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保障劳工住房:人民政府不应逊于李登辉

火烧 2007-07-1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中国房价高企对社会阶层的影响,对比台湾李登辉时期住房政策,强调保障劳工住房的重要性,呼吁政府借鉴台湾经验,避免住房问题演变为社会矛盾。

中国人住房何时告别“掠夺”年代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张悦   

连深圳的豪宅,似乎都成了松花江水危机时的矿泉水和SARS中的板蓝根。

  房价高企,不但世代生活在城市中心的平民被迫迁至远郊,收入不菲的白领也倍感吃力,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被逼纵身跳入购房大潮,咬牙供房;另一部分,在新一轮的疯狂抢购中,永远只是体面地走进售楼处,礼貌地询问一下,然后看似镇定地沉默着离去。
 
 
 

  有一位在国内几大城市都有项目的房地产“海归”告诉我,房地产完全市场化的国家,其阶层分布是橄榄型的,中国正在经历金字塔型社会向橄榄型社会的转型。然而,即使是那些远在金字塔的底层之上的体面询问者,也无法成为这个市场的“弄潮儿”。高涨的房价,已经让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不堪重荷。

  在中国,房子既是一种消费品,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又像股票一样,可以满足另一些人获利的愿望。前者属于制造业范畴,而后者属于金融。大多数中国人往往是才刚刚接触后者,却发现作为基本需求的前者已被以商品化之名剥夺了。

  眼下内地的房地产,会让人依稀想起1986年至1989年的台湾楼市那个“掠夺年代”,暴涨的房价曾使得岛内“凡拥有土地者即使无一技之长,亦可变成巨富,而为这块土地流血流汗的人要想在都市购买30坪则需几十年打拼”。改变这一状况的是李登辉,他的六年建设以及劳工住宅辅助方案,让低收入者的基本居住权得以保障,也使得市场温和回落。10年,台湾房地产就告别“掠夺”,房价下降了34%,达到合理水平。

  与台湾故事异曲同工的是香港公屋政策。它们的启示是,在房价高企时,加大供应以及保障弱势群体,是避免房价从经济问题演变为政治问题的最佳途径。我们的住房商品化改革的初衷,是要造就一个完善的、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的住房体系,而绝不是要制造一个对社会痛心的阶层。这一点,我们没有理由逊于李登辉。

相关文章

  • 怀念毛时代——“下岗工人”的命相、怨怼与生活
  • 脱根:城乡夹缝间的新生代农民工
  • “潜伏”在工厂的日子
  • 英雄无语--当年意气风发的知青、战士和工人如今沦为社会底层
  • “小心灭口”的黑社会式恐吓底气何来?
  • 取缔城管,给弱势群体生存的权利和尊严!
  •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尊严”和“伟大品格”的部分论述
  • “开胸验肺”呼唤为人民服务宗旨回归!
  • 下岗职工泣血请求--在建国60周年之际得到“特赦”
  • 中石油工人发言集
  • 一份不拟演讲的“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
  • 新自由主义不死 老百姓苦难未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