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音乐中也要用到数学
平时我们放声歌唱,或者纵情弹奏,可从来没有想到过解方程,也没有想到过加减乘除。但是,声音是振动产生的,不管是乐器还是声带都离不开振动,振动的频率还决定音调的高低。那么,频率怎么计算呢?这就要用到数学了。
人们早就认识到,当两个音(振动)的频率比是个简单的整数比时,这两个音(振动)才是协调的。譬如一根弦可弹出“do”。那么,它的一半长的弦可弹出“$\dot do$”。由于弦长减半,频率就加倍,就是说,频率加倍,就可以得到高八度的音。人们还知道,频率扩大$\frac{3}{2}$倍,就从“do”变成“so”,扩大$\frac{9}{8}$倍,就从“do”变成“re”……
![]() |
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提出了七音。其实,我国在公元前1200年的周武王时代就有了七音的传说。后来,又有了所谓“三分损益”的计算音频的方法,被后人誉为音乐史上的惊人发现。所谓“三分损益法”是这样的:
设弦全长发音“do”,弃去它的1/3长,这时,长度是原弦的$\frac{2}{3}$,频率为“do”的$\frac{3}{2}$发出的音为“so”。这就是“三分损一”。
以“so”为基础,弦长增加$\frac{1}{3}$,即弦长为“so”时弦长的$\frac{4}{3}$倍,频率为$\frac{3}{4}$倍,就得到“re”。这就是“三分益一”。这时,因为“so”的频率是“do”的$\frac{3}{2}$倍,所以,“re”的频率是“do”的$\frac{3}{2} \cdot \frac{3}{4}$倍,就是$\frac{9}{8}$倍。
![]() |
接下去,“三分损一”,得“la”;“三分益一”得“mi”;“三分损一”得“si”;“三分益一”得“fa”,……这样交替“损”(弃去)、“益”(增加),就可以得到全部七音。
这样得到的七音的频率与“do”的频率比,同标准十分接近。
![]() |
在钢琴上,高音$\dot do$的频率是低音do的2倍,但是,从do到$\dot do$之间被分成了12个半音。每个半音程都等于$\root {12} \of 2 $。也就是,相邻两个半音的频率比都等于$\root {12} \of 2 $。所以,钢琴上的音的频率比都不是简单整数比,它们都不是精确的协和音。
为了使钢琴上发出的音与自然协和音足够精确,有人建议要将一个八度音划分成19个音。这个意见将符合作曲家的意向,并且事实上也被小提琴家注意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