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中国资本的探讨(五-八)

火烧 2010-11-02 00:00:00 读书交流 1025
文章探讨中国改革开放中商业活动本质,指出商品资本市场运作机制,强调商品资本与货币资本的循环关系,揭示商品资本过剩引发的危机现象。

中国资本的探讨(五)  

——给老同学的信(25)  

老同学:你好!当我探讨了中国的一切生产是生产资本,现在探讨,中国的商业是商业资本。  

改革开放中无论是大商店、超市、还是集市、小商小贩,人们总是把它们看作是一般的商品市场,这就错了,它们不是一般的商品市场,而是商品资本的市场。第一,商品所有者的商品,是为了赚钱,因而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商品资本,我说过,可能是农民自己出售自己的产品,但这些产品在商品资本占统治地位的时候,这些农民也就把自己的商品,看作商品资本。第二,商品所有者的商品绝大多是是从产业资本家那里进货的,是为了帮助产业资本家实现利润的(他们从中得到的是购买价格和出售价格的差价),或者说为了帮助产业资本家实现剩余价值的,所以他们的商品不过是产业资本家的商品资本的存在方式。第三,在一切商品都是商品资本的时候,任何商业行为都是商品资本变成货币资本的的行为。都是产业资本循环的组成部分。  

既然改革开放的一切商业都是商品资本,那么一切商业的活动就是商品资本的运动,而不是一般商品的运动。一般商品的运动是商品交换货币,然后用货币交换商品,商品在这里进入消费,货币在这里是转瞬即逝的手段。这里需要的是商品,不是货币。相反,作为商品资本的运动,是货币资本交换商品资本,然后再用商品资本交换货币资本,商品资本在这里是交换的手段。这里需要的是货币资本而不是商品资本。这就是马克思的公式:一般商品的运动是:W-G-W.商品资本的运动是:G-W-G.一般商品的运动是简单商品下的运动,商品资本的运动则是资本条件下的运动。在简单商品条件下,人们需要的是商品,因此是商品通过货币交换商品。在资本条件下,人们需要的是货币,因此是货币资本通过商品资本交换货币资本。  

在改革开放中,人们到市场上购买商品资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赚钱,那么购买者手中的货币是货币资本,他购买商品资本的目的或者是作为生产资料,或者是作为待卖的商品资本,他的目的就是要获得更多的货币资本。另一种情况是,为了个人的消费,那么购买者手中的货币就不是货币资本,而是一般的货币,他的目的就是为了个人消费,但是,当这宗货币交到商人手中的时候,就变成了可能的货币资本。由此可见,在改革开放中的商业无论怎么看都是为取得货币资本而经营的。  

善良的人们总以为满街上商店林立,商品充足,要什么就有什么,一片繁华的景象,就说明改革开放是多么的伟大。可是当人们知道这些商品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商品资本的时候,就会惊人的发现,原来这些名目繁多的商品资本却原来是资本家们为了赚钱而抛到市场上的手段而已。这些商品资本在越来越多的市场上越多的时候,一方面表示产业资本越来越扩大,或者说积累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表示人们手中的货币越来越少购买不了那么多的商品资本。这种繁荣景象最终证明,商品资本出现了过剩,因为卖不出去就收不回货币资本,从而表现出生产资本的过剩。正是这种过剩引起危机。  

劳动者 2010年11月1日   

中国资本的探讨(六)  

——给老同学的信(26)  

老同学:你好!探讨了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以后,就要要探讨货币资本。改革开放中一切货币都是货币资本。货币和货币资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货币资本在现实中也执行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所以,就容易被人们混淆。所谓货币资本,就是货币利用它的职能完成赚钱的活动,简单说就是用来赚钱的货币。  

工资是用货币表现的,它有两种职能:第一,它用来购买生活资料(商品资本)供自己消费,它就是货币不是货币资本。当然工资货币通过购买在商人手中就变成了货币资本。第二,工人把工资积累起来,用来做小买卖或者存入银行或者购买股票等,这个货币就不是货币而是货币资本。无论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货币资本家手中的货币无疑是货币资本,所以,改革开放中的一切货币都是货币资本。  

货币资本我们知道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部分,它只有在流通中实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及实现销售商品资本的时候它才是货币资本。由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循环由于技术的原因,出现间断,例如,支付工资,剩余价值的积累等,货币资本就必须不断地作为可能的货币资本存在或者说在货币形式上的等待使用的闲置的货币资本。这就是购买手段的准备金,支付手段的准备金。这就产生了银行保管的需要。银行的职能是货币的收付、差额的平衡、往来账的登记、货币的保管等,这就产生了货币经营资本。  

货币经营者所使用的货币资本总量就是商人和产业家的处在流通中的货币资本;货币经营者所完成的各种活动,只是他们为之服务的商人和产业家的活动。  

银行借贷给产业资本家或商业资本家的货币资本就是生息资本。一切借贷资本,不管它们的形式如何,也不管它们的偿还会怎样,都永远只是货币资本的一个特殊形式。  

货币资本家把借贷资本的支配权移交给产业资本家的时间内,就把货币作为资本生产平均利润的能力让渡给产业资本家。这样看来货币资本家得到的利息,就是产业资本家的利润或者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所以利息和利息率是由产业利润和利润率决定的。  

产业资本家用借贷来的货币资本或者生息资本,作为机能资本家发展生产获得的利润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利息交个货币资本家,剩下的归自己所有,这部分利润就是所谓的企业主收入。由此可见,货币资本家和机能资本家都是和工人处于对立的地位,都是剩余价值的剥削者。同货币资本家相对来说,机能(或产业)资本家是作为资本家的劳动者同工人相对立,因此就把他们看做一般的企业家,这就错了。  

正是因为以上的原因,货币资本的功能就是创造价值,创造一个比它本身所包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创造价值,提供利息,成了货币资本的属性。货币资本现在害了相思病,只要它被贷出去,或者投到产业中去,那就无论它是睡着,还是醒着,是在家里,还是在旅途中,利息都会日夜长到它身上来。在这里货币资本就表现为资本生出资本的简单的社会关系。  

因此,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一切资本家就会不愿意把货币资本直接投到麻烦的,费事的生产中去,而是把它投入像股市、保险、期货交易等行业中去。在这种情况下,货币资本的作用范围扩大了。单纯的金融资本就发展起来了。进而金融资本的衍生物也就产生了。在这里,产业被忘记了,甚至商业也被忘记了。  

银行一方面代表货币资本的集中,贷出者的集中,另一方面代表借入者的集中,银行的利润一般地说在于:它借入时的利息率低于贷出时的利息率。所以银行就成了社会经济的统治者。  

改革开放以后,一个最明显的事实就是,银行由独有一家的人民银行发展成为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以及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甚至外国银行都进入到中国。这些银行在各大城市,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满街都是银行。另一个事实就是股市规模越来越大,各种期货交易也迅速发展。甚至还有各种保险公司等等。所有这些机构都是经营货币。人们认为这些机构,为人们存取金钱提供了方便,为贷款提供了方便。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前十几年,主流媒体大肆宣传存款总额,一年比一年增加,借以表示人民富裕起来了。所以人们就认为银行多了好,股市还可以作为用小钱换大钱,保险公司还会有了灾难可以得到补偿。  

可是人们不要忘记,所有这些机构,经营的并不是一般的货币,而是货币资本。这些货币资本是为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服务的,一方面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把自己还用不着的、或者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存放在银行里。另一方面他们又从这些银行贷款。我们工人阶级把自己的用血汗换来的工资也存在银行里,本来是急用时再取它,可是我们帮助了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他们把我们的存款变成了货币资本。  

银行的扩大,一方面表示了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扩大,另一方面表示了货币资本的积累和过剩。  

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m1=212.03   2009年m1=212493.18亿元。30年m1共增加212281.15亿元   2009年m1是1978年的1002.18倍。这个事实说明,银行的扩大就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  

正是银行的发展,货币资本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把产业和商业抛在一边,发展起金融事业。所以改革开放就以货币资本为标志,来表现经济的发展规模,来表现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来表现资本家企业的利润,来表现工人的工资。可见,国家的经济受到货币资本的限制,各个企业的利润受到货币资本的限制,工人的工资受到货币资本的限制。  

所谓的经济结构的转变,其实就是按照货币资本的活动规律来转变经济结构。例如,限制钢铁产量,是钢铁多了吗?不是的,因为钢铁卖不出去阻碍了货币资本的增值,所以要限产。砸坏纺织机械,是纺织机械多了吗?不是的,是因为,纺织机械不能为货币资本提供更多的利润。限制水泥的生产,是水泥多了吗?不是的,是因为水泥过剩了,货币资本回流不了。  

老同学,我总认为,我们生活在货币资本的世界中,完全受货币资本的支配,我总认为,不要看到我们的工资还不算低,我们的生活还过得去,比起毛泽东时代强多了,可是,现在的发展趋势表明,我们越来越买不起房,甚至买不起我们的生活必需品,所有这些都是货币资本这个祸害引起的。  

货币资本这个题目是个大题目,不容易说清楚,所以望你帮我想一想应该怎么说,才能说服人。

 

劳动者 2010年11月1日   

 

中国资本的探讨(七)  

——给老同学的信(27)  

老同学:你好!探讨完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货币资本,现在要探讨的是三个资本的关系。  

三个资本是产业资本的过渡形式。三个资本都有自己的循环过程。在产业资本循环中,三个资本都各自形成一个并列的阶段。货币资本是生产资本的前提,又是商品资本的结果。生产资本是商品资本的前提,又是货币资本的结果。商品资本是货币资本的前提,又是生产资本的结果。  

所有三个循环都有一个共同点:价值增值是决定的目的,是动机。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在产业中是连续地并列进行的。各个资本按照自己形成的先后,都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执行自己的职能,另一部分则准备执行自己的职能。因此,各个资本的循环是不断进行着。可见产业资本的总循环是三个资本形式的现实的统一。  

所以,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他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这种统一,只是由于资本的每个不同部分能够依次经过相继进行的各个循环阶段,从一个阶段转到另一个阶段,从一种职能形式转到另一种职能形式,因而,只是由于产业资本作为这些部分的整体同时处在各个不同的阶段和职能中,从而同时经过所有者三个循环。在这里,每一部分的相继进行,是由各部分的并列存在即资本的分割所决定的。现有资本的量决定生产过程的规模,而生产过程的规模又决定同生产过程并列执行职能的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量。但是,决定生产连续性的并列存在之所以可能,只是由于资本的各个部分依次经过各个不同的阶段的运动。并列存在本身只是相继进行的结果。  

因此,相继进行一停滞,就使并列存在陷于混乱。在一个阶段上的任何停滞,不仅会使这个停滞的资本部分的总循环,而且会使整个单个资本的总循环发生或大或小的停滞,甚至危机。  

资本的运动所以会表现为产业资本家个人的行动,是因为他作为商品和劳动的购买者,作为商品的卖者和作为生产的资本家执行职能,因而通过它的活动来促成这种循环。产业资本家手中掌握的是价值,只有价值在自己的循环的不同阶段(绝不是同时存在的,而是相继进行的)保持着它自身的同一性,并且和它自身进行比较,它才作为资本价值或资本执行职能。只有在价值关系保持不变时,过程才能够在事实上正常进行。干扰越大,产业资本家就必须持有越是大量的货币资本,才有可能排除干扰。  

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从而资本主义生产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一方面,生产资本的行程要素必须来自商品市场,并且不断从这个市场得到更新,作为商品买进来;另一方面,劳动过程的产品则作为商品从劳动过程产生出来,并且不断作为商品重新卖出去。  

资本通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两个阶段的运动,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的。资本完成它的循环的全部时间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时间超过劳动时间,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的趋势是尽可能缩短生产时间超过劳动时间的部分(办法就是倒班制)。流通时间包括,商品转化为货币的时间和货币转化为商品的时间。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是互相排斥的。资本在流通时间内不是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因而既不生产商品,也不生产剩余价值。因此,资本的流通时间会限制资本的生产时间,从而也会限制它的价值增值过程。但是,流通时间绝不像经济学家说的对资本增值起积极的作用,并因此声称价值增值来源于流通领域。  

资本由商品到货币和由货币到商品的形式转化,同时就是资本家的交易,即买卖行为。买卖成了一种职能,商人就执行这种职能。商人通过他的活动为许多生产者缩短买卖时间。  

资本的循环,不是当做孤立的行为,而是当做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这种周转的持续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资本的流通时间之和决定。  

固定在劳动资料(厂房、机器等)上的资本价值叫做固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预付的资本的其他一切物质组成部分(辅助材料、原料,劳动力等)上的资本价值叫做流动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按照它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在计算预付生产资本的总周转时,我们把他的全部要素固定在货币形式上,这样,回到货币形式就是周转的终结。  

产业资本家为了顺利实现资本的循环过程,自然而然地就要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缩短生产时间的主要方法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工业进步。缩短流通时间的主要方法就是改进交通。  

显而易见,改革开放中之所以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为了缩短中国资本的生产时间。改革开放之所以要大力发展交通,就是为了缩短中国资本的流通时间。  

劳动者 2010年11月2日   

   

   

中国资本的探讨(八)  

——给老同学的信(28)  

老同学:你好!在探讨完了三大资本的循环以后,就该探讨与三大资本有关的问题,这里先探讨纸币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货币指的是金货币。因为金货币和其他一切商品一样,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包含有人类劳动,因而具有价值。金货币和商品交换就是用它本身包含的价值和其他一切商品包含的价值进行比较计算,从而确定其他一切商品的交换数量,或者说商品价格,或者说交换价值。因此,金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功能,或者说金货币就是交换价值的代表。由此可见,金货币和商品从确定商品价格(即交换价值)到交换的完成(交换过程或流通过程)都是按照价值的规律、法则、原理实现的。因此,在金货币的条件下,价值规律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支配作用。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发现了剩余价值。  

金货币作为铸币,在流通中受到磨损,金铸币仍然是按照它标注的数量进行交换。其中磨损的部分就是虚假的并因此成了价值的记号、符号。这个符号开始用银和铜代替,后来用铁和铅代替,最后用没有价值的纸代替。这就是纸币的来历。  

由国家发行的强制通用的纸币是价值符号的完成形式,是直接从金属流通或单纯商品流通本身中成长起来的纸币的唯一形式。信用货币属于社会生产过程的较高阶段,受完全不同的规律所支配。  

纸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纸币的发行数量和流通中需要的金货币数量是一致的,在这里纸币是金铸币的代表,因此和金铸币一样是受价值规律支配的。另一种是纸币不代表金铸币或者说脱离了金铸币,在这里纸币就不受价值规律支配,当今全世界各国的纸币就是不受价值规律支配的纸币。  

那么脱离了金本位的纸币,受什么规律支配呢?  

纸币要和商品交换,是按照什么确定商品的价格或者说商品的交换价值呢?既然纸币没有价值,那么就不可能成为价值的尺度。那么纸币和商品交换并能够确定商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说明纸币本身具有交换价值,因为“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资本论》一卷49页。  

纸币的交换价值是怎样确定的呢?是由它在流通中的数量决定的,是和流通中的数量成反比的:流通中的数量越多纸币的交换价值就越少,反之亦真。  

因为这里价值规律已经失去作用,所以商品价格的确定或者说商品交换价值的确定或者说商品交换的数量的确定,就是按照纸币的交换价值为尺度(因为金货币是价值的尺度,可以认为纸币是交换价值的尺度)确定商品的价格。我们知道当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商品的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在纸币的条件下,商品的成本价格就是由生产资料的价格和劳动力的价格决定的,生产资料的价格是由生产的费用决定的,生产的费用是用纸币表现的,而纸币的交换价值是由流通的纸币数量决定的。劳动力的价格也是如此。平均利润也是如此。因此,商品价格是由纸币的交换价值决定的。马克思有个原理:在纸币成为唯一流通手段的地方,商品价格是随着纸币的数量的增减而涨跌。  

因此,在纸币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的时候,支配金货币流通的一切规律都反过来了,颠倒过来了。  

第一,如果说,金的流通是因为金有价值,那么纸币的有价值是因为纸币的流通。  

第二,如果说,已知商品的交换价值,则流通中的金量决定于它自己的价值,那么,纸币的价值决定于流通中纸币的数量。  

第三,如果说,流通中的金量随商品价格的涨跌而增减,那么,商品价格是随着流通中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  

第四,如果说,商品流通所能吸收的金铸币有一定的数量,因而流通中的货币量的交替地发生紧缩与扩张乃是必然的法则,那么,纸币不论多少都可以纳入流通。  

第五,如果说,国家发行铸币只要低于它的名义内容(本来是一镑,发行的却是0.999镑)就已经是贬低了金铸币的价值和损坏了它当做流通手段的机能,那么,国家发行无价值的纸币,倒是作了完全正确的措施。  

第六,如果说,金铸币显然只有在商品价值本身用金计算或表现为价格的时候才代表商品价值,那么纸币似乎直接代表商品价值。  

由此可见,在纸币的条件下,金货币流通的一切法则在纸币的流通中不仅颠倒了,并且消失了。  

由此可见,首先,改革开放把价值规律作为经济规律是一种误解。其次,世界各国的纸币一定是按照纸币的交换价值的规律发生作用。最后,用纸币的交换价值的规律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矛盾,解释世界经济的现象和矛盾,就会得出本质性的结论。  

劳动者 2010年11月2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