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20道审批挡不住奢华

火烧 2010-05-1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贫困县为追求政绩,举债60亿建造新城,最终烂尾成荒废鸟巢,暴露政府决策失误、财政资金滥用及形象工程失控等问题,引发社会对奢华建设的反思。
  对于各地贫困县大兴土木的奢华成因,用“拍脑袋”决策来看待已不能解释明白。“奢华”决策背后,需穿越层层审批“防火墙”,而操作中GDP政绩标准、政府征地、预算外土地出让金游离、官员腐败等现象“家常”交错,让事实愈发雾里看花。

其实,回到政府动机及决策程序层面上看,地方政府有责,然非其一家之责。

编者按:一个年财政收入只有3000万元的国家级贫困县,竟酝酿举债60亿元来建造新城,经过十年努力,终究成为南柯一梦。

事实上,贫困县诸如兴建豪华办公楼、豪华别墅等奢华行为早就进入公众视野,而本次被曝光的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60亿元造新城事件,则再一次引起社会关注。

在中央严令禁止建造豪华楼堂馆所和形象工程的情况下,缘何还有这么多的贫困县上演了一出又一出“贫困县奢华”事事件?

案拍奇惊:新城变鸟巢 贫困县陨落的60亿元造城梦

政府花3亿元给鸟盖片楼——这种说法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曾被传于街头巷尾,随着最近诸多造访者慕名寻找“烂尾城”,群众戏谑之言尤胜以往。

这些被称为当地“鸟巢”的建筑群,原本是清水河县诸多行政机关的新家,坐落于距老县城26公里外的山坡上。10年前,清水河县政府意欲在此投资61亿元,兴建新区,迁址县城。

颇具意味的是,清水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当时的财力年仅3000万元。

正是在相差如此悬殊的财力主导下,新城兴建6年后集体烂尾,各种成型、半成型的建筑荒芜在原地,成了名副其实的鸟巢。

新城变鸟巢 鸟粪满地 人迹罕至

在清水河县宏河镇所在地西北方的山坡上,一片高矮不一的大楼被闲置在此。

5月7日,《法治周末》记者在现场看到,散落在宽阔的道路两旁的大楼中,有9座已成型,还有8座未建成,呈“裸露”状态。远远看去,占地6000多平方米、已竣工的清水河县新党政办公楼在楼群中显得格外醒目。

但到了跟前,记者发现,该办公楼大门紧闭,门上的一把铁锁已经锈迹斑斑。

沿着台阶来到办公楼的前厅,透过紧闭的玻璃门,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厅内依然挂着的一条横幅,写着“祝贺清水河县党政办公大楼竣工验收”,一个硕大的国徽靠在厅内墙边,满是灰尘。

在该办公楼的东面矗立着一个只有框架的楼房,施工用的绿色防护网还条条缕缕地搭在楼周围。由于四面透风,楼内住满了鸟类,一层的开放室内还堆放着施工单位的外加剂,这曾一度被媒体误读为“农民的饲料”。

大半天的时间里,新城中间的大路上鲜有路人经过。除了几位看守楼房的老人外,整个新城几乎见不到其他人。

这就是清水河自2002年开始实际运作新城区项目。据项目知情人士提供的项目投资估算表显示,新区整体建设工程计划总投入约为61亿元。

清水河县王桂窑乡西圐圙兔的郝姓老人,受施工单位委托,已在新县党政办公楼看守了两年半,而柴姓老人则在斜对面的新县教育局办公楼已看守了7年,两位老人月薪600元左右,职责是看护大楼内的物品。据他们回忆,大楼陆续在2002年开工建设,2005年左右突然停工,“原因可能是政府没钱了”。

就在老人们记忆中停工的2005年7月,内蒙古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第十二项目部承接了清水河县新城“清水河县宾馆和部分政府大楼”的施工项目,其负责人周江林回忆,两个项目的工程预算为5000多万元,干到2006年,“由于政府不能按合同约定给付阶段工程款,也没人催我们干,考虑到再干下去,我们垫付的资金就会越多,于是就停了”。

此时,县宾馆的主体已经完工,尚缺装修,而另一座政府办公楼则刚刚起了基础。

其他办公大楼的施工同样受此影响,各施工单位也都陆陆续续停工,至此,酝酿多年的新城变成了“烂尾城”。

据清水河县政府办王换成主任说,县政府共为此投资了1亿多元。

旧城依旧旧 政府账上也就3000万余元

清水河县是典型的老少边穷的国家级贫困县,其依山而建的旧城区面积仅为3.4平方公里,一条主干道自西向东、自下而上贯穿全城。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往往只问乘客:“到山上还是山下?”

但这条惟一的主干道却非常狭窄,一些地段仅能容两辆汽车并排经过。约8公里长的主街道也不甚平整,有1/4仍是土路,当地居民说,一到雨雪天气,道路就泥泞不堪,而这种状况十多年来从来没有改善过。

家乡变化始终是离乡之人最为关心的事情,一位刚调到清水河县委工作的年轻人说:“我离家13年,回来之后没感觉到任何变化。”

据清水河县政府的财政收入报告显示,2009年度该县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约为1.8亿多元。从报告来看,清水河县的经济比起之前确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当地居民依然怨声载道,一位出租车司机对记者说:“仅有的钱全都用到了新区建设上,不但建成了‘烂尾城’,还欠了许多外债,旧城区的建设则几乎止步不前。”

一句谐语在当地县城中流传甚广——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近乎10年来,除看到县城26公里外多了一座“鸟巢”外,当地居民并未感受到家乡的多少变化。

除去道路修缮、环境卫生、市政建设等显而易见的变化难寻踪迹外,居民的不满还集中于各种社会福利的“不到”、“迟到”、“少到”之中。

2009年12月9日,清水河县190名60周岁以上的离退休老年人曾给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写信,反映清水河县政府一直未兑现退休和在职人员2001年至2004年的医药费、8年多的边、副补以及4年的取暖费。

而新城烂尾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正在慢慢显现,有知情人士透露,不少单位都为此背上了外债。

周江林称,项目停工后至今,内蒙古三建尚被拖欠工程款2200多万元(连本带息)。周江林每年都会到清水河县政府要工程款,但政府“从来没给过”。开始时政府找周商量把其施工的大楼给他,但周江林不同意,“我们只是干工程的,要那楼没用”。

由于多次索要未果,周江林咨询过律师,曾考虑过诉讼,但有朋友劝他不要起诉,因为不但要承受漫长的司法诉讼程序,还可能把双方关系搞僵,反倒不利于事情的处理。

与此相佐证的是,一家施工单位因清水河县政府拖欠工程款而将后者诉至法院,终审胜诉后,却迟迟难以执行400万元的案款。

2008年8月,呼和浩特市铁路运输中级法院查封了清水河县政府的400万元存款,而后考虑到清水河县的实际困难,加上县政府为此作出了还款计划的书面承诺,法院便又进行了解封。

当时同去查封的知情人透露说,政府的该账户上也就只有3000万余元。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