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和阳历是怎样来的
现在世界上各国、各民族所使用的历法的种类很多,但主要可以归成为三种:阳历、阴历、阴阳历。我们现在所用的“农历”,又有人称它为“阴历”,其实这是“阴阳历”,而不是真正的“阴历”。
阳历是根据太阳来的,就是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作为一个计算时间的单位。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是365.2422天,也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了使用方便,就将365天作为一“年”。这就是阳历的一年。
由于365天里,月亮圆缺变化12次,因此就将1年分为12个“月”。365天无法平均分配在12个月里;30天一个月,12个月才360天。人们就用大月和小月的办法来安排。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份也是小月,但只有28天。这样12个月加起来,1年就是365天,叫做“平年”。
那么这多下来的5小时48分46秒怎么办呢?算了一下,积4年差不多就是1天,就将这一天放在第四年的2月份里。这一年就叫“闰年”,闰年的2月份是29天,多出来这一天叫“闰日”。这一年就有366天了。
阴历是从月亮而来(月亮又叫“太阴”)人们发现月亮的圆缺变化很有规律,平均29.53天变化一次,人们也将这段时间作为计算时间的单位,叫做“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由于从冷天到热天,再从热天到冷天的变化周期里,月亮圆缺变化12次多一些,因此就将12个月(阴历月)叫做1“年”(阴历年)。1年是354天或355天。这就是真正的阴历。在古代,中国和埃及,阴历都是最先使用的历法。
但是天气冷热变化一次是365天,而阴历的1年只有354天或355天。1年要相差11或10天,3年就是1个月多。为使历法能适应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就在第三年加上1个月,这一年就有13个月,加上的这个月叫“闰月”,1年是384或385天了。我国在3000年前殷代的时候就有十三月的名称了。到2600年前,人们又进一步用“19年7闰”的方法来设置闰月。这就是现在我们用的“农历”。
天气冷热变化是由于地球是倾斜地绕太阳公转的结果。地球绕太职公转一圈,天气就冷热变化一次。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就是阳历的依据。因此用置闰月的办法来使历法适应天气变化周期,就象是将阴历和阳历揉合起来,这样的历法就不是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合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