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评钟朋荣“超额货币量形成的倒逼机制”
陈世清:中国主流经济学批判(13)
——评钟朋荣“超额货币量形成的倒逼机制”
钟朋荣在《中国通货膨胀研究》一书中提出了“超额货币量形成的倒逼机制”概念,来对我国经济中超额货币量形成与通货膨胀的特殊原因和特殊过程,进行了概括,分析了银行总得为填补企业的资金缺口发贷款的原因,认为在货币供给方不独于货币需求方的情况下,要想真正“闸住”货币供给量,到头来也就只能由政府通过“指令”,强行约束各货币需求者的需求量;控制货币总量的有效办法,只能是“控制住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在这里,钟朋荣是把贷款增加与贷款膨胀划等号。众所周知,资本是能够带来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如果所增加的贷款是运用于社会所必须的再生产项目,能够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产品,那么所增加的贷款只会增加有效经济总量,相对减少社会货币量,并降低物价。认为仅仅增加贷款就必然会造成超额货币量形成,把“超额货币量形成”归因于所谓“倒逼机制”,是本末倒置。“超额货币量形成”的原因只能到经济增长方式即配置性经济增长方式中去寻找;正是配置型经济增长方式,或不分配置与再生、增长与发展的GDP增长方式,才使企业的贷款增加必然转变为贷款膨胀,“倒逼机制”才会形成“超额货币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只要透过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可以看到,配置型经济比重过大、再生型经济比重过小的泡沫GDP,是供给不足、货币效率降低、超额货币量形成、通货通胀的根源。
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有效经济总量应为社会有效投入总量与社会有效产出总量之和,社会有效产出总量即社会有效供给总量。当货币总量增长速度超过有效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时,货币效率降低、物价上涨。而货币总量增长速度超过有效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的根源在于泡沫GDP——在GDP统计数据中,配置型经济比重过大、再生型经济比重过小,以致造成有效供给不足。而配置型经济比重过大、再生型经济比重过小,既有发展观、发展战略方面的原因,也有过度投机的因素。
发展观、发展战略方面的原因:以GDP数字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官员的政绩指标,使各级政府官员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要提高GDP数字(当然不是指在统计报表上弄虚作假),似乎只要全国13亿人每人花一万元买一张本科文凭(当然是正规院校的正规文凭,因而地下经济不在此列),国民经济总值就增加了13万亿元;以致造成配置型经济急速膨胀,无效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使货币效率降低、物价上涨。
只知道个人利益最大化、奉行价格拜物教、不能从理论上区别“投资”与“投机”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支配下的发展观、发展战略,是过度投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度投机的根源在于供给不足:绝对供给不足与相对供给不足,过度投机的结果又反过来造成再生型经济比重过小、配置型经济比重过大,造成有效供给不足、超额货币量形成。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造成有效供给不足,通货膨胀都不是所谓“增加贷款额度”造成,也不是“超额货币量形成的倒逼机制”造成;而由投机造成的“过热”,不是真正的“过热”,而只是病人的“发烧”;要退热不在于“紧缩”或减少贷款额度,而在于改变发展战略;通过宏观调控,提高经济主体性、再生型经济比重与改善经营环境,以增加产出,并不给投机及国际炒家以可趁之机。市场经济不是投机经济,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抑制投机。政府扶持创新-创造-创业,就是打破银行的垄断地位,抑制货币投机的必要手段;就是打破上市公司的垄断地位、抑制股市投机的必要手段;就是打破房地产公司的垄断地位、抑制房市投机的必要手段。政府扶持创新-创造-创业是抑制投机之本,加强监管、规范银行股市房市是末。如果不是以创新-创造-创业为本,那么所谓“加强监管”、控制贷款指标,只是强化银行垄断地位、使银行得以自由地大量寻租的手段。
降低物价、抑制通胀的根本措施是根本上改变发展战略,提高本国经济主体性,提高再生型经济比重。以配置型经济比重过大、再生型经济比重过小的泡沫GDP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本身就是一种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发展战略本身就是不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货膨胀是经济泡沫膨胀的结果;抑制通货膨胀不但要挤掉泡沫,而且要挖掉产生泡沫的根源——泡沫GDP。钟朋荣“超额货币量形成的倒逼机制”概念源于主流经济学通行的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看数量不看质量的线性思维方式,仅仅消除“超额货币量形成的倒逼机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通胀。
记住:只有配置型经济、GDP经济才是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