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正交试验法可以提高试验效率
现有甲、乙两类种子,为了知道哪一种产量更高,就要进行试验。如果把甲种子种在A地,乙种子种在B地,收成后我们能根据产量判断种子的好坏吗?假设甲种子产量高,我们会问:会不会是A地的土质比较好?可见这样的试验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如果换一种试验方法:在A、B两块地中,分别种一半甲种子和一半乙种子。试验的结果就不会令我们失望:
根据试验数据(如下图),我们不仅能看出乙种子比甲种子产量高,还能看出B地比A地更适合种子的生长。
![]() |
由这个简单的例子就能看出:试验设计得好,次数不多,也能得到满意的结果;试验设计得不好,次数多,结果还不一定满意。正交试验法就是一种多快好省的试验设计方法。
例如,一次试验要考虑秧龄、苗数、氮肥对水稻栽培的影响(我们将其称为三因子),秧龄分大苗、小苗,苗数分15万/亩和25万/亩,氮肥分4千克/亩和6千克/亩(我们称之为两水平)。对于这个三因子两水平的试验,要按照前面那样分别搭配,就要有23=8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有没有更省力的办法呢?只要查一下“正交试验表”,它就会告诉我们:4次试验即可达到目的。方法和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 |
将秧龄为小苗的两次试验产量相加得595千克,将秧龄为大苗的两次试验产量相加得720千克,其中分别包括了苗数和氮肥的两种水平,因此试验是有效的,大苗产量比小苗高125千克;同样的方法考虑苗数,(295+375)-(300+345)=25(千克),可见15万/亩的产量高于25万/亩;氮肥6千克/亩比4千克/亩的产量高出(300+375)-(295+345)=35(千克)。从试验结果不仅能看出采用“大苗、苗数15万/亩、氮肥6千克/亩”这个方案产量最高,还能根据产量高出的程度得到下面的结论:影响产量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秧龄,其次是施肥量,再次是插秧量。
用正交试验法做试验,既能减少试验次数,又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因子和水平越多,用正交试验法越节省。例如8因子7水平的试验,全部试验要78=5764801次,用正交法只需49次,试验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关键词:正交试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