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6亿奖民企:畸形发展观孕育的怪胎
6亿元重奖民企,霍邱县政府真的不差钱?
2009年07月21日
安徽省霍邱县日前作出一项惊人决定,斥资六亿元人民币奖励一家外地大型民营企业,令人瞠目结舌!据悉,2008年霍邱财政收入为7.05亿元,将全县将近一年的财政收入拱手送人,如此慷慨,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全国不少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都采取了巨资奖励企业的做法,此类做法一直存在争议。政府将纳税人的钱奖励给私营企业,是不是应开个听证会,让老百姓把这看不明白的事儿弄明白?
老百姓知道吗?贫困县政府奖励一家民企六亿元该不该
霍邱新貌 来源:霍邱县政府网站 国家级贫困县6亿奖民企,仅是不差钱的事?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竟然做出让众人不得不侧目的事,在08年财政收入才7.05亿元的前提下,出资6亿元人民币奖励企业!是地方政府求企若渴?还是地方政府乱花纳税人的钱?
从表面上看,投入20亿元,未来地方财政能年收入近6亿,既增加了财政的税收,又促进就业,从这个方面来看,是值得庆贺的。可是从大的方面来看,在此前当地的矿产资源虽是以外卖为主,可见在“外地”已经有了同类的加工生产企业,那么,从较大范围上来讲这种企业的引进,是不是盲目引进,低水平重复建设?详细
拿财政的钱奖励民企,无异于劫贫济富
liubaoen:一个总投资二十多亿元的项目,地方政府出资近三分之一,却自愿放弃任何股份,等于将全县将近一年的财政收入拱手赠人,如此慷慨,实在令人震惊。这样不顾血本的奖励,创下了吉尼斯纪录。
春天的柳絮:6亿元奖金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有没有征求纳税人的监督?县财政拿出年收入的绝大部分奖励企业,会不会影响其他行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特别是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的投入将如何保证?这种做法无异于劫贫济富,实在荒谬。
冰森的鱼:企业的亏损赢利有些是能够测算,有些难以胜算,天有不测风云,万一企业亏损了,几亿元的资金投入岂不是打了水漂?不论是对于什么样背景的企业,奖励应量力而行,不能象赌博,孤注一掷,天价奖励是把老百姓的钱不当回事,简直就是“崽卖爷田不心痛”。
她的小猪:政府不是银行,办公室里也没印钞机,6亿元的奖励只能出自公共财政收入,说白了,最终还得老百姓埋单。那么政府在“慷慨”前就应征求一下百姓的意见,问问他们愿不愿意掏钱让政府“财大气粗”一回。
里面会不会有猫腻?
群众评论员:霍邱县在作出决定中,由县政府提出,经县人大审议批准,看似合法的程序,是不是想通过合法程序掩护什么?是不是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拿公家的钱送人情,这里边有什么猫腻?
天酬:一个只有7亿元财政收入的县,不管以什么名义奖励私营企业主,究竟图的是什么?经办人和责任人会不会从中渔利?应该多问几个问号才是!
窦赖远:巨奖私营企业办矿,看似经过了一定的程序,但是最重要的程序却忽视了,这财政的钱归当地公民所有,动辄6个亿的奖励不是小数,远远超出一些职能部门决定范围。这钱该不该花,最好先问问当地的群众怎么说。
我的小敏敏:政府奖励企业的资金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占多大的比例,也应该有个规定吧?而霍邱县拿出这么多的钱进行奖励是否超过了有关规定?再请问当地政府在这个事情上,他们征求全县人民的意见了吗?如果没有,批准的依据是啥?这里面这么多的不知因素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
国家级贫困县6亿元重奖民企!企业吃政府的软饭?(文/痛快人生)
政府重金奖励企业,另一方面来说,就是政府拿公共财政间接参股,或者说白了就是企业在吃政府的软饭,这种现象在不少地区存在着,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政府出资,奖励也好,扶持也罢,都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
企业吃政府的软饭还强烈体现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外来投资企业需要必要的扶持,是当地政府的职责之一。面对招商引资的竞争加剧,投资商除了看重与企业相关的市场、配套等之外,看重更多的是当地的优惠政策,比如土地价格、税收优惠等,也常常以此作为与政府谈判的砝码,最后比拼的各地政策奖励的多寡。详细
除了花钱,霍邱县就想不出更好的筹码了吗?
小白在笑:6亿元重奖投资商,确实显得异类,但在荒唐的背后,却是贫困地区发展经济面临的深深的无奈:为了摆脱贫困帽子,通过正常的途径,很难寻求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出于无奈只能剑出偏锋,这样又往往招致舆论的猛烈抨击。不过霍邱县是不是能考虑跳出这个规律,想出好的方法出来?
只爱木木:为营造投资环境,对企业进行适当的奖励本无可厚非。但招商不是媚商,更不能花钱买商。为了吸引投资,不讲原则甚至不顾法律赋予太多特权和经济利益。有损公众利益,也会让投机者有机可乘,反而影响了投资环境的公平和经济的发展。
花少林: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并不一定要通过这样直接动用巨额资金奖励的方式,可以通过诸如帮助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或者在企业从金融机构融资困难环境下,从财政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出借给企业,同时免除企业所借资金的利息方式,对企业发展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
6亿元奖励民企折射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乱象
招商引资的竞争加剧是外因,特别是对于内陆地区来说,招商引资的难度更是巨大,而地方领导们一方面是迫于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官员的政绩冲动使然,故对外来投资企业进行明里暗里的各种补助,也已习以为常了。从此次霍邱县巨资重奖投资企业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从某种程度来说,企业和政府也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势必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往往支持的力度越大,企业发展就越快。但政府厚此薄彼,一下子拿出这么多的财政奖励单个企业,以后估计得勒紧裤腰带了;而需要财政支持的部门和职工还有很多,他们又该怎么办呢?详细
责任编辑:王智勇
本文中观点来源于新华论坛网友,文中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网友贴图,新华网不负责其真实性
贫困县6亿奖民企是畸形发展观孕育的怪胎
红网
[作者:陈庆贵]
一个年财政收入只有7亿元的国家级贫困县,竟敢拿出6亿元奖励一家民营企业,在我眼中绝对是一个让人叹为观止啼笑皆非的怪胎。
霍邱县政府日前作出决定,出资6亿元人民币奖励一家民营企业。这项决定,已经得到霍邱县人大常委会的批准(7月18日《扬子晚报》)。
贫困县拿6亿元奖励一家民营企业,反差格外惹眼。6亿元与国家级贫困县财力南辕北辙,国家级贫困县显然在享受国家旨在扶贫的财政转移支付和相关政策优惠,一边向国家伸手“取”,一边却用天文数字慷慨地“予”,我见过“穷大方”,却没见过如是“穷大方”得令我瞠目结舌。此反差一;反差二,霍邱县2008年财政收入仅为7.05亿元,却敢拿出相当于接近年财经收入的巨额资金奖民企,让我不得不叹服地方决策者的大思维大手笔大气魄,相关决策官员堪称比“王大胆”还要大胆;反差三,对如此巨大的花费纳税人钱的重大公共支出决策,居然无悬念地顺利被人大通过,让人不可思议。今年7月10日,霍邱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1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霍邱县人民政府关于提请批准给予安徽大昌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奖励及有关事宜的报告》,会议通过决议:同意奖励安徽大昌矿业集团有限公司6亿人民币。让我纳闷的是,如此关乎纳税人权益的重大公共支出决策地方人大居然能够轻易通过,且表决前未行召开听证会征求当地民众意见。决策程序也许确乎形式“合法”,然而就其实质而言,能说充分科学民主尊重民意了吗?能说于广泛意义上赋予了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参与权了吗?
我不怀疑贫困县6亿奖民企的苦心孤诣用心良苦。老实说,霍邱县政府日前作出决定的理由并非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我注意到,其奖励背景动因大抵在于,霍邱属国家级贫困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探明铁矿储量16.5亿吨,远景储量20亿吨以上,名列全国第五、华东第一。此前霍邱主要以出卖资源为主,无有进一步深加工项目。后霍邱转变观念,按照“以资源换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的思路,延伸铁矿开发产业链。正是在如是背景下,霍邱县大昌矿产品经贸有限公司一步步壮大为安徽大昌矿业集团,目前名列安徽百强民营企业第5位。今年6月,大昌矿业集团董事长吉立昌和霍邱县人民政府县长刘胜签订协议,上马年产100万吨球墨铸造项目。这一项目需要投资20多亿元,建设期18个月,建成后年产值66.7亿元、税收5.89亿元,可解决2500人就业。正是这一项目为大昌集团带来了高达6亿元的政府奖励。然而在我看来,姑且不论“产值66.7亿元、税收5.89亿元、可解决2500人就业”这些个诱人数字只是纸上写天上飞的远景目标,结果如何尚具不可控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即便对未来风险忽略不计,唯其项目在当地独一无二举足轻重更须理性慎重投资,以防止孤注一掷自己给自己设下背水一战危局和“单一经济”困境。
6亿奖民企的奖励依据似乎也令人质疑。报道称,奖励依据是当初招商引资时协议确定的奖励政策。霍邱招商政策十分优惠,按照土地税收等方面“三减两免”标准,民企应获得优惠4.7亿元,政府为支持企业发展,把原本应今后给予的优惠资金集中起来,加上部分奖励提前兑付。在我看来,且先不论用纳税人钱重奖民营企业的奖励政策是否符合公平正义,即使按照既定奖励政策兑现,也不能“上不封项”而不顾及当地财力。事实亦然,6亿奖民企已然让当地财政捉襟见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直言不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拿出6个亿,压力比较大。”
我注意到,贫困县6亿奖民企新闻在网上已然引发强烈关注,截至18日下午3:50,新浪网首页此条新闻后已有12407条网友跟贴评论,其中多数对当地决策提出质疑和诟病。我同意部分理性网友的意见,地方政府支持民企上大项目,在资金上大可以采取参股、融资、借款、优惠等形式,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而非“自古华山一条道”大可不必在奖励一棵树上吊死。更何况,就减少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和促进企业效率计,前者比后者更明智更科学更有效。
应当说,贫困县6亿奖民企的背后是地方发展焦虑。“发展是硬道理”,然而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才是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我想说,无论如何,贫困县6亿奖民企非但戴不上“科学发展”的帽子,不客气地说,它恐怕只能算是畸形发展观孕育的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