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新闻文章分析:
大手笔胜精兵 巧为文沁人心
胡为雄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10-10-11 15:05:37
来源:学习时报
大手笔胜精兵
毛泽东丰富的宣传和新闻理论来自于他丰富的宣传和新闻实践。尽管毛泽东年轻时想做“新闻记者”(《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9页)的美梦未能成真,20世纪50年代想“把主席这个职务辞了”“当个专栏作家”(《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94页)的心愿亦未遂,但他一生中却写下了数量颇多的新闻通讯类文章。年轻时主编报刊时其文往往多从己出,并时常为别家报刊撰稿。在尔后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也曾亲笔撰写过不少新闻通讯,仅在解放战争时期为新华社撰写和修改文章就多达 100余篇,《毛泽东选集》中便收录了他28篇新闻类文章。
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的《作品》编中也收录了他同样数目的文章。这些文章,其写作的起迄时间是1942年10月至1949年9月这7年间,时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两个艰难困苦的时期。文章总计字数36000有余,单篇文章最长者2000余字,最短者仅有百余言。除《历史教训》一文是对世界军事形势——苏德战争态势的述评(社论)外,其余皆是国内新闻,文章形式为消息、述评、时评、发言人谈话、答记者问、广播讲话、编者按等,内容几乎全是涉及敌我双方的军政之事,故这些文章从总体上反映了战争时代的特点,是一种军事政治新闻。在这些新闻文章中,有的不仅在当时传诵一时,而且在今天也不失为文中范典。这些新闻文章的最大特色是,或准确报道了时事信息或有力抨击了时政,风格清新、文理明晰,令人爱读。它们透现了为文者的远大政治谋略和军事眼光,言简而意赅,文小却显大手笔。故文章不仅起到一般的新闻作用,更能教育和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心。字里行间,爱人民之所爱,恨人民之所恨,言恳意切。不仅如此,新闻在毛泽东手里有时还会直接成为一种向敌人展开心理攻势的有力精神武器,成为配合军事政治行动的射向敌人的精神强弩。
文章短小却显露出撰文者的大手笔,从《作品》编的第一篇文章《历史教训》即见一斑。这篇文章是毛泽东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的社论,时值1942年10月斯大林格勒战役鏖战正酣之际,亦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处在艰难的时刻。社论首先引苏德双方报刊对斯大林格勒战役具体进程的报道,指出希特勒的“巨大计划”“被斯大林格勒的抗战所粉碎”,进而分析希特勒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实力与野心之间的矛盾。其表现是军事上的“避实就虚”,即他避开列宁格勒、莫斯科,集中兵力于南线拼命争夺沃罗涅兹等地,却打不开,于是集中攻击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北麓,但又打不开,只好放弃攻势,被迫转入防御地位。希特勒也许还想最后挣扎一下,但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了。社论在指出希特勒必败无疑之后,便具体述评了保卫斯城战争的全过程,指出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顿河河曲战斗23天的英勇作战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红军在这一时期的战略退却导致德军分兵,从而减轻了斯城保卫战的压力,而后又同德军展开了23天的消耗战,最后在斯城粉碎了德军的进攻。社论最后从苏德战争中得出这么一个历史教训:只要人们不对法西斯讲慈悲,多一点勇气,法西斯就会失败。社论把希特勒的惨败与日本侵略者在亚洲战场的命运联系起来,指出日本的实力与它的野心之间的矛盾,也是一定要把日本法西斯压得粉碎。(《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25—229页)
毛泽东的这篇社论虽只有2000字,却切入军事形势,说理透彻,道出德国法西斯必败的根本原因,并由远而及近,指出日本法西斯也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这就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这样的文章,只有具备远大军事眼光的政治家才能做出来,非一般职业新闻工作者所能为之。
新闻文章在毛泽东那里往往是一种“文战”,它与“武战”相结合,相得益彰。这从毛泽东在蒋傅军偷袭石家庄时写的消息、评论及其它文章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1948年10月15日,东北解放军攻克锦州后,旋即戈指沈阳,东北全境解放在即。蒋介石为了挽救败局,便令在北平的傅作义部队实施偷袭石家庄以“捣毁中共统帅部”的计划。10月下旬,在河北平山西柏坡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毛泽东得知敌人偷袭的阴谋后,一方面指派当地军民沿途抗阻,并调遣远在绥平线上的野战军主力回援,同时电示东北野战军派部队西进以威胁北平,还指令太岳兵团围困山西之敌不使东犯;另一方面则亲自为新华社撰写消息和评论,紧密配合军事部署。10月25日,毛泽东撰发第一则消息《蒋傅匪军妄图突击石家庄》,消息称:华北党政军各首长正在号召人民动员起来,配合解放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敢于冒险的匪军(解力夫:《解放战争实录》,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46页)。10月27日又撰发了第二则消息《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消息号召华北军民充分准备,“诱敌深入,聚而歼之”。(《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60页)
毛泽东撰发这些消息意在示形于敌,给进犯之敌人极大的精神威慑,进犯军中有的指挥官在读到这些消息后哀叹:“我们自以为这是一次极为秘密的行动,可是部队尚未出发,解放军对一切都了如指掌,登在报上,只怕此举是有去路,无回路!”(解力夫:《解放战争实录》,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48页)有的指挥官则无心南进,几次要求回师。当敌军偷袭最终受挫后,毛泽东随即在10月31日撰写了《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一文,由新华社向全国播发。评论辛辣地讽刺道:蒋介石因军事上指挥无能,在惨败之后溜回南京,但却不像项羽有“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那种羞耻心理,他还想活下去,于是“挖空心思,想出了偷袭石家庄这样一条妙计”,由蒋傅两家合股派三十五军和十六军南下,但“这里发生了一个问题:究竟他们要不要北平?现在北平是这样的空虚,只有一个青年军二○八师在那里。通州也空了,平绥东段也只稀稀拉拉的几个兵了。总之,整个蒋介石的北方战线,整个傅作义系统,大概只有几个月就要完蛋,他们却还在那里做石家庄的梦!”(《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62页)寥寥数语,把蒋介石王朝的穷途末日之境和盘托了出来。这则评论广播以后,不仅对解放区军民是巨大的鼓舞,更对蒋军尤其是据守北平的傅作义部队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毛泽东撰写的另外几则消息如《我军解放郑州》、《东北我军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五个军被我包围击溃》、《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以及《人民解放军总部向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刘伯承陈毅两将军向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等等,也都具有威胁敌人的巨大精神力量,使蒋军官兵心理上蒙上一层难逃灭亡命运的阴影。尤其是两则对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配合淮海战场的围歼战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广播讲话劝告蒋军官兵认清自己的险恶处境,不要替美国人、蒋介石少数反动派及国民党贪官污吏打仗卖命,放下武器,掉转枪口,同解放军一道打到南京去,去推翻已摇摇欲倒的南京政府。广播讲话告之解放军宽大为怀的政策:凡放下武器者“就给以宽大待遇,不论官兵,一律不杀不辱”(《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67页),都有生路。显然,广播讲话对加速淮海战役的胜利具有很大的助动作用。
巧为文沁人心
毛泽东是文章高手,他所写的新闻文章并不只有新闻价值,亦有文学价值。他把丰富的历史知识、敏锐的政治见解与妙笔俏言和谐地结合起来,便产生出一篇篇道理深刻而又令人爱读的新闻文章。这些文章,写战争,栩栩如生;写故事,则间以嬉笑怒骂,但个中都深含世事哲理。例如,1948年11月写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便是一篇上乘之作,它把发生在南阳的现实战事与古战事巧妙地揉合于一体。消息一开始告明我军占领南阳后,即一转笔锋介绍起历史上的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刘秀,曾于此地发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63、264页)此段文字似乎随意插入,但却有借古喻今以点明南阳战略位置重要之妙。文章接着展望了我军夺取南阳后的大好军事形势:“以王凌云为司令官的国民党军队企图在南阳以重兵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但王凌云最后兵败而弃走至襄阳。在我野战军一年多来的强大攻势下,使得敌人在困守各个孤立据点之后又不得不弃城逃窜。王凌云逃至的襄阳也是一个孤立据点,如不再逃,等待他的只能是做俘虏的命运。”(《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 1983年版,第 289页)这则内容丰富的新闻,一经发表便博得人们争相传诵,成为名篇。
1949年4月22日为新华社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消息,可读性也很强。消息开首即展示了一种磅礴气势:“人民解放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接着点出各军的战态,并揭明渡江作战胜利的原因:“我军当面之敌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挡;”另一方面是“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 1983年版,第 290页)这则简短的消息,将解放军的神勇,敌军的崩势勾画得活龙活现,极大地鼓舞了军心人心。
毛泽东新闻文章的另一特色是笔划细腻,尤其是在揭露敌人时,善将犀利的笔锋藏之于爆笑嘲讽之中。例如,在《中共“七七”宣言在重庆被扣》这则消息中,毛泽东在揭露事实真相之后,继而细细描述了7月7日国民党中宣部部长张道藩在外国记者招待会上的窘态:“合众社记者又问:听说最近陕北形势很紧张,中央派遣大军包围八路军,是否确实?张道藩态度甚窘,只得用中国话小声地说了一句:‘没有的事’。另一美国记者问:每年‘七七’共产党都发宣言,何以今年七月七的《新华日报》没有看见宣言?张答:‘这是新闻检查所的事,待我去查查看。’”(《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31页)事情“已经闹得中外皆知”,但国民党宣传机关仍“讳莫如深”。
在1945年3月写的《新华社记者评王世杰谈话》一文中,毛泽东更是以嘲讽之笔揭露国民党当局的虚伪。文章先援引国民党宣传部长王世杰氏7日答外国记者问时称“现在政府决将关于国民大会的召集问题,提付国民参政会审议”一语,接着以俏皮的笔调写道:“王世杰博士据说在英国学过法律的,现在看来并未学通。”国民参政会是蒋介石所委派的一个无聊机关,“任何决定问题的权力也没有,现在叫它‘审议’起国民大会的应否召集来,按照王博士的法律,它说‘应’也没有用,它说‘否’也没有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43、244页)文章以子之矛,陷子之盾:“最使人们吃惊的,是王世杰博士的记忆力竟然差到如此程度:你的‘领袖’蒋介石不是在三月一日说过‘在国民大会召集以前,我们便无一个可以代表人民使政府可以征询民意之负责团体’吗?六天之后,你就忘记了,似乎有了一个什么‘负责团体’,而且敢于‘审议’起国民大会的召集问题了。”“王世杰氏又在反对他的‘领袖’了。”文章在一番轻松的嬉骂之后转而对国民党独裁政府以严正的声讨,提出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猪仔国民大会,立即废止蒋介石独夫专政,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44页)这通篇文字,读来使人痛快淋漓。在《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一文中,毛泽东以这样一种黑色幽默来讽刺蒋介石军事指挥的无能:“蒋介石最近时期是住在北平,在两个星期内,由他经手送掉了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三支大军。他的任务已经完毕,他在北平已经无事可做,昨日业已溜回南京。”(《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 1983年版,第 261页)这种幽默文字固然冷峻,却又鞭辟入里,读后令人捧腹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