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
-
毛泽东大传第四版 第八卷 乱云飞渡 第43章
文章记录了毛泽东与刘大杰的深入交流,涉及文学史、学术争鸣及社会阶层讨论,强调百家争鸣与真理探索的重要性,展现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重视与期待。
毛泽东 知识分子 文学史 争鸣 刘大杰 学术对话 -
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 ——鲁迅、柔石和朝花社考论
文章围绕鲁迅与柔石等人创办朝花社的背景、过程及影响展开,探讨其文艺理念与历史意义,突出刚健质朴的文艺精神。
鲁迅 文学史 文艺研究 柔石 朝花社 历史考论 -
刘继明|《黑与白》之后,我再写一个字的小说都是多余的——答《火星》编辑部
文章围绕《黑与白》的创作背景与影响展开,探讨人民现实主义与左翼知识分子的文学立场,强调读者伦理在文学传播中的重要性,展现作品在现实中的深刻反映与思想深度。
人民现实主义 文学史 左翼知识分子 新社会主义文学 《黑与白》创作背景 读者伦理 -
刘继明|丁玲的左与右
文章探讨丁玲作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女作家的文学成就与思想立场,分析其作品与革命历程的关联,突出其在女性独立与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
丁玲 左与右 女性独立 文学史 女性文学 20世纪作家 -
重读《阿Q正传》
文章从现代主义视角重读阿Q正传,探讨其作为民族寓言的象征意义与形式创新,分析其在文学史中的独特地位与文化价值。
鲁迅 文学史 现代主义 阿Q正传 寓言 写作形式 -
贺桂梅|“两个李陀”:当代文学的自我批判与超越
文章围绕李陀的文学批评与小说创作,探讨其对当代文学40年的自我批判与超越,结合《无名指》与《雪崩何处》分析80年代文学史与当下实践的互动。
反思 文学批评 李陀 文学史 当代文学 80年代人 -
老田荐文:官府机构是如何豢养伤痕文学的
文章探讨官府机构如何豢养伤痕文学,分析其非自主性及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重读1980年代文学史,揭示历史叙述的复杂性与局限性。
伤痕文学 官府机构 文学史 新时期文学 历史叙述 文学与政治 -
李斌:论抗战结束后郭沫若对沈从文的批评
文章探讨郭沫若在1946-1948年间对沈从文的四次批评,分析其背后的政治与思想分歧,涉及国共双方及民盟等势力,体现知识分子对新中国建设路径的思考。
郭沫若 知识分子 批评 文学史 沈从文 抗战后 -
雨夹雪:李尔重和屈原的悲剧与语文课本的变化
文章探讨李尔重与屈原的悲剧,分析其作品被忽视的原因,指出语文课本变化及文学史对不同作家的态度差异。
屈原 悲剧 李尔重 文学史 语文课本变化 抗战史诗 -
朱永嘉:毛泽东谈韩愈与柳宗元——读《毛泽东年谱》札记之六
文章围绕毛泽东与周谷城、刘大杰的谈话,探讨学术争论态度及形式逻辑与辩证法关系,提及韩愈柳宗元等文学人物,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学术中的重要性。
文学史 周谷城 形式逻辑 刘大杰 毛泽东学术争论 韩愈柳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