照片上,总是可以看到许多形状像米粒那样的斑块,“米粒”与“米粒”之间则是略为暗一些的条纹。这种景象很容易使人想到一块黑丝绒上洒着许多汉白玉小颗粒。
这些米粒状的斑块,它们都是些不规则的多边形,大致说来,它们的直径都在700~1800公里之间。这是颗好大的“米粒”呀!而且,在同一个瞬间,太阳光球层上面的这种米粒状斑块,大体有400万颗。“米粒”之间的暗条也有200来公里宽。“米粒”所以显得突出,是因为它们的温度比暗条部分要高些,可能高300~400℃,亮度强10~20%。
![]() |
从整体来说,“米粒”组织好像一幅马赛克画,它始终存在于光球层上,但就个别“米粒”来说,它却是在很快地变化,新的“米粒”不断产生,老的“米粒”不断消失,其变化之快也许会使我们感到惊讶:这么大的“米粒”平均寿命只有8分钟左右,个别长寿命的也只有15分钟上下。
这些“米粒”是从哪里来的呢?现在一般认为,“米粒”组织是由光球层下面的对流层中气体对流所产生的现象,从对流层上升的炽热气体柱的顶部就是“米粒”,热气体柱通过“米粒”而把太阳能量不断地从内部带到表层,上升的物质温度略为降低之后,成为暗条纹形状向内部下沉。
20世纪50年代,人们还观测到一种比“米粒”组织更大的“超米粒”组织,这种日面结构的直径可达2~6万公里,寿命为20~40小时。按平均数计算,我们看到的太阳面上同时约有2500颗“超米粒”。“超米粒”组织现象是天文学家们正在深入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很赞哦! (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