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夏季会出现低温冷害
人们通常认为,只有冬季、晚秋、早春寒潮南下的时候,才会出现低温、冷害天气。其实不然,在我国不少地区,夏季也会出现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害的低温冷害天气。例如, 1949年以来,我国重要粮仓之一的东北,出现了8次夏季低温冷害年,其中最严重的是1969年、1972年、1976年,每年减产粮食50亿千克左右。
![]() |
夏季低温冷害不仅发生在东北地区,就是在温暖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也会发生的,如1974年,上海地区出现了明显的初夏冷害天气,使早稻的空壳秕粒明显增多,导致全市早稻平均空秕率高达24.7%。
另外,在1550〜1700年间,由于世界气候普遍变冷,出现了著名的“小冰河期”。在这期间,盛夏上海曾出现过像深秋寒冬一样的寒冷气候。如1577年,《奉贤县志》载有:六月(农历)寒如冬;1689年,《南汇县志》记有:夏寒,气候如深秋。
夏季低温冷害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延迟型”冷害。特点是,在农作物营养生长期内,气温长时期偏低,因而农作物生长发育迟缓,成熟期延迟,使农作物受到秋季低温和初霜的危害而减产。另一类是“障碍型”冷害。特点是,作物在生殖生长期内,遇到低于17.0℃的低温影响,生殖器官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破坏而减产,如水稻已进入成熟期,要是遇到17.0℃以下的低温天气,会出现大量的空壳,使稻穗不下垂,即所谓的“翘穗头”而减产。
夏季出现低温冷害天气,是由于大气运动而引起的。控制我国夏季冷暖空气活动的主要成员,一个是位于极地的冷空气团,一个是位于西太平洋上的暖空气团(副热带高压)。如果冷空气团位置偏南,副热带高压偏东偏南,这样,从极地爆发出来的冷空气极为强烈,而且能不断地影响到我国东北,有时甚至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而导致夏季低温冷害的出现。如果冷空气团位置偏北,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北,这样来自副热带高压的暖气流十分强盛,长驱进入东北地区,这样的年份,我国大部地区便出现高温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