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朝藩王制度弊端 藩王制度拖垮明朝,中央为何不改革?

火烧 2021-08-18 02:46:37 1063
藩王制度拖垮明朝,中央为何不改革? 「 ”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世”是明成祖朱棣之后明朝藩王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规定以及历代帝王们的严厉约束之下,藩王们稍有风吹草动就会面临朝廷的监管严

藩王制度拖垮明朝,中央为何不改革?  

明朝藩王制度弊端 藩王制度拖垮明朝,中央为何不改革?
「 ”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世”是明成祖朱棣之后明朝藩王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规定以及历代帝王们的严厉约束之下,藩王们稍有风吹草动就会面临朝廷的监管严查,因此「 ”别无出仕及谋生之路”,除了一个名头之外没有任何的军事权力,大背景之下,明朝的藩王们大多依靠朝廷的供奉,少有进项。 好在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就分封藩王,规定凡是朱氏宗亲,都能获得朝廷优厚的俸禄,包括银子和田地等,数量十分可观。亲王除了一百倾以上的田地外还有一万石的禄米(明朝一万石禄米换算到今天大约920000千克),足够养得起数千人的亲王府。 朱元璋的初衷自然是好的。他出生于农民阶级,自小便受地主阶级的压迫与打击,常常「 ”取草之可茹者杂米而炊”,随后「 ”天灾流行”,其父母兄长皆病饿而死。他孤身一人入皇觉寺为僧,随后又四处漂泊,所见所闻大多是「 ”田主绕我不顾,呼斥昂昂”的地主以及「 ”昔在民间,时见卅县官多不怕民,往往贫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的官吏。 因此在他心中封建官吏豪强皆是害群之马,需除之而后快,因此明初安定天下之际,朱元璋立马就大刀阔斧的诛杀官吏豪强,其手段之痕,绝无仅有。同时朱元璋又吸取前人经验,觉得权利必须把握在自家人手中,绝不可外露于异姓,以防大全旁落。 于是朱元璋将他的二十几个儿子都分封藩王,各自划分领土赋予军事权力,前去各地镇守,既能监察四方土地,又能防止地方割据,这时候的藩王地位仅次于帝王,而且在立嫡立长的继承制下,有皇太子朱标美玉在前,其他的皇子还没有生出野心,也大多在地方有所作为,使明初的政权更为巩固。 然而好景不长,皇太子朱标逝世,其子黄太孙朱允炆虽年幼式微却独得朱元璋宠爱,在一干老臣以及朱元璋的支持下登上帝位,年号建文。皇四子朱棣虽有心继承大位,却不得不顾忌宗法伦理,只能在暗处排兵布阵。但是建文帝朱允炆却做了一件不够明智的事,或者说不够杀伐果断,朱元璋去后,其子不得压制,势力纷纷膨胀,隐隐有叫嚣中央之态,朱允炆听从官员意见,决心削藩,但是却又顾忌亲情,优柔寡断,反倒被燕王朱棣以「 ”清君侧”之名起兵取而代之,年号永乐。 明成祖朱棣是史上唯一靠武力夺取政权的藩王,他在夺得帝位之后通过自身深刻的意识到藩王之危害,于是决定继续削藩,但为防止政权不稳再次旁落,因此只是免除藩王们的军事权利。明成祖时期藩王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后期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藩王们的政治势力越来越弱,经济特权却逐步加强。 而且朝廷对宗室的俸禄是根据人口而定的,藩王们无所事事,为了拿到更多的银钱占据更多的封地,自然乐的造人,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到明朝中后期,皇室子孙已达数百万人,每年需要供给宗室的钱粮已超过全国田赋收入的总和,是朝廷极大的负担。给大家举个例子,万历初年全国财政支出1854万两白银,其中光是宗室的俸禄就达552万两,占据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而且藩王大多无所作为,说是朝廷蛀虫也不为过。 据《明实录》记载,河南土地「 ”半数归宗室”由此可见藩王之富。但即使如此,到明朝后期农民起义,而朝廷由于国库空虚,没有钱粮筹备军费时这些藩王却依旧袖手旁观、醉生梦死,每日花天酒地,却不肯拿出一点库存来帮助朝廷渡过难关,可以说宗室藩王是拖垮明朝的主力军,那为什么明朝那么多代皇帝却没有一个想要改革呢? 一、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至明清时期,我国传统儒学已走上僵化,宋明理学将成千上万的 读书人禁锢在「 ”伦理道德”的条框内,不得有逾越,违之则为异类。而藩王制度自古有之,汉朝的诸侯便是他的前身,只不过以前诸侯多为异姓王,明朝则非朱氏不得册封罢了,但都是大同小异,在当时百姓看来藩王的存在就跟帝王的存在一样自然而然又合乎情理,推翻藩王就如同改朝换代一般。 帝王们为维护自身统治,自然不会废除藩王,而且藩王之供奉如官员之俸禄,不可随意更改。更何况藩王之制度及礼法是明朝各位皇帝的亲祖宗朱元璋亲自制定,若是哪位皇帝想随意更改,便是有违组训、有违天意,严重点就是不忠不孝,不堪为帝。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能打着「 ”清君侧”的幌子光明正大的起兵发动政变不就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意图削藩吗? 二、盘根错节,利益相关 上文我们就说到了,到明朝中后期,宗室人员已达几十上百万之 多了,即使其中大多都是三代以外的宗室,地位权利都不大,但是大家都是数得着的亲戚,裙带关系甚为严重,藩王虽无权却有钱,明朝官员的俸禄都不高,因此常有官员与藩王结亲,以谋利益,而藩王同样也需要官员作为耳目,了解朝廷动向,双方向来交好。藩王宗室又与皇帝天然站在对立面,若是皇帝稍有削藩改革之意,无需藩王们出面,光是朝廷的官员们都不会同意的,想要改革自是阻力重重。 三、帝王昏庸,太监当道 明朝有三大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意在保护统治者的安全,并且身兼巡视和缉捕等职责为一身,后来演变成帝王耳目,官员们闻之色变;东厂是明成祖朱棣所建立的情报组织,任用的都是其心腹大臣,用以收集民间信息,巩固中央集权,而且不受其他部门管辖,只听从皇帝一人调遣;西厂则是明宪宗朱见深所设,旨在帮助皇帝批红处理政务。 三个机构互相互监督又相互制约,保证了权利机构的正常运转,因此明朝皇帝其实经常是不上早朝的,如嘉靖皇帝曾沉迷于修道,三十年未曾上朝。皇帝久居高位,自然不懂得民生疾苦,藩王之害,朝中事物多由东厂西厂处理,自是安于现状,不做更改。 结语 帝王不作为,藩王不节制,官员不尽责,这是明朝之所以灭亡的主要原因。虽然明朝后期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加大赋税的征收用以宗室藩王的支出,导致民不聊生,农民纷纷揭竿而起,而中央又国库空虚,没有金钱粮食来武装军队镇压民众,导致国内政局动荡不安,才让北方少数民族有机可乘。但更多的还是因为朝廷官员以及帝王的不作为,太过于沉溺于安逸的世界,不知变动,才导致了国家最终的灭亡。 参考文献 1.《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五 2.《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八 3.《明史》卷一百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