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视点

萧武:那些年,国企改革走过的邪路

火烧 2015-11-09 00:00:00 经济视点 1025
文章分析国企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产权转让腐败问题,揭示MBO模式下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强调国资监管的重要性,反思改革中的错误路径。

  上一次谈划转国企股权给社保基金的文章,阅读数和转发率都创下最近一段时间的新低,尤其重要的是,连一个赞赏都没有,可见大家对这个话题是无感的。但是,这个话题虽然没有习马会和南海问题之类话题有眼球,实际影响的深远程度却可能是习马会和南海问题所不能比的。就像当年大家都关心金融危机下东南亚的惨状等,但对更多人来说,影响更直接更深远的其实是国企改革一样。

  下面咱们接着聊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一般说的主要是非金融类国企的改革,也就是说,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之类的国企并不在我们常见的关于国企改革的讨论的范畴之内。

  非金融类国企改革起步比较早,八十年代初期的农业改革差不多停滞以后,改革的重点就转向了国企改革。所谓国企改革,在八十年代,主要是内部管理方式的调整,并不涉及产权。而到九十年代,也就是十四大以后,明确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国企就成了众矢之的,万口一词,都说国企之所以经济效率比较低,长期亏损,是因为所谓国企,最后实际上成了无主财产。因为按照当时流行的制度经济学理论,所谓产权就必须是明确到个人的,哪怕家庭所有都不行。只要没有明确到个人,那就是产权不明晰,肯定经营不好。因为,国家作为实际上的所有者,指派官员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但这些人说到底还是官员,而不是商人,所以他们首先考虑的是个人的政治前途,而不是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国企必须搞产权改革,这个改革其实就是私有化。不用说,这种所谓的经济学家里,那几年最著名的肯定要算张维迎、周其仁,许小年、陈志武之类,哪都是后来的了。

  方向确定以后,剩下的就是怎么私有化的问题了。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当然是直接转让给个人。可是这又带来一个问题,转让的时候怎么定价呢?于是诞生了产权交易所,也就是在产权交易所挂牌,有意者参与竞价。但对讲究效率的九十年代来说,这个办法的效率太低了,也就是太慢了。所以更多的地方是直接协商一个价格,转让给私人。到1997年后,发展出了更便捷的国企产权改革方式,也就是所谓管理者收购,也就是后来众所周知,臭名昭著的MBO。毫无疑问,这个过程是不公开的,定价的时候可以通过利益输送,吃回扣等方式来压低国企资产价格,完成交易。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国企产权转让的时候出现存在大量的腐败,这个问题早在1990年代初期就已经出现了,虽然当时的规模远不如1998年之后到2004年那段时间。

  面对这种情况,1992年,各级政府都在财政系统下设一个国资局,专门负责国有企业资产转让过程的监督管理。所以,在1992年到1998年这段时间,国企改革虽然也风生水起,风风火火,各种贱卖贱买,但是好歹还有人管。所以,原来用几年时间完成国企改革,转入市场经济的计划就没有实现,进展不快。当然,这并不能完全怪国资局拖国企改革的后腿,毕竟刚开始搞,无论买方还是卖方,都没有什么经验,这个经验积累是需要时间的。

  所以到1997年,十五大的时候,确立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决定废除了国资局。1998年人大换届的时候,正式确定,各级财政部门的国资局全部废除,撤销。接下来,就到了现在经济学家们还念念不忘的国企改革的黄金时代,1998到2004年,国企改革大跃进的时代。正是在这种大干快上,快卖,卖光,卖完的国企改革思路下,出现了改革史上最无耻的一幕,MBO。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