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的谁推广了胡服骑射 戰國時期,趙國胡服騎射之後,為什麽還打不過秦國
戰國時期,趙國胡服騎射之後,為什麽還打不過秦國
趙國在戰國時期崛起的標誌,就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前,趙國是戰國時期一個中等強國,也就比偏居一隅的燕國和被秦國打的半死不活的韓國好一點。
平心而論,那個時候的趙國不要說和秦國打的有來有往,就算是和齊國、楚國兩個國家作戰,也遠遠不是對手。
可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之後,趙國的戰鬥力得到飛躍般的提高,趙國成功滅掉了僅次於戰國七雄的中山國,又向北打敗了北方的遊牧民族,讓趙國的疆域成倍的擴張,也讓他國家力量遠遠超過韓國和燕國兩個國家。
但是,相比於秦國,趙國仍然不是對手,長平之戰,趙軍先是在野戰中被秦軍擊敗,後來在趙括的領導下趙軍被圍在山谷中以至於全軍覆沒。
那麽,經過了胡服騎射之後又吞並了中山國,為什麽趙國還打不過秦國呢?
其實,趙國打不過秦國就對了,打得過才稀奇呢。
經過軍事改革之後,應該說在軍隊的戰鬥力上,趙國和秦國能夠達到五五開。但是,戰爭的勝負不僅僅依靠軍隊的戰鬥力,還要取決於一個國家持久戰的能力,外交能力和戰略格局,這三方面,趙國是遠遠不如秦國的。
首先,持久戰的能力趙國不如秦國。
戰國後期,雖然經過了擴張人口大幅度上升,但趙國的人口大約也就是秦國的六七成。
那麽,在同樣動員能力的情況下,趙國軍隊的數量就要遠低於秦國了。
長平之戰,趙國軍隊只有40多萬,秦軍卻超過了60萬。
戰鬥力一樣,人少可不就得敗嘛。
由於人口多,秦軍也能承受更大的傷亡,所以,雖然長平之戰損失過半,邯鄲之戰又損失慘重,秦國照樣是戰國第一強國。
趙國是遠遠不會和他相比的!
其次,外交水準不一樣。
秦國在戰國後期制定了一個政策,那就是遠交近攻。
所以,秦國和齊國、燕國關係極好,又能通過這兩個國家牽製韓、趙、魏和楚國,確保了他能夠逐漸蠶食各國領土,這樣的外交水準趙國可沒有。
此外,邯鄲之戰後,為了進一步削弱趙國,秦國還慫恿燕國對趙國發動進攻,讓這兩家打得不可開交,他卻能夠趁機恢復元氣。
所以,雖然秦國被稱為虎狼之國,引起了很多國家的討厭,但是由於秦國總能對他們分化瓦解,讓各國沒有能力聯合起來擊敗他。
第三,高超的戰略能力。
外交上的成功也是一種戰略能力的體現,但是真正能夠體現出秦國戰略水準的就是秦始皇統一天下。
秦始皇統一天下堪稱是同時期最有智慧的戰略規劃。
首先,秦始皇繼續穩住了燕國和齊國兩個國家,然後率先滅掉了三晉的趙國、韓國和魏國。
正當燕國惶恐不安的時候,秦國卻揮之南下滅掉了楚國。而對燕國來說,想要避免被秦國滅掉,就得配合楚國夾擊秦國,但此時三晉已滅,依靠燕國和秦國北方軍團作戰勝率太小還能引火燒身,於是和齊國一樣,燕國眼看著楚國被攻破首都不敢有任何作為。
滅掉楚國之後,又立即滅掉燕國。

齊國人一看就剩自個兒必須得決戰了,沒成想秦國軍隊卻採用了兩千年之後德國滅法國的戰術,繞過重兵防禦的正面,直奔齊國首都臨淄,還沒怎麽打就把齊國給滅掉了。
趙國相比於秦國,沒有一個適合自己的定位,戰略上也是愚蠢之極,應該支持韓國和秦國死磕,他沒有,卻又貪圖韓國的上黨之地和秦國爆發了大規模戰爭。
邯鄲之戰之後,本來趙國應該聯合山東各國共同對付秦國,讓自己獲得喘息之機,其實只要他自己不瞎作,過個十幾年國力就恢復了,可是趙國這段期間卻頻頻對外用兵。孝成王17年攻打燕國,孝成王18年配合魏國攻打燕國,孝成王21年攻打魏國,悼襄王2年攻打燕國,4年攻打齊國等。
結果,眼看著秦國疆域越來越大,山東各國越來越小,自己的元氣也一直無法恢復,最終被滅掉。
所以僅靠能打是沒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