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下说书人:【长篇历史小说】未完的历程——之一
未 完 的 历 程
(1921——1949)
【长篇历史小说】
湘下说书人 著
忘记历史等于忘记自我。
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近百年历史乃一部风起云涌、雄浑沉凝的历史,而中国共产党人和她的领袖毛泽东则浓墨重彩地添加了其最惊心动魄的一章。本书将在忠实于历史的基础上,从“另类”历史角度,以文艺小说创作手法,演绎中国共产党和她的领袖们从一九二一年至一九四九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场景和历史画卷,力求不落窠臼地勾勒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
此为上卷,约三十万字,仅发其主要篇章。以毛泽东在西柏坡回忆往事的形式,描写艰苦卓绝之长征。其间勾画出毛泽东早期工作和生活场景。
——作者的话
(上 卷)
痛忆长征
目 录
契 子
第一章 顾问呵!顾问
第二章 “你喂的鸽子飞啦!”
第三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第四章 毛泽东嚎啕大哭
第五章 他像是一条被网住的大鱼
第六章 莫不是真龙天子下凡?
第七章 毛泽东大摆龙门阵
第八章 石三伢子往事
第九章 “怕是老蒋有所不知?
第十章 “你不会是半夜里聊天——瞎扯吧?”
第十一章 前头捉了张胖子
第十二章 书生始操刀
第十三章 落草为寇
第十四章 文才大摆“鸿门宴”
第十五章 招郎拜王
第十六章 泽东大走背时运
第十七章 德怀误杀恩人泽东大怒
第十八章 “你老毛懂个鸟?”
第十九章 鬼都没一个上门的!
第二十章 这回要让我来教训蒋介石了
第二十一章 “蒋中正”调兵惹大祸
第二十二章 美龄大哭
第二十三章 歃血为盟留美名
第二十四章 “土佬”强索“免死牌”
第二十五章 风波倏生青萍之末
第二十六章 “猛张飞”刀下救泽东
第二十七章 “小心老子打你黑枪!”
第二十八章 一把半菜刀做军座
第二十九章 南下悲剧
第三十章 到陕北去
第三十一章 “有几个人是要做头几号交椅的”
第三十二章 毛泽东大唱“空城计”
第三十三章 咱中国的天空又要换主儿了!
契 子
清末以降,西方白夷入侵东亚,大清江山,日薄西山,国门洞开,西风东渐,洋务风行,朝庭上下,竞相效仿,民主潮流,浩浩荡荡;可怜那书生上书,改良救国,竟百日失败,血洒菜市场,士人大梦初醒,夜不能寐。时清帝幼稚,其母颟顸,孤儿寡母,大权旁落,不能视事,朝夕之间,风雨飘摇;朝廷内外,昏庸无能,男盗女娼,危机四伏,内忧外患,东补西堵,概莫能助。刹那间,辛亥起事,武昌首义,清室坍塌,寿终正寝;民国初起,有前清遗老,痛心疾首,痴心复辟;乱世枭雄,蛰伏四方,粉墨登场,逐鹿中原,你方演罢我登场。只见我九洲大地,乌烟瘴气,四分五裂,生灵涂炭,庶民遭秧。然环顾四海,西方文明,盈育民主;俄国暴动,滋生共产。东赢倭寇,虎视眈眈,几度挑衅,凶相毕露,铁蹄横扫,危在旦夕,欲致中华灭亡;北面沙俄,居心叵测,趁火打劫,豪抢巧夺,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大好河山,支离破碎。之初,东降蒋公,南出毛郎,国共两党,几度分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或昙花一现,或流芳千古,意气争雄,乃厮杀相见。至中叶,倭患甫靖,狼烟烽起,蒋公毛郎,各执义帜,皆为雄杰。毛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蒋称:一党一人一国。话语间,一言不合,大打出手,金戈铁马,旌旗猎猎,孰存孰亡?决一雌雄;一时风起云涌,天翻地覆,大浪淘沙,改朝换代,谈笑间灰飞烟灭;真乃“八千里路云和月”、“几家欢乐几家愁”。坊间有智者言:天无二日,国无两君,咱中国的天空又要换主儿了!
第一章
顾问呵!顾问
话说中华民国建立初,有粤省香山人孙文者,号中山先生,始殚精竭虑、左右逢源,曰“三民主义”,欲使中华统一。无奈外有军阀骁居、占山为王;内有党人份争、各怀心曲,更有西方诸列强及那小日本虎视眈眈,暗藏杀机,直闹得中山心力交瘁,一筹莫展,终不能遂愿,日夜困顿于广州大元帅府。万般愁肠下,恰逢苏俄倏爆革命,不久中共即横空出世,顿让中山大喜过望,一阵思量,遂与苏俄、中共达成第一次合作,号“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创建黄埔,共谋北伐,所向披靡。然好景不长,十三年,中山积劳成疾,乃至肝疾加剧,次年春竟撒手人圜。可怜那中山先生尸骨未寒,便有元老诸人云集西山,大呼分共清党,让国共两党宛若蜜月过后的新欢般大打出手,一阵乱砍,顿让中共血流成河,一时呆若木鸡……时有《大公报》曰:民国二十年之际,在大中华这片古老大地上,尽显国共两党和日本昭和集团、苏俄共产国际多方的角逐及较量。
时中华民国之国父、有“孙大炮”之称的中山先生已离世数年,其继承者是已荡平各枭,完成北伐;东北易帜,号称一统,定都古金陵好几年。只是这年的暑热,来得特别急。有“三大火炉”的金陵,自是热得不可开交。可仲夏之赣省庐山,大约是依江傍湖的缘故,尽显一片清凉世界。乳白色的雾冉冉积升,似一簇簇洁净的棉絮在拭擦着岚影波光。盛传省府南昌闷热的这段日子里,庐山却游人如蚁,争着在这里透一口爽气。如今游人却望而却步。那里戒备森严,成了军人们的一统天下。
五老峰下,庐山诸水汇集之处,所谓“百川归海”,那里叫做海会乡。也不知哪个朝代,在那里傍山筑了一寺,称“海会寺”。
时有高人尽写此处美景,谓之《夜宿海会寺赠至善上人》,有词为证:
开土诛茅五老峰,手植匡山百万。
荡云尽吸明湖水,招月来听会海钟。
初地雨花驯白牯,阳崖石气郁苍龙。
读书无处归来晚,桂树幽幽烟雾重。
高人曰:此处本是读书之好地方,可兀地矗起的一枝“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将预示着这一年的不平静。果真,眼下刀光剑影、杀喊连天。民国二十二七月十八日,由中华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将军亲自主持的“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一期开学典礼,便在海会寺前举行。那天,军官们齐刷刷地笔挺站立,中正在一军官的陪同下,对第一期学员进行训话:
陈团长!各位教官!各位学员!
今天在庐山召集我们剿匪各军各师的官长开始训练,我们要从此奠定一个新的伟大的基础,来完成剿匪的工作,并尽到大家革命的责任。我们以后能不能剿清赤匪,与整个革命的成败,党国的存亡,以至各个人的生死,统统都看这次训练能不能发生效力。所以我们希望各位教官和学员认清这次训练的重大意义,晓得这一次训练,不是通常所办的甚么训练班或军官团,而实在是我们自己个人的生死关头,也是我们的党和国家以及整个民族的生死关头,因此我们大家格外要奋发努力为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和我们总理的三民主义而奋斗!由剿清赤匪而建立一个三民主义的新国家起来!因为这次召集大家来训练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故今日开学之时,我特亲自来参加……”
未了,中正抚掌疾呼:“如吾军上下,果能以诚信相孚,以礼义相尚,而以廉耻相勉,专心一志,实行主义,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何患匪寇之不灭哉?诸将士其将以吾言为剿匪操胜之左券乎?”
中正的声音在庐山上回荡。四次围剿的失败,使中正痛下决心,非在第五次围剿时剿灭赤匪不可。
是日夜晚,中正在日记中写道:——他们在瑞金成立‘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并且开辟了鄂豫皖区、鄂中区、鄂西区与鄂南区,包围武汉。其扰乱范围,遍及于湘、赣、浙、闽、鄂、豫、皖七省,总计面积二十万平方公里以上,社会骚动,人民惊惶,燎原之火,有不可收拾之势。
痛定思痛,中正最后写道:“部署第五次围剿。这一回不同既往,要从训练军官入手。在庐山举办军官训练团,一期接一期地办下去,让他们成为第五次围剿的骨干。”
为备庐山军官训练团的课本,中正又连夜手制《剿匪手本》。灯光笼罩下,他在附录的“赤匪的战术”中,一字一句地写道:
盖因赤匪军的战术特点是“射击命中,侦探敏灵,行动轻捷,伏兵要击”,所擅长的是“隘路战,山地战,夜间战”。故吾军改进作战要则如下:
一、遇敌不轻交战,多用疑兵,眩敌耳目,集结主力,坚守静待,察破敌人弱点,变更阵势,冒险冲进。
二、取大包围,兼程猛进,速而且匀。
三、不轻试锋,必待敌找我,而我不先找敌,以逸待劳,镇静坚守。
四、行走飘忽,瞬息百里,从山僻险要,人迹罕到之处,昼伏夜行,旋磨打圈。
五、围城不宜离城太近,免敌人潜出,难于防范,奸细混入,难以稽查……围城,应离敌远,巡查严密……因地制宜,出奇制胜……。
中正还提出了“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方针,实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的“总体战”。同时,他又开办“党政人员训练所”,训练军队的党政人员,以求加强对红军的政治攻势。
当中正在庐山上训话时,他的身后总是站着一矮一高两个人物。这两人是中正进行第五次围剿所倚重的左右手。那个子矮小的,便是中正在军官训练团开学典礼上训话时一开头就提到的“陈团长”。此“团长”非彼团长,乃庐山军官训练团团长。团长向来由中正自兼。他任命陈诚为副团长兼教育长,人称“陈团长”。
第四次“围剿”时,中正任命“陈团长”为中路军总指挥。虽道“陈团长”出力不小,仍成败军之将,悲恸之下,乃痛哭一场,在南昌躲起来,羞于见中正。中正倒未怪罪“陈团长”,仍起用他,任命为庐山军官训练团副团长,让其戴罪立功。
“陈团长”早就跟红军交过手,领教过此滋味,故他宣称:“彼等虽属乌合之众,不堪一击,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打胜第五次围剿之战,他提出了十六字方针:“封锁围进,配合迫进,逐步稳进,乘虚突进。”
站在中正背后的高个子,银发碧眼,举止傲慢。此人乃中正请来的德国军事顾问冯·赛克特将军――中正向服晚清曾正文公,便仿曾大人当年借洋兵助剿太平军,只是把洋兵换成了洋顾问。中正的眼光是很毒的,他很看重德国,以为在洋人之中,德意志的军事经验最值得借鉴。
从民国十七年末起,南京三元巷总司令部东面的礼堂里,每逢星期五晚上,便有德国军事顾问讲课。总司令中正带头前往听课。他手下的将领也就跟随其后,步入礼堂听讲。一个由四五十名军官组成的德国军事顾问团,驻扎在南京。眼下,站在中正身后的,正乃德军派出的总顾问赛克特。
这赛克特历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陆军总司令,为元帅军衔。民国二十二年五月,赛克特访华,受到中正的礼遇,并拿出“中国陆军改革建议书”,隔年受聘为德国军事顾问团总顾问,全面筹划国军军事的改组与训练。
如此而已,中正请来了赛克特,自然待其为上宾。
面对中正,赛克特正色道,“我们德国希特勒先生有句名言:给了我们的斗争只有两种结局——不是敌人踏着我们的尸体过去,就是我们踩着敌人的尸体过去!”赛克特随中正从南京来到庐山,目的是为第五次围剿出谋划策。赛克特为中正制定了“堡垒政策”。赛克特主张用密集的碉堡群,对中央苏区进行包围,然后缓缓推进。一边推进,一边筑碉堡。赛克特指着赣省地图道:“共产党的统治区不过五万平方公里,只要保持每天前进二里的速度,不出一年,就可以全部吃掉!”中正大悟,并深以为然。他引用曾正文公的话作为佐证:“扼要立营,加高加深,应战应守,皆能有备。”他铿锵有力道:“前几次失败,败在长驱直入!”
在赛克特顾问参与下,中正即制定第五次围剿的新策略:“战术上要取守势即以守为攻,战略上要取攻势即以攻为守。”“军行所至,立建碉堡,逐步推进,稳扎稳打,三里五里一进,十里八里一推。”“进得一步,即守一步。逐渐前进,缩小匪区。”
话说就在中正请来了德国顾问赛克特制定围剿中共苏区之时,恰有一男一女悄悄进入了这包围区,其中一个亦为德国人……
这男性德国人乃共产国际派出的军事顾问奥托·布劳恩,女的是中共一把手“中央小伙子”的刘夫人。他们假扮夫妻作考古商人由沪上来瑞金时,苏区政治保卫局邓局长知晓来者非同寻常,故不敢怠慢,受命后即着手严密地布置保卫工作……
当他们通过中共地下线到达粤省大埔时,终于等上了邓局长派来接应的人,那里离闽西不远了,但仍是国府管辖区。
来人一律彪形大汉,共有十多人,着便服,皆配快慢机和手枪双武器。他们安排布劳恩穿上紫红色长袍,胸前挂起十字章;刘夫人也换上长袍,用黑围巾包着头。他们又装扮成神甫和修女。沿途,遇上盘查,就道到汀州天主堂传教。保卫局的人带着两人前进,走的是“野鸡路”。翻山越岭一连走了六七个夜晚,总算把这两人带进苏区地界。邓局长亲带了一个机干团,专程前来迎接。布劳恩骑上了马,在机干团的护送下,经汀州朝瑞金进发……
脱去紫红色的长袍,穿上套头的列宁装,脚蹬马裤,布劳恩立马变得鹤立鸡群。只是连续多日爬山,脚肿得厉害。好在“小伙子”关照他初来乍到,尽量让他窝在一处神秘的房子里,以免个子高大、蓝眼金发的洋人在这见识甚少的瑞金乡下突兀出现而引起骚动。就在布劳恩到达瑞金的当晚,“小伙子”携苏区位置排第二的洛甫便来和他作了长谈。他们在沪上时,就跟布劳恩常常见面,早是老相熟了。
“小伙子”实唤博古,字则民,原名秦邦宪,苏省无锡人也,因喜读古文,故自取别名博古。大概因入党时间晚,加之才二十五、六岁,长得一副木偶脸,竟让人戏作“中央小伙子”,故对布劳恩的到来,“小伙子”自是大喜,他和洛甫操俄语、间或英语与布劳恩交谈。“小伙子”直道布劳恩的到来是《水浒传》中宋公明式的及时雨。因为蒋中正请来了德国顾问赛克特,正在挥师南下,进行第五次围剿,而他也请来了军事顾问布劳恩,更深层次的是――蒋中正知兵法,可他及洛甫们皆不谙军事,可谓两眼睁开一抹黑,正需要这样一位来自德国的红色顾问,以便跟赛克特对抗。“小伙子”带着喜气对洛甫耳语道,“我们正要搞夺取中心城市,很需要街垒战专家的指导,而布劳恩有过街垒战的经验;他会讲英语、俄语,便于在苏区工作;他有过地下工作的经验。……”云云。
洛甫不住地颌首,也显出喜不自禁的样子。
当晚他们便商定了布劳恩的工作范围:主管军事战略、战役战术领导、训练部队等。“小伙子”博古则负责政治,由另一常委负责监督军事计划的实行,称“最高三人团”。
“你做过大学教授,仍管宣传方面吧。”“小伙子”一言既出,洛甫则仍捣鼓他擅长的文字理论功夫。
“恭贺顾问来到苏区,不过……”待一切摆弄熨贴,“小伙子”开言了。
瞬间成了苏区最高军事统帅的顾问睁大了镜片后的眼睛:“中国同志还有甚么问题要说明?”
“小伙子”宛尔一笑,接道:“顾问同志是否取个中国式的姓氏?这样对顾问工作和生活都方便些。”
洛甫附合道:“用中国人的话来说是随乡入俗。”
“OK!OK!”布劳恩伸出了大拇指,他想了想,神色虔诚地,“我是德国人,到了中国,有说你们中国百家姓中李姓当首,我,要成为中国的姓李的德国人。从今天起,我,就唤李德好了。”
于是在“小伙子”们的建议下,时布劳恩弄了个化名——李德,“姓李的德国人”的意思;另他还备一个化名,唤“华夫”,“中国的男子汉”的意思。
跟赛克特相比,这李德在军事上的资历要浅薄很多,年龄也小了一倍多。民国三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十四岁的李德应征入伍,成为奥匈帝国军队中一名小兵,而当时的赛克特已是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后为陆军总司令。为退役陆军元帅。两年后,李德在作战中被俄国军队俘虏,送往西伯利亚。不久,十月革命爆发,李德加入了苏俄红军,在鏖战中,李德作战勇敢,升为骑兵团的参谋长,参加过街垒战,还做过情报工作。
就这样,这位日耳曼人,成了瑞金沙洲坝那间神秘房子的主人……
赣省的群山之中,只有在潇潇春雨浇洒之后,那红土下才会骤然钻出嫩嫩的笋尖。民国二十三年初,尚是寒风呼号的时节,赣南却冒出五千多座水泥钢骨的“冬笋”。中正采用赛克特的建议,实行堡垒政策,这五千多座碉堡把中央苏区团团围住。中正大喜:“建碉堡是给池塘筑坝,然后抽干塘里的水,捉塘里的鳖。”
赛克特肯定了这“碉堡政策”,中正便下令实行。于是,碉楼、堡垒、桥头堡、护路堡、圩寨等,一时在赣南遍地开花。
正待中正踌躇满志、跃跃欲试时,不想此时他属下的十九路军哗变,在闽省成立“中华共和国”,要与他的民国政府分庭抗礼。真乃此事闹得不早不晚,让中正焦头烂额。好在不久,中正即灭了十九路军及这短命政府。在这年二月,调集四路大军,一边筑碉堡,一边徐徐紧缩包围圈:东路军由闽北向闽西推进;北路主力由北线向赣南推进,正面进攻中央苏区;西路军由湘向西推进;南路军由粤朝北推进。
前方吃紧,瑞金沙洲坝那神秘房子,变得异常繁忙。此时的李德,已经独揽红军指挥大权,由顾问而成为统帅。不论白天黑夜,只要前方来了电报,都立马送到他的房子来。首先由翻译成俄文,并根据电文对着地图查证地理方位,绘成简图再送给李德。经他批阅提出相应的建议后,再由我们译成中文送给军委副主席在军委或政治局上将李德的建议提出讨论并付诸实行……“小伙子”是总书记,但他对军事一窍不通,便把军事指挥大权拱手让给了李德。李德有了总书记“小伙子”的支持,“小伙子”又有来自共产国际的李德作军事顾问,两人相互支持。李德住进那神秘房子不久,便博得一个雅号,曰“图上指挥家”。他成天价围着客堂间里的大地图转来转去,一边抽着烟,一边用红蓝铜笔勾勾画画,然后用尺子量着距离,规定着部队行军的进度――他不管那里是山是河,反正按距离计算行军的进度。他甚至就连一挺机关枪该放在哪里,一门迫击炮应布置在甚么地方,都按照地图作了规定。殊不知,他用的那些地图,是从国军部队一个团长那里缴来的,好多地图竟不准确!
赛克特,熟悉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第一帝国、十九世纪俾斯麦的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并效命于希特勒的纳粹德国――第三帝国。
布劳恩,熟悉马克思的第一国际、恩格斯的第二国际,并投身于列宁、斯大林的共产国际――第三国际。
一方“棋手”来自第三帝国,一方“棋手”来自第三国际。双方交战,争夺的焦点是广昌。
广昌在黎川之南,宁都之北,县城坐落在群山之中、盱江左岸。广昌是中央苏区北部的大门。照苏区前领导人的以往的打法,会放弃广昌,甚至会放弃瑞金,诱敌深入而歼之。如今,军权握在布劳恩手里,打的是阵地战,在广昌严阵以待,死守广昌;赛克特打的是堡垒战,渐进包围。一个非夺广昌不可,一个非守广昌不可,于是一场空前酷烈的战争不可避免地在广昌爆发。
四月二十一日,《中央、军委、总政保卫广昌之政治命令》下达了。
命令指出,“敌人已尽力采用一切方法企图占领苏维埃的广昌”。
命令指出,“我们的战斗的任务,是在以全力保卫广昌”。
命令高呼,“高举光荣的红旗向着伟大的胜利前进。胜利万岁!”
广昌城里,则到处刷着大字标语:“为着保卫赤色广昌而战,就是为着保卫中国革命而战!”“要么胜利,要么死亡!”“拒敌于国门之外!”“决不放弃苏区寸土!”中正和北路军总指挥“陈团长”调集了十一个师,沿着盱江,一边建碉堡,一边缓缓向广昌推进,实行“进得一步,即守一步”,“稳稳推进,步步为营”。红军这边则把方面军前方司令部撤回瑞金,另组临时司令部。“小伙子”为政委,实际上李德为总司令,亲上前线,指挥坚守广昌。“小伙子”和李德调集了一、三、九军团的九个师,死守广昌。李德提出“以堡垒对堡垒”,红军在广昌也建造堡垒,只是没有水泥钢筋,用的是木头架子,垒上泥土,如此而已。
中正任命“陈团长”为前敌总指挥,在广昌前线设立司令部。赛克特也不顾高龄,亲临前线司令部,坐镇指挥。
赛克特,用的是德国军队的战斗条令;李德,用的是苏联红军的战斗条令。一场正规化的大战,一触即发。
中正的部队,采用的全然是新的战术。数十架飞机先轮番轰炸,再用德国进口的普伏式山炮、野炮和一○二口径的重迫击炮轰击,然后步兵徐徐推进,每天只进一两公里,马上开始构筑工事。站稳脚跟之后,翌日重复着昨日的操作程序。决战从四月十日开始,清早,国军队的炸弹、炮弹雨点般朝广昌北大门甘竹倾泻,一下子就掀死数百名红军。因为红军的土堡垒不经炸,故死伤惨重。兵士便发牢骚道:“不知捣啥鬼!我们一夜不睡觉做了一个堡垒,人家一炮就打翻了;人家的堡垒,我们只有用牙齿去咬!我们没有重武器,天天同人家比堡垒,还直道是永久工事,搞的是甚么鬼呵!”到了下午,看看炸得差不多了,国军以营方阵组成集团冲锋队形,黑压压地攻过来。
红军大量减员,弹药又不够,打得非常艰难。
如此激烈地争夺了五天,甘竹被国民党军队占领。红军被迫退守广昌城北的长生桥。那里是一片不太宽的开阔地。双方僵持了十天。红军终于守不住,只得朝广昌县城退去。广昌县城没有城墙,难以坚守。
四月二十七日,是战斗惨烈的一天。国军夹攻广昌县城。从上午八时至九时开始至下午四时许,工事被轰平了。激战一天,红军突击几次均未成功,伤亡近千人。在李德号称“永久工事”里担任守备的营,全部壮烈牺牲,一个也未出来……当日约八时以后,战斗停止,翌日撤出战斗。如此般,从四月十日至二十八日,广昌战役历时十七天,红军伤亡五千五百多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仍以广昌失守告终。国军这次借助于碉堡,借助于飞机、大炮,伤亡大为减少,只死六百余人、伤一千八百余人,不及红军的一半。
广昌之败,红军上下对“小伙子”、李德怨声载道。有些红军兵士壮起胆子干脆道:“咱毛大帅从来不是这么打的!”……
相关文章
- 凛然:就一枝清荷一句话,谈当前“左派该怎么办”问题(四)
- 凛然:中央党校周天勇如此阴毒,不加悔改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 中央党校李君如顶风作案,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面临功败垂成危险
- 凛然:开展一个对中央党校王长江错误思想的彻底批判
- 建议左翼开展一场新的整风运动
- 左翼应斗私批修,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 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五大成就——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
- 革命题材影视的新迹象及其社会历史背景
- 铁肩担道义,赤胆诵红诗——首届中国红《红色诗歌朗诵会》隆重召开
- 奚兆永:马列主义与中共的命运---对90年历史的沉思(修改稿)
- 奚兆永:对90年历史的沉思之八---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只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 奚兆永:对90年历史的沉思之七---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只能是实现共产主义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