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新华社记者黄冠”的“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为何跑到“法制日报手机版”去首发?

火烧 2011-11-12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质疑新华社记者黄冠的文章为何在法制日报手机版首发,而非新华网,并指出其发布细节存在异常,引发对新闻来源和转载机制的讨论。
“新华社记者黄冠”的“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为何跑到“法制日报手机版”去首发?

孔庆东先生在微博上宣称自己在电话里骂南方报系某记者,不但引发了网络热议,还引来了所谓“新华社炮轰孔庆东”的抨击文章。见到这篇文章,孔庆东先生又在第一视频的“做事天下”节目中点名直指新华社。那么,这篇抨击文章究竟是不是“新华社”写的呢?

很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虽然是“新华社记者黄冠”写的,但是并不是在新华网首发的。

这篇文章是在哪里首发的呢?是在法制日报手机版的“法制时评”栏目首发的《“教授骂人”有触道德法律底线之嫌 发布时间:2011-11-11 08:27:46》。

大家注意:发布时间为2011年11月11日早晨08:27:46。这篇文章的开头,标着作者“新华社记者黄冠”:


这当然没有什么问题。然而,这篇文章的末尾却标着“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


这就很有意思了:既然是“新华社记者黄冠”的“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为什么没有首发在新华网上,而是跑到法制日报手机版的“法制时评”去首发呢?

更有意思的是,早晨8点27分46秒刚刚在法制日报手机版发出,仅仅12分钟之后,8点39分就出现在了人民网的“法治”栏目里:《“教授骂人”有触道德法律底线之嫌 黄冠 2011年11月11日08:39 来源:《法制日报》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的这篇转载文章,开头也标着“新华社记者黄冠”:

文章末尾同样标注着“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


最有意思的是作为“正主”的新华网自己,一个多小时之后的9点30分才转载了:《“教授骂人”有触道德法律底线之嫌 2011年11月11日 09:30:42  来源: 法制日报》。

而且,新华网的这篇转载,开头并没有标注作者,仅仅标了句“来源:法制日报”:

文章的末尾也只是仅仅注明了“(黄冠)”,没注明这位“(黄冠)”就是作者,当然更没提这位是“新华社记者黄冠”:


显然,人民网由于“事不关己”,多半是作为寻常的新闻转载,而且转载的时候没有作任何的修改。首发十几分钟之后就转载,也并不是说不过去的。

新华网呢?自己的记者写的文章,居然拖了一个多小时才转载,而且还只在顶头注明了“来源:法制日报”,根本不提作者是“新华社记者黄冠”,在转载的末尾来个“(黄冠)”了事。“(黄冠)”何许人也?姓名相同的人现在不少,“(黄冠)”究竟是作者本人,还是转载这篇文章的编辑?读者如果不去看法制日报的原文,恐怕是不会知道这位“(黄冠)”就是“新华社记者黄冠”,更不会知道这篇文章居然是“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

魔鬼都在细节里,藏头去尾为哪般?

相关文章

  • 闲言:孔庆东100万课题费是假的,茅于轼25万美元是真的
  • 刘国震:龙年说狗
  • 简评余杰《与孔庆东绝交书》——四评余杰
  • 评郑也夫“评孔庆东对港人的言论”的评论
  • 独立·造假·言论自由·自干五——三评余杰
  • 什么算“香港法制精神”:不承诺“不得叛国”?
  • 黎阳:能做不能说的战略定位——孔庆东骂狗事件证明了什么(之四)
  • 孔庆东:《一虎一席谈》充满包藏祸心的险恶用心
  • 人兽不分是为叫兽,叫兽岂能为教授?听诊张鸣的奇谈怪论
  • 美华:港报今日刊文“香港人当中真的没有狗?”
  • 冷眼看余杰
  • 郭松民 王小东 韩德强等《一虎一席谈》辩论“孔庆东言论是否超越了言论自由”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