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要吃米找xx”是某些文人的凭空捏造

火烧 2015-07-1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6
揭露‘要吃米找万里’为文人捏造,分析万里安徽农业改革真实数据,反驳曾希圣包产到户及小岗村增产说法,提供新中国农业统计真相。

  《中华儿女》杂志2004年第12期刊登了王立新《要吃米找万里的由来》一文,堪称是近年来中国文史界歪曲历史事实文章的典范。

  首先,该文标题是“要吃米找万里的由来”,但是文中并没有去追索“要吃米,找万里”的出处,也没有找到谁先提出这个口号,因此,内容与标题是完全脱节的。

  其次,文章花几乎所有篇幅介绍万里在任安徽省委书记期间的政绩,可是却不敢披露最关键的统计数据——1980年安徽省粮食产量比1976年增长多少,1980年安徽农业比1976年增加多少。

  本人曾经在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上看到统计数据:

  年份 全国产量{万吨)  全国比上年增长(%)  安徽产量{万吨)  安徽比上年增长(%)

  1976  28631               1684.2

  1977  28273      -1.2        1500.5      -10.1

  1978  30477      7.8        1482.6       -1.2

  1979  33212      9.0        1609.6       8.6

  1980  32056      -3.5        1453.9       -9.7

  1980年比1976年增长 12 -13.7

  1976年安徽人口4559万,人均产量370公斤,超过全国平均305公斤20%以上,而1980年全国平均325公斤,安徽当时人口4893万,人均297公斤。

  另外,同书显示,按照可比价格,1980年安徽农业增加值比1976年下降7%。

  这就是万里在安徽推行农业改革的真实情况。

  可见,所谓“要吃米,找万里”纯粹是一些文人附和权贵凭空捏造的。

  第三,文章中说万里想到当年曾希圣的教训,并称当年曾的包产怎样救助饥荒中的安徽人民,事实上这又是文人捏造的一个弥天大谎。同是《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一书的数据显示,196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60年增产2.8%,而曾希圣推行包产的安徽下降7%,跌破了1949年的水平,并且成为建国后安徽粮食最低产量年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第四,文中称小岗村1979年粮食大增产是缘于包产到户,也是不谈历史背景的,事实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对粮食征购部分提价20%,对超购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提价50%,减少征购数量,降低支农工业品价格,在各种措施作用下,1979年全国各地都增产丰收,小岗村并没有什么突出,那一年全国增收、第一次吃饱的地方不计其数。

  第五,文中对公社时期的安徽农业大加诋毁,事实如何呢?《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显示,1961年安徽粮食产量629万吨,1976年1684万吨,15年间增产1.7倍,年均增产6%,人均粮食产量从1961年的低于全国水平变成超过全国20%以上。这就是文中叙述的公社制度给安徽制造的灾难真相。

  由此想到,本来万里在安徽时期的统计数据都是明摆着的,可是最近20多年以来,中国文人根本不去引用最原始数据,而是鼓足腮帮把一个让安徽粮食大幅减产、农业大幅倒退的人吹捧为“要吃米,找XX”,并且吹嘘了几十年,中国文人的品质想让我不鄙视都难。

相关文章

  • 小岗村究竟存不存在那个红手印契约?
  • 老田:质疑小岗村“分田密约”并展望中国农业的未来(旧文加证据重贴)
  • 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反思
  • 孔庆东:幸福的集体村
  • 小岗村不是出路 需要用集体经济激活村庄治理热情
  • 我所亲身经历的毛时代的集体农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