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三统历上元纪年

火烧 2010-07-17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探讨三统历上元纪年体系,强调其科学性与普世性,对比基督纪年、黄帝纪年及孔子纪年,主张恢复华夏传统历法体系,体现纪年在文化复兴中的重要性。

由自如风按:

   

【《三统》,上元至伐桀之岁,十四万一千四百八十岁,岁在大火房五度】  

【《三统》,上元至伐纣之岁,十四万二千一百九岁,岁在鹑火张十三度。】  

【汉高祖皇帝,著《纪》,伐秦继周。木生火,故为火德。天下号曰“汉”。距上元年十四万三千二十五岁,岁在大棣之东井二十二度,鹑首之六度也。】  

【汉历太初元年,距上元十四万三千一百二十七岁。】……  

“三统历”〖立5120元即3639040年的大周期,其起首叫做“太极上元”〗——周期超过三百万年,“上元”一取定,一个大周期后,猴子都进化成了人。(《中国全史》http://www.huanxiong.com/ lishi/ShowArticle.asp?ArticleID=1870)  

今日看了《汉书-律历志》,知道了一个“上元”纪年,叫做【推日月元统,置太极上元以来,外所求年,盈元法除之,余不盈统者,则天统甲子以来年数也。】——这个纪年之始,是根据星象和天文常数推断出来的,相当“科学”和“普世”。  

附文作者说〖下次有时闲我谈谈我为什么反对黄帝纪年和孔子纪年〗——没有找到作者的闲谈,但笔者见解与此同,反对“黄帝纪年和孔子纪年”。  

这个“上元”纪年,就非常好,既可以代替“不科学”的基督纪年,又比“黄帝纪年和孔子纪年”更“普世”,直言了网友在《公历农历:哪个“更科学”?》(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8/ 201004/144955.html)中发明的“甲子-甲子-xx”叠加循环纪年也没有“上元”纪年直观。  

“上元”纪年好。  

-------------------------------------------------------------------

[九墩塘的水] 关于纪年-华夏纪年体系简介  

狙击手  

发表于 2008-9-4 23:02  

http://bbs.luanren.com/thread-5 4822-1-1 .html  

今天的中国一切都是在西方的体系框架下搭建的,甚至我们看待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自己的文化时也不由自主的以一个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去观察,仿佛若不这样就是落后,就是不客观。  

当我们对今天的一切都习以为常,是否想过曾几何时我们是用自己眼睛自己的思维去观察去思考这个宇宙的。  

所以我们要恢复的绝对不是用西方人眼睛看到的华夏的支离破碎的传统因素。  

我们要恢复的应该是整个华夏文明系统。这个系统又是由许多小的体系组成,如我们要恢复的汉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而是一个服装体系。历法体系也应该是我们要恢复的,纪年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产生过许多种纪年方法,我们今天要想恢复自己的历法体系,就不能不去了解我们华夏的纪年体系究竟是怎样而凭空想象。我根据其特性将其归类为天、地、人三大类。若有不妥之处,还望有识之士不要见笑。  

代表天道恒久的上元纪年法  

所谓上元,就是根据节气、朔望、月食及五星等的常数和运算推步方法及基本恒星的距离等。包含了现代天文年历的基本内容,推算出一个星空的初始位置,并将此作为上元元年。  

之所以认为上元纪年法代表天出于两方面原因,  

一、上代表天,它是根据天上星相的变化作为元年的。  

二、更重要的原因是上元纪年只有一个元年,以后依次累加,代表着天道的持久。  

上元纪年分  

《太初历》三统上元和《四分历》四分上元,只有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才会使用上元纪年法,我收集的数据有:  

三统上元至伐桀十四万一千四百八十岁  

三统上元至伐纣十四万二千一百九岁  

三统上元至太初元年十四万三千一百二十七岁  

四分上元至伐桀十三万二千一百一十三岁  

   

代表地道轮循的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出现的大家都很熟悉,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完整的干支表  

有人认为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事实上王莽只是推广了干支纪年,干支纪年应该由来已久,就是以前的太岁所在纪年,如:  

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  

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  

在古代我们认为太岁会在地下轮循,因此干支纪年代表的是地道的轮循  

   

上面两种纪年法在今天也是明确无误的,恢复起来也应该是毫无争议的事。最可能引起争议的就是下面要说的一种纪年法  

代表人道多变的春秋纪年  

所谓春秋者,春夏秋冬,季节交替。  

孟子云:“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  

所谓天子之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政权。  

春秋纪年是通过政权的更替,反映人世的多变化。  

春秋纪年起源很早,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因孔子着春秋而得名  

汉武帝以后更有规范的年号,汉武帝就有十个年号,分别是:  

建元  

元光  

元朔  

元狩  

元鼎  

元封  

太初  

天汉  

太始  

后元  

这十个年号分别是为了纪年一些的重大历史事件。  

可以看出春秋纪年反映的是人世的变迁。  

我们今天要恢复华夏传统的纪年,就不能不对我们的纪年体系有所了解。否则终究是西装上绣花,不伦不类了。  

今天就写到这里,下次有时闲我谈谈我为什么反对黄帝纪年和孔子纪年,以及我个人比较支持的现阶段适合的几种纪年法。  

   

附上上面提到的纪年对照表

三统上元  

四分上元  

春秋  

西元  

141480  

132113  

伐桀  

   

142109  

132742  

伐纣  

   

143090  

133723  

武帝登基  

-141  

143091  

133724  

建元元年  

-140  

143097  

133730  

元光元年  

-134  

143103  

133736  

元朔元年  

-128  

143109  

133742  

元狩元年  

-122  

143117  

133750  

元鼎元年  

-114  

143121  

133754  

元封元年  

-110  

143127  

133760  

太初元年  

-104  

143131  

133764  

天汉元年  

-100  

143135  

133768  

太始元年  

-96  

143143  

133776  

后元元年  

-88  

143230  

133863  

   

-1  

143231  

133864  

西元元年  

1  

145238  

135871  

今天  

2008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