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视点

萧武:为什么会有国资委?

火烧 2015-11-12 00:00:00 经济视点 1025
文章揭示国资委成立与MBO改革的关系,分析国企改制中管理层如何通过贷款收购企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工人下岗。提及郎咸平批评国进民退,引发社会关注与改革反思。

  什么是MBO呢?现在九零后的小朋友可能不大了解了,所以做点解释。简单说,所谓的MBO,就是空手套白狼。一般的操作手法是,先确定一个企业要卖,同时决定管理层的哪些人接盘,股份分配,定价等问题。确定之后,这些人再以企业资产抵押,向银行贷款。然后,再用这个贷款回过头来收购企业。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这不就是白送吗?银行是国有银行,企业是国有企业,钱是银行出的,管理层的人过了下手,再给了国家,这企业就成了个人的了,可不就是白送吗?确实就是白送。事实上,要比白送还更加过分,因为要还贷款,所以在搞改制的时候,资产评估会尽可能压低资产价格。有些地方,甚至以资不抵债的名义,直接就把企业白送了,连MBO这个形式都不走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4年,基本上来说,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原有的国有企业中,县级以下的企业全完了,地级市除了除了极少部分,大概不到5%,其余也全部送完了,省一级的也送掉了大部分,保留下来的大概20%左右。央企因为规模比较大,一时半会儿还动不了,只能先放着。到2002年的时候,全国经济结构中,国有经济占的比重差不多只有21%了。

  现在回头看,那就是一个天上掉馅儿饼的爆发时代,只要你赶上了,会钻营,能逮到机会,一夜之间暴富,绝对不是神话。也就是在那个时代,各地都一夜之间出现了许多暴发户。而让这些人一夜之间暴富的,则是经过几十年长期积累形成的各种国有企业资产,这个所谓的产权改革过程的闸门被突然打开,就像是一场狂欢的盛宴,有人一夜之间暴富,也有人一夜之间跌入地狱——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咱们下回再说。

  因为这种改革一般马上就会进行所谓的减员增效,强制大部分工人下岗,所以在各地都出现了一些抗议活动。而这也就是一些经济学家所说的阵痛。他们说,等到熬过这个阵痛,企业就会重新焕发活力。企业后来确实是焕发活力了,但承受阵痛的那些人,却被改革和发展的列车甩出去了,承担了改革的代价,而最后收货果实的人,则是今天已经被奉为财富神话的那些所谓的亿万富豪们。

  其实,早在2000年前后,这种改革出现的问题就已经有人注意到了,并大声疾呼应该叫停。但在1998年自由主义浮出水面之后的思想语境下,这种声音被判定为反对改革的极左派的倒退。到2004年,终于连一个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家都看不下去了,公开批评了这场国进民退的盛宴狂欢。对,这个人就是郎咸平。他的批评终于引发媒体关注。随后,媒体上就MBO进行了大规模的讨论,终于迫使国家不得不叫停MBO。

  而在2002年,也就是十六大上,中央也已经发现了国企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出要成立国资监管机构。2003年全国人大换届会议上,确定重新成立国资监管机构,作为政府特设机构,代表政府行使出资人职能,监管国企。2004年,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挂牌成立,中央企业均由国资委代表国务院行使出资人职能。随后,各省市也都成立了国资委,专司国资监管。到2008年,不仅省一级国资委已经全部成立,地级市一级也普遍成立了国资委,乃至于一些县级政府也成立了国资委。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成立的国资委与财政部是平级的,完全独立运行,只对国务院负责,各省市国资委也只对本级政府负责。理论上说,国资委系统按照没有上下级关系,因为他们代表的是本级政府,上级政府的国资委职能指导下级政府国资委的工作,而不能直接明令和指挥。也正是在那几年,国进民退停止了,进入了做大做强的时代。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