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到底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提出的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要求。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地决定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措施的结果。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反复证明,我们贯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革命和建设就胜利,就前进;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革命和建设就遭受挫折,甚至失败。实事求是的原则是我们的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
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我们,不能唯书。书当然是不可不读的,马克思主义的书也不可不信。但是,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来读书,来运用马克思主义书籍中所载明的普遍真理。不能把书中的原理当作可以直接照搬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的万古不变的教条。如果那样,食洋不化、食古不化、脱离实际,必然会在实践中碰壁。
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我们,不能唯上。上,就是对我们有管辖权的上级领导者,它既包括直接领导者,也包括间接领导者,还包括现在正在行使职权的最高领导者。毫无疑问,上级领导者的意见是要听的,上级领导者的指示是要执行的,否则我们就不成其为组织,不成其为队伍,从而有关团体、党、国家的事情就办不成。上级领导者的经验通常比我们丰富,掌握的情况通常比我们多,比我们全面,处理问题的水平通常比我们高,听上级领导者的话,执行上级领导者的指示,往往能使我们不犯错误,使工作取得成功。但是,上级领导者也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可能有不全面,甚至不正确的地方,即使他们对全局的情况把握得比较准确,对局部的具体的情况也仍然可能了解不够,甚至根本不了解,因而其所发出的指示同我们这个局部的实际就有可能不完全适合。这种情况要求我们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灵活地执行上级领导者正确或基本正确的指示,对于上级领导者的不正确的意见和指示,则不能盲目执行。就我们普通党员和普通干部而言,唯上是比唯书更现实更易于发生的倾向,因此应更加注意克服。
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我们,必须唯实,即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并把实践作为检验一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最终的唯一的标准。"书"和"上"只是在"实"面前才处于服从地位。不唯书,不唯上,都是相对于要唯实而言的。
在我们党的早期,曾经有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经典著作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为主的时期。经过毛泽东等同志的长期努力,这种情况从总体上基本纠正了。但后来又出现了对毛泽东本人的著作采取教条主义态度的情况。毛泽东去世后,经过邓小平同志的努力,我们也已经纠正了对毛泽东著作的教条主义态度,现在在报纸、刊物、书籍、课堂、会议上指出毛泽东和毛泽东著作不足之处甚至错误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
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在全党的认识从整体上转变以后,对于由党中央指出的在这种转变前我们党的一些错误,包括已故最高领导人的错误,人们是能够认识,能够运用实事求是原则的。而对于现在我们正在推行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正确,则往往难于运用同一原则和尺度去衡量。人们往往不去想,对于过去我们党的错误,包括党的最高领导人的错误,为什么自己当时就看不出来?这里面有些什么教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现在是不是已经消除了?重新学习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后,自己是不是真的长进了?
我们有许多党员、许多干部对于上级的话,尤其是正在行使职权的上级的话,总是习惯于顺着想,总是去想上级的话怎么对,为什么是对的。如果一开始有些地方想不通,接受不了,则千方百计去顺着领会,设法为其做出自己也能接受的解释。理论工作者本来应该对这些说法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估,然而,有些理论工作者却不这样,而是使出浑身解数,为一些本来并不太站得住脚的说法编出一大套系统的理论说明来,这方面的一些著名事例想来人们还没有忘记。这些人从来不去想一想,上级讲的东西是不是都对?如果有错,错在何处?尽管毛泽东早已提出了实事求是的要求,尽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仍然有许多党员和干部把上级的意见、中央领导人尤其是最高领导人的意见和党的决议作为判断是非、检验真理的标准,不用实践去检验这些意见和决议的真理性。这些人几乎全都承认实事求是的原则,但是在承认这一原则的同时,却只用这一原则去对待过去的问题(而且往往是别人,主要是党中央代替他认识的),而不用或者不敢用这一原则去对待现在的事物。在评价过去的事物时,有些人甚至走到否定一切的地步,不能一分为二地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这样的态度,显然是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的。
实事求是的原则并不是用一次就够了,以后不需要再用了。并不是一次成功的使用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连新出现的问题都已经预先解决好了。实事求是不能一劳永逸,它需要我们不断地运用它,去观察新事物,解决新问题。
实事求是的原则本身具有一种彻底性,它要求我们把它贯彻到底,贯彻到任何时间、地点和条件中去,不允许只在这个人或这件事上实事求是,而在那个人或那件事上不实事求是,或者在某一过程的前半段实事求是,到后半段就不实事求是了。
把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到底,可以使我们的行动不犯或少犯错误。即使犯了错误,也能够较早地发觉,较快地从错误中摆脱出来。如果不实事求是,那么就很容易犯错误,犯了错误也发现不了,结果使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甚至越来越重,使我们无法从中自拔。
我们党在从事革命和建设时,曾经发生过多次"左"的或右的错误。经验证明,反右时容易出现"左"的错误,反"左"时容易出现右的错误,因为反倾向斗争只要是有效的,就会造成情况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只有实事求是,才有可能发现这种变化,认识到这种变化。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那么就很难发现这种变化,甚至到变化已经很明显了,还不承认这种变化。例如,在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的过程中,瞿秋白已经"左"了,李立三还不认识,仍然认为主要倾向是右,还要反右。李立三已经"左"了,王明还认为右倾是主要危险,结果使我们不但未能纠正已经存在的"左"的错误,反而犯了更大的"左"的错误。又如林彪本来是"左"的,但毛泽东却说他是形左实右,右得不能再右,要继续批右。结果,文化大革命中所犯"左"的错误就长期得不到纠正。反之,在资产阶级自由化已经发展为一股很大的潮流并且一再高涨的情况下,坚持认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左"都是主要危险,也是一种违背实事求是精神的静止的、僵化的形而上学思想。这种思想会使自己在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把党和国家推上某些前社会主义国家已经走上的道路为止。
实事求是的原则,不但要求我们看到反倾向斗争所导致的情况变化,而且要求我们根据已变化了的情况采取新的方针和行动。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反右时犯"左"的错误,在反"左"时犯右的错误,才不会在"左"的时候反右,在右的时候反"左"。
实事求是,需要我们有胆有识。胆与识相比,识是第一位的,没有正确的识,胆就不可能获得发挥其作用的正确方向。
要想获得正确的识,第一,要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列宁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卷第443页)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牢牢把握并正确运用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
第二,看问题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要以"来头"为依据。要尊重客观存在的事实。生动的直观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步。我们一定要睁开自己的眼睛去看事实,在自己看到的事实与别人尤其是与长官说的不一样时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眼睛。绝不能对事实采取鸵鸟政策,不能闭起眼睛跟着别人瞎说。
第三,用毛泽东《实践论》中提出的一整套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多从反面和各个侧面来考虑问题(参见《陈云文选》第180页)。从反面想问题并不是为了否定这个事物,而是为了全面认识这个事物,防止片面性。
在认识事物时,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要敢于并且善于独立思考。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问一问是否真有道理。绝不要迷信和盲从,不要媚上或媚俗。要把独立思考化为自己的习惯和性格。
所谓胆,就是反潮流的精神。在错误潮流袭来的时候,要敢于硬着头皮顶住、不要怕各种各样的压力,不要怕被扣"帽子"(包括"大帽子")和被打"棍子"。
有胆,首先必须克服私心。但仅仅无私还不够,还要有全局观念,从全局利益出发,顾全大局。在党内,则要遵守纪律。要讲究方法和策略,讲究解决问题的时机和条件,即讲求效果。不顾一切的盲目蛮干绝不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的原则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这一原则贯彻到底,我们就一定能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1992年11月3日刊登于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分校《分校信息》第13期;
1993年5月刊登于求是杂志社《内部文稿》1993年第9期
相关文章
- 毛泽东推崇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力戒空谈实事求是
- 人民日报整版报道吴仁宝:吴仁宝求是
- 怀念毛老师的第602条理由——“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
- 实事求是的楷模毛泽东——纪念毛主席诞辰119周年
- 赵东民:赵正永的“语录”映衬个别高级干部的“妙语”
- 实事求是是否能真的辨出真伪?
- 宪之:要从实际出发,左翼不能窝里斗——读李成瑞评张宏良文章感言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
- 张文木:中国知识分子要担当民族复兴的责任——读司马光《资治通鉴》随想
- 论《把文革定性为“十年浩劫”有下列三十四个问题难以解释》的体会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