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我们为什么还纪念屈原?——兼论屈原之死

火烧 2015-06-2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屈原投江之死的深层原因,分析其性格悲剧与政治洁癖,反思其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其文学与历史价值,引发对纪念屈原意义的思考。

     两千二百多年前,屈原投江而死。屈原为什么要投江?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不忍亲眼目睹国家破亡”的殉国说;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持政治理想”的殉道说;三、“以死来震醒昏君”的死谏说。非主流的有“殉情说”,“炒作说”。

    如果说,屈原为了殉情或炒作而死,那么,他值得我们千百年来这样郑重其事的去纪念他吗?毫不客气的说,哗众取宠的“殉情说”与“炒作说”本身就是某些“学者”,不加掩饰的炒作!
    通过史料,我们可以看到屈原是一个有着远大政治理想、并积极践行自己政治主张、同时患有“政治洁癖”的一个人。通过文学作品,特别是屈原自己对自己的一些描述,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衣着端庄、举止得体、有着良好个人修养的一个人,一个保守内敛的人。但仔细研读他的作品,我又强烈的感受到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热情奔放,骨子里透着浪漫的人。
    这两种很矛盾的特质,在他身上同时存在。那么,总有一种特质会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向两一种特质做出妥协。而更多的时候,两种特质,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让你摇摆纠结。与其说,屈原死于殉国、殉道、死谏,不如说屈原死于内心的纠结。他有美好的政治理想,他有高尚的政治节操,他有迷人的人格魅力,但他找不到一条能够实现这一切的现实路径。他把自己的政治热情、仕途遭遇以及内心的苦闷通过壮丽的诗篇呈现出来,希望人们能够看到他的心迹,希望能够找到同道。但现实又是什么样呢?居庙堂,奸佞当道,老大昏庸,“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而江湖中的老百姓又是什么看法呢?听听渔夫怎么说的——“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一个渔夫都知道,明哲保身,都知道与时俱进,都知道从众。眼瞅着国家就要灭亡,屈原没有选择招募湘勇,奋起抗击入侵者,扶大厦于将倾。而是眼瞅着昏庸的当权者,眼瞅着蒙昧并只顾一己自私的老百姓,一点点失望,一步步绝望!既然不能为国家做点什么,既然国家已经没有了希望,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屈原死于自身的性格悲剧,死于一种悲天悯人而又束手无策的无奈。屈原没有成为中兴名臣,也没有血洒疆场,而是以一种有些沉闷的方式告别了自己深爱的国家。也许,屈原还有其它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那份情感。但换做另外一种方式,屈原还是屈原吗?他的名字还能以“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镌刻在历史上吗?我们还有必要年复一年的隆重纪念他吗?
    屈原在渔夫的“莞尔一笑”之后,抱石投江。他用自己的生命在在平静的汨罗江上溅起了一朵美丽的水花,在源远流长历史的长河中也激起了一朵美丽的浪花。这朵璀璨的生命之花溯流而下,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在我的心头也击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今天,我们纪念他,礼赞他,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爱国者,不是因为他写了多少壮丽的诗篇,也不是因为这是千百年沿袭下来的传统,而是因为他用生命所展现出来的令人肃然起敬政治节操!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若不正本清源,遑论沧浪之水,清兮?浊兮?濯足兮?濯缨兮?
 
                                                                                                                           2015.6.20  BJ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