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发文批判孔庆东不得人心
“新华社记者”发文批判孔庆东不得人心
新华网发表记者黄冠的时评文章《孔庆东辱骂记者:岂能把粗鲁当个性》,讲了一堆道理说明孔庆东骂记者违背了记者合法采访的规定,违背了北大“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传统,突破了人民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人格要求,甚至搬出教育部的规定:教师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情形的,“应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之类规章进行吓唬,似乎孔庆东会因此而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了。
我不清楚这位叫黄冠的记者是不是新华社记者,也不清楚这篇时评文章是不是新华社正式发出的电讯稿(说明:新华社每天都要发出大量本社记者采写的电讯稿,提供给各新闻单位选用。电讯稿以《新华社电讯稿》刊名出刊,可以订阅)。但是,现在这篇文章已经被大量网站、报刊以“新华社”名义转载,包括著名的凤凰网都以《新华社发文评孔庆东辱骂记者:岂能把粗鲁当个性》的标题刊用。因此,究竟这是否真是新华社的正式文章,新华社作为中国国家最重要的通讯社,是应该澄清的。
不管新华社是否澄清此事,现在已经造成“新华社发文批评孔庆东”的事实,它给人们造成的印象是,中国官方通讯社已经在批评孔庆东了。我认为,这无论对中国官方还是对新华社来说,都是相当不利的,因为这很不得人心。当然,不是不得所有人的人心。对那些恨孔庆东的人来说,对那些崇洋媚外、吃里扒外,对那些逢中必反、逢共必反,对那些数典忘祖,认西方为父的人来说,还是很得人心的。但是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篇文章很不得人心。这无论从人们对成都晚报那篇“始作俑者”的评论来看,还是对黄冠这篇文章的评论来看,都可以看出来,多数人支持孔庆东,而反对这些文章的观点。
人们为什么会支持孔庆东呢?并不是因为人心不古、礼崩乐坏,不晓得骂人、粗口是不对的,并不是因为人们支持教师骂人。而是认为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借题发挥,为了打击那些胆敢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是为了打击那些有社会良知的爱国知识分子;是为了让那些热爱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祖国的人从此闭嘴,而让那些汉奸卖国贼们可以横行无忌。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看到,在今年9·18国耻日,南都周刊的执行编辑、新浪微博网名为“西门不暗”的人,同样也是发出微博,内容是:“918这天,中国女青年都应该用实际行动来纪念这个国耻日,对于老公男友的求欢,一概拒绝,坚决抗日。。。”,人们的愤怒到了顶点了,但是新华社装作看不见,一句屁话也不说。
同样也是一位教师,他叫袁腾飞。此人在正式的课堂上,肆无忌惮地辱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肆无忌惮地辱骂中华民族,肆无忌惮地辱骂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革命烈士。此种行为,也引起了网民的一片声讨,但新华社也装作看不见,屁话也没有说一句。
一个“行为艺术家”艾未未不但用语言,而且用“艺术作品”辱骂中国;大右派章乃器之子章立凡,同样也是用微博,在微博上将中国国旗五颗星篡改为五个“毛”字,违犯了国旗法,但对这些行为,新华社也不放一个屁。
类似的情况多了去了,有记者、学者骂人的、造谣的,都不见新华社记者出面发文批评,怎么孔庆东只是在微博上纪录了一句自己怎么用粗话拒绝一个记者的采访电话,“新华社记者黄冠”和新华网就这样关心呢?这不是公开告诉人们:祖国可以辱骂,开国领袖可以辱骂,革命烈士可以辱骂,但如果动粗口拒绝一个记者没有预约的采访,那就是大逆不道,新华社就必须大加挞伐。如果黄冠真的是新华社记者,这篇文章真的是新华社正式发出的稿件,那么人们就要问一问,究竟新华社是哪一国的通讯社,到底是为哪一国服务的?
这是个大是大非问题,不可等闲视之!
相关文章
- 闲言:孔庆东100万课题费是假的,茅于轼25万美元是真的
- 刘国震:龙年说狗
- 简评余杰《与孔庆东绝交书》——四评余杰
- 评郑也夫“评孔庆东对港人的言论”的评论
- 独立·造假·言论自由·自干五——三评余杰
- 什么算“香港法制精神”:不承诺“不得叛国”?
- 黎阳:能做不能说的战略定位——孔庆东骂狗事件证明了什么(之四)
- 孔庆东:《一虎一席谈》充满包藏祸心的险恶用心
- 人兽不分是为叫兽,叫兽岂能为教授?听诊张鸣的奇谈怪论
- 美华:港报今日刊文“香港人当中真的没有狗?”
- 冷眼看余杰
- 郭松民 王小东 韩德强等《一虎一席谈》辩论“孔庆东言论是否超越了言论自由”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