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乌有讲堂

童小溪讲座简讯:中国粮食生产已变成了一种负的社会效益

火烧 2009-06-27 00:00:00 乌有讲堂 1025
中国粮食生产已变成负社会效益,童小溪讲座深入分析粮食安全、农业产业化、粮食浪费及农业与工业关系,揭示农业对环境和能源的影响。

“中国粮食生产已变成了一种负的社会效益”

——童小溪讲座简讯

三冰

(本报讯:通讯员三冰)“人多地少的大国,谁来养活13亿中国人?” “中国到底缺不缺粮?”“我们该不该防守18亿亩红线?” “种粮食养活不了自己该怎么办?”“农民为什么抛荒进城?”……在粮食安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的今天,6月20日下午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 童小溪 教授在乌有之乡大讲堂《解构“现代化”,质疑“产业化”:能源、环境与“三农”问题》的讲座之初便提出了如上一连串的问题,使台下上百听众陷入了深思。

童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学者,也是乌有之乡的老朋友,曾多次参与乌有之乡发起的有影响力的学术讨论,他还是乌有之乡《真实世界》系列书目的推荐者之一。而且 童小溪 教授本人的著述颇丰,著有《近代亚洲地缘政治史与当代中国》等,还翻译过卡瓦纳和曼德尔合著的《经济全球化的替代方案》、《全球经济突围》等。

童教授在讲座中指出,中国农业存在着三大怪相:一、中国粮价是世界的洼地,小麦、玉米的价格只有世界粮价的二分之一;二、中国粮食生产已经成为高污染高浪费的行业,从粮食直接生产到最终消费,浪费在20%左右;三、中国能源的价格也存在一个洼地,特别是汽油。

关于农业和工业的关系,童教授认为农业养活了工业,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农业生产是为了工业的,大量的土地成果都被现代的工业、商业、服务业、娱乐业等消耗掉了。而且石油化农业使得农业化生产不再是田园牧歌式、无害的生产,而变成了高污染的产业。

对于18亿亩土地红线, 童 教授认为中国的18亿亩粮食产地是行政统计的,准确性值得商榷,他估计能用于耕种的土地也就在15亿亩左右,其他的则是撂荒地或者休耕地,而且这15亿亩播种的也并不仅仅是粮食,还有饲料、油料等其他作物,从掌握的数据看出: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口粮比重已从80年代初的65%下降到了今天的50%左右。农资补贴没有补贴到农民,而是补贴了工业。 童 教授认为随着农业工业化的进程,自然资源的破坏,粮食价格的低廉,使现代粮食生产已变成了一种负的社会效益。

对于我国是否是能源进口国的问题, 童教授指出我们并不缺石油,从综合分析来看我国依然是能源出口国。他指出我国能源对外依赖度在20%左右,而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也消耗掉了23%的石油煤炭等碳氢能源,我们进口的石油都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廉价的商品。从生物能源角度分析,我国也是出口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业以及能源的出口使中国成了世界工厂,同时也成了世界的垃圾场,农业已不仅仅是农业本身的问题,已经成了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

童教授认为,农业不仅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包括了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复杂社会问题。而三农问题最关键的是农民的问题,以温铁军为代表的三农学派更加关注的是农民的生计、农村社区、农业环境和食品安全。粮食安全问题指的是粮食能够自给自足,不再依赖国际粮食能源,在战争、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下有能够满足国民生存的粮食储备。而食品安全则指的是粮食本身的安全,是消费层面的事情。

关于农业产业化(也叫绿色革命), 童教授认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目标是粮食增产高产,转基因食品则达到了农业产业化的极致。在当前国际上,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已经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带来了很悲惨的结果。 童教授认为我国内享有盛誉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只重视粮食产量而不关注粮食质量的思路也是需要反思的。他同时指出市场经济和中国粮食自主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公司加农户依靠高科技知识产权对农户进行控制的生产模式也需要反思。

最后童教授指出提高农民的地位才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他在对毛主席关于农业问题的思考表示了肯定的支持,并特别指出中国农业最好的时期是农业学大寨的时候。赢得了在场听众普遍的赞赏。讲座结束后, 童教授和听众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相关文章

  • 温铁军等:粮食金融化挑战
  • 蒋高明:中国粮食危机严重 转基因不是出路!
  • 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手握种子主权
  •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不确定性风险
  • 白益民:中国粮食安全与隐忧
  • 印度和发展中国家粮食危机的根源
  • 李昌平:未来粮食危机并非因粮食不够人吃
  • 郑风田:入世十年农业挑战巨大,后十年能否保住难讲
  • 中国玉米保卫战:美国“先玉335”侵占东北种子过半市场份额
  • 警惕中国未来粮荒
  • 郭生祥:美国用粮食危机拯救美元?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