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
-
刘继明南大文学院讲座“柳青道路与我的写作”举行
刘继明在南大文学院举办讲座,探讨柳青道路与自身写作历程,引发学生热烈反响。讲座由张光芒教授主持,泗阳经济文化促进会赠书仪式同步举行,聚焦当代文学与创作演变。
当代文学 文学研究 刘继明讲座 柳青道路 写作嬗变 南大文学院 -
当代文学的问题
文章探讨当代文学面临文化背景缺失与社会共鸣不足的问题,分析作家多以历史或少数民族文化为背景,缺乏反映现实的深度作品,指出文学应紧密联系当代生活,但受制于小众文化与社会关系,影响其生命力与普及性。
社会共鸣 文化背景 作家创作 文化困境 当代文学 文学发展 -
从当代文学到现代文学,究竟有何不同呢?知者鲜矣
文章探讨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不同,结合《三体III死神永生》中维德与程心的对比,分析文学表达方式和社会意义,强调文学对时代和人性的反映。
区别分析 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 文学发展 文学形式 科幻小说 -
1964,我们知道的比莎士比亚少?——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
文章探讨1964年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在全球的纪念活动,分析中国在该时期的莎士比亚研究与文艺发展,强调其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与影响。
文艺评论 文化纪念 当代文学 1964莎士比亚年 世界文学 莎士比亚研究 -
罗岗 | “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之争”
文章围绕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争论展开,从加罗蒂《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中译本切入,探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关于人道主义的分歧,以及中国对冷战格局的回应。
社会主义阵营 当代文学 罗岗 人道主义之争 加罗蒂 翻译史 -
“当代文学”的“极限”与“下限”
文章探讨当代文学在文学史框架下的极限与下限,分析《繁花》《三体》等作品,结合数码转型理论,揭示文学史叙述的弹性与边界。
网络文学 当代文学 极限 下限 文学史框架 作品选分析 -
贺桂梅:新著《书写“中国气派”》后记
本书探讨1940-1970年代中国文学与民族形式建构,结合革命历史与文学实践,分析文化认同与现代化进程,展现中国知识界相关讨论脉络。
革命历史 文化认同 中国气派 文学实践 当代文学 民族形式建构 -
贺桂梅|“两个李陀”:当代文学的自我批判与超越
文章围绕李陀的文学批评与小说创作,探讨其对当代文学40年的自我批判与超越,结合《无名指》与《雪崩何处》分析80年代文学史与当下实践的互动。
反思 文学批评 李陀 文学史 当代文学 80年代人 -
刘复生:当代文学的“政治性”与“当下性”——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思考
文章探讨中国当代文学的政治性与当下性,分析其发展历程及历史意义,强调文学创作中应具备的文化政治自觉与现实关怀。
发展历程 文学价值 当代文学 政治性 文化创造 当下性 -
当代何以缺乏优秀的文学作品?
文章探讨当代文学缺乏优秀作品的现象,分析自由化思潮、社会现实与作家感动缺失等因素,呼吁弘扬主旋律,创作具有时代特色和感染力的文学作品。
红色文化 作家创作 当代文学 时代特色 优秀作品 缺乏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