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鲁迅智慧
感受鲁迅智慧
顽石
 
前一向读鲁迅,总是读得战战兢兢,跟做地下工作似的。但近日中宣部长刘云山同志在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大会上说:“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享誉中外、深受景仰的一代文化大师,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学习和发扬鲁迅精神,就要像鲁迅那样遵时代之命、为人民写作。”(这话是大会上说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当我深入理解刘部长的讲话精神以后,无论是再读鲁迅,还是敲键盘写作,都感觉特别的理直气壮了。因为我就是在为人民写作(虽然能力有限),而决不为中外反动派写作。在部长讲话精神的鼓舞下,这两天,我重读了鲁迅先生《华盖集续编及续编的续编》中的一些杂文,再一次为先生非凡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所折服。特摘录其中的一些经典语句,和喜欢鲁迅的朋友们分享。
 
社会诸色人等,爱看《双官诰》,也爱看《四杰村》,望偏安巴蜀的刘玄德成功,也愿意打家劫舍的宋公明得法;至少,是受了官的恩惠时候则艳羡官僚,受了官的剥削时候便同情匪类。但这也是人情之常;倘使连这一点反抗心都没有,岂不就成为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顽石感悟:
 
华夏正是盛产奴才的地方,不仅弱者或甘愿或被迫要做奴才,就是骑在弱者头上的强横者,也还是要做异族的奴才,真正的万劫不复的奴才!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学界的三魂》
 
顽石感悟:
 
愚民政策的最大功效就是消灭了民魂,让民魂永无发扬起来的机会,仅剩下茅于轼之类的“精英”和倪萍这样的“脊梁”。
 
愈是无聊赖,没出息的脚色,愈想长寿,想不朽,愈喜欢多照自己的照相,愈要占据别人的心,愈善于摆臭架子。 
 
顽石感悟:
 
太精辟了!看看新闻联播吧,每天都准时为鲁迅的这段话做注释。这个理论,那个思想,自吹自擂,强行灌输,不就是想不朽么?读先生这几句话的时候,我还想起了臧克家的诗——《有的人》。
 
雪白的群羊也常常满街走,但都是胡羊,在我们那里称绵羊的。山羊很少见;听说这在北京却颇名贵了,因为比胡羊聪明,能够率领羊群,悉依它的进止,所以畜牧家虽然偶而养几匹,却只用作胡羊们的领导,并不杀掉它。
这样的山羊我只见过一回,确是走在一群胡羊的前面,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通常,领的赶的却多是牧人,胡羊们便成了一长串,挨挨挤挤,浩浩荡荡,凝着柔顺有余的眼色,跟定他匆匆地竞奔它们的前程。我看见这种认真的忙迫的情形时,心里总想开口向它们发一句愚不可及的疑问──
“往那里去?!”  
 
顽石感悟:
 
北京的领头羊一直在领着一长串“挨挨挤挤,浩浩荡荡,凝着柔顺有余的眼色”的胡羊,与时俱进,走进了新时代。只是山羊脖子上作为徽章标志的小铃铎换成了领带。牧羊人的身份也变化了,他们远在太平洋的彼岸。神奇的是,无论距离多么遥远,都鞭长能及。
 
君子若曰:“羊总是羊,不成了一长串顺从地走,还有什么别的法子呢?君不见夫猪乎?拖延着,逃着,喊着,奔突着,终于也还是被捉到非去不可的地方去,那些暴动,不过是空费力气而已矣。”
这是说:虽死也应该如羊,使天下太平,彼此省力。 
 
顽石感悟:
 
进化到现在,原来我们也还都是羊,连猪都不如呢。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段祺瑞政府使卫兵用步枪大刀,在国务院门前包围虐杀徒手请愿,意在援助外交之青年男女,至数百人之多。还要下令,诬之曰 
  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除却俄皇尼古拉二世使可萨克兵击杀民众的事,仅有一点相像。 
 
顽石感悟:
 
鲁迅先生要是能活到110岁左右,他还会这么少见多怪、大惊小怪的口不择言么?该会有不足为怪、见怪不怪的淡定从容吧?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顽石感悟:
 
幸而那些黑砖厂、黑窑洞里的包身工,上访路上被抓被打被关被精神病被跳楼的访民,遭非法强拆者,还有毒奶粉喂养的孩子,靠地沟油、转基因食品得以存活的无以数计的“公民”,都不读鲁迅;幸而鲁迅的作品尤其是有点棱角的作品都从教材里撤了下来,像国庆期间北京各个商场下架菜刀一样:幸而……
 
这是中国的老例,读书人的心里大抵含着杀机,对于异己者总给他安排下一点可死之道。就我所眼见的而论,凡阴谋家攻击别一派,光绪年间用“康党”,宣统年间用“革党”,民二以后用“乱党”,现在自然要用“共产党”了。
其实,去年有些“正人君子”们称别人为“学棍”“学匪”的时候,就有杀机存在,因为这类诨号,和“臭绅士”“文士”之类不同,在“棍”“匪”字里,就藏着可死之道的。但这也许是“刀笔吏”式的深文周纳。 
 
顽石感悟:
 
时代毕竟是进步了,现在是既不称“康党”也不称“革党”了,时髦的说法叫“毛左”、“文革余孽”、“封建残余”,而挥舞着这些大棒的也不仅是那些读书人,更有“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的大人们。
http://blog.sina.com.cn/yanjp913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