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环球时报 社论 称中国亟需普及外汇储备常识

火烧 2011-09-14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环球时报社论强调中国需普及外汇储备常识,关注金融知识与政策解读,提升公众对国家外汇管理的理解与认知。
 

   

环球时报 社论 称中国亟需普及外汇储备常识  

   

社论是报纸的灵魂与旗帜,它体现报纸的方向,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政党、社会政治集团或社会群众团体对当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或时事政治问题的权威性的立场、观点、主张。《环球时报》近来屡发妙论,什么南海问题菲律宾、越南不要猖狂,我们块头大,一生气大不了水淹到我们的脚脖处,而要淹到他们的脖子处。  

今日就金融方面,该报第十四版又有高论!  

百度【环球时报】知道:  

《环球时报》是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国际新闻报纸,创刊于1993年1月3日,政治倾向是强硬的。与新华社主办的《参考消息》,同为中国大陆唯有的两家能够合法直接刊载外电的报纸。环球时报在世界75个国家和地区驻有350多位特派、特约记者,单期发行量超过200万份。刊发的文章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引起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经常被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编发通稿,并多次被世界知名报纸转载。  

从2006年1月起,《环球时报》已改为日报,每星期一至星期五出版,星期一至星期四16版,星期五24版。从2001年5月开始,开始在飞机上发行,2005年,单期航空发行量已经达10多万份。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组织的评选中,被评为飞机上最受读者欢迎的报纸第一名。2011年的《环球时报》每周一到周六出版,最高发行量达200万份。  

环球时报先后被评为“全国被转载率最高的十佳报纸”、“北京地区读者最喜爱的十大报纸”、“辽沈地区最受读者喜爱的十佳报刊”。2004年被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济论坛评为“200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同年被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评为“飞机上最受读者”  

《环球时报》平均每期发行量180万份,央视市场研究公司读者调查(CNRS)数据显示,《环球时报》以中青年读者为主,公务员、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白领人群和专业人士占读者总数的89%,呈现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能力的特征。此外,《环球时报》在国内外292条航线上实行航空发行,每期航空发行量为10万份,增强了报纸对高端商务人士的覆盖与接触比率。  

读者群体:《环球时报》被评为“全国公信力最强的新闻类报纸”,有很高的广告可信度,读者偏于男性,32左右的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公司白领和商务人士为主,专科以上学历者居多,而且广告占版率严格控制在25%以下,使刊登客户广告不至于淹没在广告的海洋之中《环球时报》家庭订阅占13.6%,报摊购买占60.9%,单位订阅占16.3%;男性占65.3%,女性占34.7%,79%的读者年龄为22-44岁之间的大专、本科学历以上者。  

   

社评:中国急需外汇储备的常识普及  

《环球时报》2011-09-14 08:25   

http://opinion.huanqiu.com/roll/2011-09/2001372.html  

摘要:要让这些外储保值增值,有多种投资渠道,其中购买美国等大国的国债,受损的概率比较低。但当前恰是各大国的主权信用风雨飘摇之时,也是中国国内用钱最紧的时候,中国公众金融常识的匮乏和互联网带来的意见表达热情偏偏又撞在一起,政府该怎样使用外储,真是有十张嘴也说不清。   

   

  意大利政府请求中国购买其“相当大数量”国债的消息,在世界媒体上不胫而走。中国该不该买意大利的国债,不仅是金融问题,在中国互联网上,它还经常变成“政治问题”。一些看似有道理,实则很荒唐的问题不断被提出来。比如:中国为什么不将这些外汇用于国内的民生,而非要买外国的国债?这些质问的一轮轮升高已经触及政府决策的合法性。是时候对公众做一个通俗而完整的解释了。  

  外汇储备主要来自进出口顺差等,创造顺差的都是中国企业,他们或者将外汇卖给中央银行,或者留在自己的账上。但这些外汇都不属于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是中国政府不能花的钱。中国政府的唯一义务也是责任是,对其控制的那部分外汇储备进行保值和增值性看护,确保这些外汇对应的那部分购买力不是虚假的。  

  这就像社会的养老基金等公益性资本,保管者无权使用它们,他们的任务就是使其保值增值。这些基金可以存在银行,做购买国债等保险系数高的投资,但不能被用来扶贫济困,做与该基金设立目标无关的其他公益事业。  

  但普通公众中能搞明白国家外汇储备性质的人很少。即使是一些领导干部、企业家以及非金融领域的专家,也常常被外汇储备管理的复杂头绪绕进去,把在国内使用外储和增加财政赤字搞混,认为中国可以“创新”外储的使用方式,将它们直接用于发展国内的民生。曾有地方高官表示:给我们1000亿美元,我省的问题就都解决了。但这和说把国家银行的养老金都给那个省用,其荒唐度是一样的。央行已经把这1000亿美元折成人民币给了赚钱的企业,如果再给一个省,等于是给了2000亿,这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从没有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数额像中国这样巨大,而且大多由国有银行保管,民间的储备额微不足道。要让这些外储保值增值,有多种投资渠道,其中购买美国等大国的国债,受损的概率比较低。但当前恰是各大国的主权信用风雨飘摇之时,也是中国国内用钱最紧的时候,中国公众金融常识的匮乏和互联网带来的意见表达热情偏偏又撞在一起,政府该怎样使用外储,真是有十张嘴也说不清。  

  但这又是必须说清的事情,否则外储越多,政府围绕它的表现看上去就越“古怪”。专门负责外储运作的中国投资公司就会被千夫所指,它的正当业务就会被说成“鬼鬼祟祟”的。它投资赢了还好,一旦有任何闪失,就会成为国家形象无法承受的“丑闻”。  

  把外储的性质对公众说清楚,并非很难。但是第一,政府应当有这方面的强烈愿望,要让外储的使用不断增加公开及透明度,同时对外储的保值增值实行追责制度。循这个大思路,就外汇储备做一场面向公众的常识普及很有必要,这是发达国家没做过的事情,今天中国的“特殊位置”,在逼中国搞一场“特殊教育”。  

  第二,中国的经济学者们应当就外储说真话,说实话。一些著名经济学家鼓吹要将外储用于国内,甚至由老百姓“分掉它们”,这些有悖常识的“专业主张”,大概只有在缺少金融常识的社会里才能吃得开。  

  如何使用外汇储备首先就是金融问题,但处理不好,它的“政治化”将不以少数明真相者的意志为转移,而且这种“政治化”正在中国舆论场上逐渐上演,展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