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终身的革命者--爱因斯坦激进的政治生活纪要

火烧 2005-08-16 00:00:00 历史视野 1028
文章探讨爱因斯坦激进的政治立场,包括反战、反种族歧视、支持犹太人权益及推动欧洲统一,展现其超越科学成就的革命精神与社会影响。

终身的革命者--爱因斯坦激进的政治生活纪要
文/约翰.赛门(John J. Simon)  翻译/李文吉
 
   今年(2005年)适逢爱因斯坦逝世五十周年,也是他改变物理学研究的五篇重要科学论文发表一百周年。爱因斯坦的洞见极具革命性,不仅质疑了自然科学界既有的教条,还改变了常人的世界观。1920年代,他便已在国际间远近驰名,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名气之大,在当代充斥于小报与有线电视新闻频道的名人出现之前,实属罕见。他艰深难懂的论文与媒体的访谈一样常成为报纸的头版新闻和新闻影片的材料。不过,爱因斯坦﹞以直言无讳的激进派身份参与他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活,却经常未见严肃的讨论,特别是在他死后所写的生平简介与传记里更是如此。
   在瑞士完成学业,成为社会主义者
   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一个开明而没有宗教信仰的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爱因斯坦的青少年时期似乎没什么不寻常。他和很多十九世纪末的年轻人一样满心好奇,阅读达尔文,对自然世界深感兴趣,希望掌握「自然的奥秘,以洞悉『法则中的法则』」。   
    1895年,爱因斯坦时值16岁,他放弃德国国籍,迁居到瑞士。主要是不愿服兵役,也为了完成在苏黎世工艺学院的学业。在那儿比较没有当时充斥于德国与奥地利大学的反犹太气焰,他最终取得了博士学位。苏黎世令他受惠的不仅于此。爱因斯坦耗了很多时间待在欧得安咖啡厅,俄国激进派像是柯伦泰〈Alexandra Kollontai〉、托洛茨基〈Leon Trotsky〉等人常在那儿聚头、几年后列宁也常去。爱因斯坦承认他很常到那儿,甚至为了参与咖啡厅里令人兴奋难抑的政治辩论而不去上课。

1902年爱因斯坦因找不到学术研究的工作,到伯恩的瑞士专利局任职。在任职专利局期间,他于1905年出版了论述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布朗运动(分子在液体中的运动)的论文。1914年他应柏林大学之聘任专职教授。《爱因斯坦档案》的作者弗列得.杰洛米〈Fred Jerome〉【注】指出,这个职位可能是英国、法国与德国的大学为了激励各自政府遂行帝国的目标而争相招揽科技人才所致。不幸的是,爱因斯坦接受这个职位,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又是主要参战国。


   爱因斯坦反对战争,因此与他原先支持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失和,转而同视一战为参战国统治阶级之争的党内少数派站在一起。爱因斯坦也发觉自己和大多数的科学家同事意见不合。当时和爱因斯坦的学术地位大致相当的物理学家普朗克〈Max Planck〉,和近百位科学家签署了一份极端民族主义的「致文明世界宣言」,措辞高亢激越,预示了一个世代后出现的纳粹言论,宣言支持德国参战的目的,指「俄罗斯群氓」、「蒙古人」、「黑鬼」给纵放出来「噬咬白种人」,这场战争是对他们的合理抵抗。爱因斯坦和仅有的其它三位科学家在一份回复文件里形容这些科学家(悲哀的是又有许多作家与艺术家加入)的行为是可耻的。这份文件被当时的德国政府查禁,至少有一位签署者被捕下狱。爱因斯坦没被捕,这是第一个实例显示,他新近获得的声名不仅可保护他,更让他能在别人不能发言时大胆直言。
反对种族岐视  遭极右势力视为眼中钉
在一战后的混乱局势中,爱因斯坦仍持续放言无忌。最著名的是,德国威廉国王退位的那天〈在两星期内,欧洲不仅停战,其它七国的君主也暂时被自由派或社会主义政权取代〉,爱因斯坦在他的教室门口贴上告示:「停课─革命」。在战时, 他和自由派及激进派的学生与同事一道反战,并施加援手,战后则和他们携手对抗以收复失土为号召而日益高涨且很快就变为纳粹主义的军国思想。爱因斯坦的名气响亮,死灰复燃的恶毒的反犹太运动便以他为攻击的焦点。不只极右派政客,甚至连德国科学家都将他的相对论斥为「犹太人的邪说」。此际他已是蜚声国际的杰出人物。1921年他以阐明光的量子属性的光电效应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也常出现在威玛共和国的文化与社会活动的场合。同时,爱因斯坦越来越不讳言他的政治主张。他反对1920年代德国高涨的种族岐视、我族至上我武唯扬的暴力与极端的民族主义,戮力于欧洲的统一,支持保护犹太人免受日益激烈的反犹太暴力之害的组织。遇有不平事,他人人平等的信念总忍不住油然而生:碰到学分费高涨,穷学生缴不起,爱因斯坦经常在课外免费讲授物理课程。随着欧洲经济与政治危机日趋严重,爱因斯坦日益藉科学研讨会的讲台阐明政治问题。杰洛米指出:「他能够早上在大学演讲相对论,同一个晚上敦促年轻人拒服兵役。」

1930年,希特勒的国家社会党已骎骏然有主宰德国政治之势,爱因斯坦在国内虽照样言所当言,也越来越往国外寻找适合发表科学与政治见解的出路。他到英国、荷兰与欧洲其它国家演讲,从1930年起,每年到美国加州里工学院担任访问教授。1933年1月30日纳粹党夺取政权,没收爱因斯坦在柏林的财产。五月,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发动公开焚书,特别突出爱因斯坦的著作,此次暴行的新闻照片传遍世界。纳粹报纸上注销以巨额奖金悬赏谋杀爱因斯坦的消息后,他被迫在保镖的保护下完成在荷兰的巡回演讲。那年冬天访问加州里工学院时,他和家人决定不返回柏林,接受美国纽泽西洲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之聘为终身研究员,住进梅瑟街上一栋朴实无华的屋子。
积极支持反法西斯战争
爱因斯坦一面适应新环境,一面拼命研究他的「统一场理论」,尝试解明磁力与重力是单一基本现象的不同表现。这是他后半生主要的研究范畴,至今当代物理学与天文学仍受这一理论的启发。

1940年爱因斯坦获得美国公民权,在这之前的几年,他的政治关切集中在纳粹党反犹太运动所造成的伤害与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他再次运用他的名气请求美国政府允许难民移民美国,却徒劳无功。他继而联合其它的欧洲知识分子请求罗斯福夫人说服她丈夫,依然无效。这不是爱因斯坦第一次和罗斯福政府起冲突。他积极公开支持西班牙内战中反对佛朗哥将军的力量。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村庄时,美国和英国、法国一道执行故示「中立」的禁运,拒绝提供共和军所需的弹药。尽管有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与爱因斯坦列名其中的请愿,封销政策始终没有解除,加诸西班牙的法西斯统治(二战后在美国的援助下)持续了将近四十年。将近三千名美国人组成的林肯作战旅违抗政府命令和西班牙共和军并肩作战,甫一成军即获爱因斯坦的热烈支持。
1939年,在同为德国纳粹难民的物理学家Leo Szilard的敦促下,爱因斯坦上书罗斯福总统,警告纳粹德国在核子研究方面颇有进展,可能搞出原子武器。此信促使美国造出原子弹,这是爱因斯坦至今仍最为人记得的公开行动。不过,由于美国政府害怕爱因斯坦的激进立场而他本人也不愿意,故他并未参与发展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批判美国帝国主义   反对核武竞赛
二战之后,爱因斯坦抗议美国毁灭广岛与长崎。弗列得.杰洛米引述1946年伦敦《周日快报》的专访说,爱因斯坦「将日本原爆归咎于杜鲁门反苏联的外交政策」,并表示「如果罗斯福活到战争结束,广岛就不会被炸。」杰洛米指出,这篇专访随即被放入联邦调查局越积越多的爱因斯坦档案。
美国战后初期的特点就是,在政府与商界刻意制造出反共的狂热气氛,以支持美国在国际与国内的目的。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在德国战败的1945年5月至轰炸长崎的8月这段期间,早就辩论过原子武器的使用,对于原子弹引发的议题了然于心。许多人担心美苏之间的核武竞赛。为了劝阻核武竞赛,他们组织了「原子科学家紧急委员会」,爱因斯坦答应担任主席。爱因斯坦认为美国强权在实行军国主义的扩张政策,他首先想舆国务卿马歇尔〈George C. Marshall〉会晤讨论这个议题。他碰了壁,但是在和原子能源署的一位中阶官员对谈中,他形容杜鲁门的外交政策是反苏的扩张主义。他以「美国帝国统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的字眼形容他所认为的美国帝国主义的野心。大量的民众对「原子科学家紧急委员会」的反核讯息颇有反应,但是最终他们仍没有达成把原子能的发展从军方撤出,交由国际控管的目标。
对抗美国的种族岐视与私刑
1940年代爱因斯坦主要关切的另一项政治议题是美国境内的种族岐视、隔离政策、私刑与其它显示白人优越地位的行为。战争期间,美国为了动员全民在战场与国内全面支持战争,允诺了种族平等政策。但事实上,官方所说的种族正义的含义并不明确。罗斯福设置了「公平就业执行委员会」,这个机构说是要干出很多事,却没什么权力去影响职场的种族歧视。一千一百多万人的军方还是实行隔离。战后,经济混乱、职业转换与住房短缺都是以种族隔离(Jim Crow)的老办法处理,如李德贝里的歌词所唱的:「如果你是黑人,滚回去,滚回去,滚回去!」

爱因斯坦居住的纽泽西州普林斯顿城,虽然离纽约只一小段车程,却和南北战争时代的南方一样保守。生于普林斯顿的保罗.罗布森〈Paul Robeson〉称它是「乔治亚种植园市镇」。非洲裔美国人通常在居住、就业上都遭到拒绝,曾由主张种族隔离的威尔逊〈Woodrow Wilson〉领导的普林斯顿大学本身也不准黑人入学;抗议或违抗经常引来警察暴力。爱因斯坦曾在德国目睹类似场面,也是长期反对种族歧视的斗士,对这类暴行无不立加反制。1937年,女中音玛丽恩.安德生〈Marion Anderson〉在普林斯顿办了一场极获好评的演唱会,却被搞种族隔离的拿骚旅馆拒绝入住,刚听过演唱会的爱因斯坦立刻邀请她到家里住。她接受邀请,而且往后只要在纽泽西演唱,一定住到他家,甚至在旅馆不再搞隔离后亦然。

1946年,目睹私刑邪风蔓延全美,保罗.罗布森邀请爱因斯坦共同担任「美国终结私刑奋斗会」的主席。这个团体的成员也包括杜波娃〈W. E. B. Du Bois〉与其它民权运动者,有次在华盛顿举行示威游行,本已排定爱因斯坦演讲,他因病作罢,但他还是致函杜鲁门总统呼吁起诉私刑犯,通过反私刑的联邦法律,罢黜搞种族岐视的密西西比州参议员比尔伯〈Theodore G. Bilbo〉。信函由罗布森送达,但是当他告诉杜鲁门如果政府不愿保护黑人,他们只有自己来,双方就此不欢而散,提早结束了会谈,这引起一片哗然,但是爱因斯坦写信告诉罗布森同意他的做法:「只要有坚定不移的意志为正义的事业效力,总是有克服法律障碍的办法。」
        支持进步党的华莱士竞选总统
爱因斯坦乐意使用他的名声促进社会正义,却坚拒接受由名气带来的荣誉,但仅有一次例外。1946年5月,宾州传统的黑人学府林肯大学,由校长邦德〈Horace Mann Bond〉颁给他荣誉学位。爱因斯坦接受了。他在校园待了一整天,对大学部学生演讲,和教职员的孩子聊天甚至玩耍,其中一个小孩是校长的稚子朱立安.邦德〈Julian Bond〉,他后来成为民权运动领袖,现任全国有色人种促进会(NAACP)主席。媒体略过此事不报,但爱因斯坦致词时说:「美国人的社会观?他们对平等与人性尊严的观念,仅限于白色皮肤的人。我越觉得我是美国人,这种状况就越让我痛苦。只有加以揭穿,我才能免于沦为共犯。」

爱因斯坦在政治使命感的驱动下,对国内种族关系的危机与同一时期冷战孕育的核武威胁采取行动,也联合德国老乡作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与画政治画闻名的朋友、邻居画家班.沙恩〈Ben Shahn〉 等人支持新起的「进步党」。进步党由罗斯福「新政」联盟中的左翼,包括激进派、社会主义者、共产党人等组成,建党是为了帮前任副总统华莱士〈Henry A. Wallace〉竞选总统。爱因斯坦特别推崇该党反对种族隔离的立场,他与华莱士及支持第三党的同道保罗.罗布森合照,以他的声望与支持为其助阵。罗布森与华莱士到南方从事竞选活动,尽管遭受暴力攻击,仍拒绝出席分隔种族的群众集会,或是住进种族隔离的旅馆。在爱因斯坦的支持下,华莱士也呼吁由国际社会管制进而废除核子武器。结果,因当时反苏联的黩武思想盛行,而杜鲁门后来又许诺实行自由派的、「新政」式的社会福利计划,华莱士的选战溃败。杜鲁门出人意表的连任,扫除了升高冷战与加强随冷战而来的意识形态压迫的一切障碍。

部份华莱士的支持者怪罪进步党未能超越新政的自由主义。他们认为进步党对某些问题应该采取明确的社会主义立场,例如,基本工业的公有制。采取这种立场的包括这本杂志(《每月评论》)的创办人里奥.胡伯曼〈Leo  Huberman〉与保罗.史威济〈Paul M. Sweezy〉。爱因斯坦盛赞《每月评论》的创办,并且在胡伯曼的友人奥图.纳珊〈Otto Nathan〉的请求下为1949年5月的创刋号撰写〈为什么要社会主义?〉一文〔编按:译文请见2003年11月本刋创刋号〕。这篇 文章从逻辑、道德与政治的角度,清晰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加上爱因斯坦的声望,遂吸引了大众注目这本小型左翼杂志的诞生。在当时充满敌意的政治气候下,这篇文章当然鼓舞了这本杂志的主办者,也促进了杂志的销售量。
       支持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共同建立家园
二次大战结束后,爱因斯坦也关注在纳粹大屠杀之后的欧洲犹太人的危机。他自认是没有宗教信仰的犹太人,至少从他儿童时期第一次遭遇反犹太运动起,他便对这种极端民族主义的病症有切近的观察,间或还身受其害,他也像对待他所痛恨的其它罪行一样,反制反犹太运动。早在1912年他首次前往美国为犹太人建立巴勒斯坦屯垦区募款时,即在寻求解决欧洲犹太人社会即将面临的灾难之道。他反抗中欧与东欧加诸犹太人生活越来越多的法律上与法律之外的限制,支持犹太人移民美国(但成效极有限),并且鼓吹在巴勒斯坦建立他和其它人所称的「犹太民族家园」。为此他赞成「犹太建国运动」,虽然这个标签不是那么适合他,他也没主动回避。但他还是力避与「犹太建国运动」的狂热份子,包括扎波亭斯基〈Vladimir Jabotinsky〉和比金〈Menachem Begin〉扯上关系,也不与「犹太建国运动」的主流,例如魏兹曼(Chaim Weizmann ,以色列第一任总统)与本-古理安( David Ben Gurion,以色列第一任总理)接触。爱因斯坦在1930年写道:「必须克服压迫别族的民族主义?巴勒斯坦只有在以当地为家园的两个民族和平合作的基础上才有前途可言?他们两族必须排除万难携手共进。」他战前战后都支持一个由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人组成的双民族国家。

1946年,数百万欧洲犹太人依然流离失所,战胜的同盟国连一小部份难民都不愿意接纳,爱因斯坦出席「英美巴勒斯坦调查委员会」,呼吁开辟一个「犹太家园」。犹太建国运动的当权派似乎有意将之误导为建立犹太主权国家,在他的朋友拉比. 史蒂分.怀斯〈Rabbi Stephen Wise〉的协助下,他澄清了立场。他说,在巴勒斯坦经济可以容纳的范围内,该让犹太人自由迁入,因而巴勒斯坦应该有一个保证「某一群人不会被另一群人『多数化』的」政府。他拒绝提出怀斯所要求的更强烈的声明,并答道:「强硬要求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只会给我们带来不欲见的结果。」激进的记者史东(I.F. Stone)赞扬他超越了「种族的限制」。(爱因斯坦后来成为《史东周刊》的荣誉订户。)

然而,就像许多犹太的激进派〈包括许多社会主义者和共产党人〉一样,爱因斯坦难以克服对于犹太建国计划的矛盾情感,最后还是盛赞以色列的建国。鍳于一些激进派对以色列在1967年六日战争后压制巴勒斯坦人,表达了前后不一致的反应,因而我们很难猜测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但是他显然很关心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住民的土地上建立屯垦区的后果;说他会为巴勒斯坦人遭以色列犹太人压迫四十年而骇然神伤,应不是过甚之词。
     抵抗美国的反共狂热
二十世纪中叶的「红色恐慌」占去爱因斯坦晚年大部分的时光。他写道:「德国人几年前的灾难又重演了。」看到美国人迷失在1950年代初朝鲜战争带动的富足中,爱因斯坦对这样的事实深感愤懑:「美国境内诚实的人民只占无望的少数。」但是他决心反击,寻找发抒议论的场合。1953年机会来了,一个纽约教师因拒绝在参议院的调查委员会讨论他的政治立场与举发他人而遭解聘,他给爱因斯坦写信,爱因斯坦藉答复来信针砭时弊。爱因斯坦写信给弗隆格拉斯(William Frauenglass ),这位打破陈规的教师在英文课上准备了跨文化的课程以克服有偏见的刻板印象。爱因斯坦力劝「每一位被叫到调查委员会前的知识分子都应该拒绝作证?如果准备跨出重大的这一步的人够多,他们就会成功。如若不然,知识分子就只配专为他们而设的奴隶制。」这封信成为全国的头版新闻,发挥了预期的效应。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Russell〉从远方声援爱因斯坦,在纽约时报发表反对爱因斯坦的社论时,他从伦敦写信给该报:「你会谴责拒绝为罗马皇帝牺牲的基督教殉教者吗?你会谴责约翰.布朗(John Brown美国19世纪废除奴隶制度者)吗?」

在弗隆格拉斯事件后不久,另一位不肯合作的证人绍多维兹〈Al Shadowitz〉向麦卡锡参议员说他拒绝作证:「我接受爱因斯坦博士的建议。」麦卡锡当场暴怒,但最终爱因斯坦的意见影响了最高法院舆年轻的「新左派」学生,最高法院在1957年下令停止「追捕赤色份子」〈有个案子还涉及《每月评论》》的创办人保罗.史威济〉,「新左派」学生则从 1960年起经常用尖刻的嘲讽和嘲笑等方式搅糊委员会的听证会。爱因斯坦这封信发出才十年,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博士也采取公民的不服从(civil disobedience)推动现代民权运动。

1954年,爱因斯坦的同事,「曼哈顿计划」领导人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的安全考核没过关,加上其它侵犯科学研究自由的事件,爱因斯坦以惯有的幽默写道,如果时光倒流:「我不想成为科学家、学者或教师,而宁愿做个水电工或小贩,以期在目前局势下找到还可能存在的卑微的独立自由。」
        积极支持美国民权运动
爱因斯坦还从事其它更困难、风险也更高的政治行动。
爱因斯坦最受国际关注的,或许是介入朱利亚斯与伊瑟尔罗森伯格〈Julius and Ethel Rosenberg〉案件。,1953年爱因斯坦写信给承审法官 厄文.考夫曼指出,审判记录没有「超出合理的怀疑」就定了被告的罪。他也指出,不利于他们的科学证据即便是正确的,也没有泄漏任何重要的机密。未获回应后,他随即上书杜鲁门。杜鲁门也没反应,爱因斯坦将信的内容公布给媒体,然后写信给纽约时报,请求行政赦免。不幸的是,爱因斯坦的名望也无力回天。罗森伯格夫妇于六月19日死于欣欣监狱的电椅上。

两年之前的1951年,爱因斯坦的友人W.E.B. 杜波瓦因为支持和平活动而被罗织「苏联间谍」的罪名,爱因斯坦与罗布森、民权运动女英雄马丽.麦克罗.白裘恩〈Mary McLeod Bethune〉共同举办晚餐会,为杜波瓦的官司募款。杜波瓦的律师、火爆激进的前国会议员马坎东尼欧〈Vito Marcantonio〉,在检方完成起诉前,就设法把审判场面搅成一团混乱。如果审判继续下去,马坎东尼欧原本准备要请爱因斯坦做第一位的被告证人。

在「红色恐慌」期间,最遭受公然攻击与孤立的人,或许要数从对抗私刑开始就舆爱因斯坦携手的伟大盟友罗布森。罗布森由于斗志昂扬地对抗「白人至上」观,思想激进,又鼓吹泛非洲独立运动,因而饱受攻击,他在自己国内实际上不被官方当人对待,不准他有收入、不准他演出、也没有旅行的权利。1952年,爱因斯坦为了打破笼罩在罗布森周围的静默的布幂,公开邀请他和他的伴奏罗伊.布朗〈Lloyd Brown〉共进午餐。三个人一下午长谈科学、音乐与政治,所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在罗布森暂时离开房间时,布朗说到能坐在这么伟大的人物面前,真是莫大的荣幸。爱因斯坦答道:「带伟人〈译按:指罗布森〉来的正是你。」

爱因斯坦晚年忙于个人的与公众的抵抗行动。他运用他依然可观的人际网络与影响力,为弗隆格拉斯等因拒绝与调查委员会合作而遭到开除的人找工作。1954年他同意「紧急公民自由委员会」藉他75岁大寿的庆祝会,开争取公民自由的讨论会。成立这个委员会是因「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未能保护共产党员,也未能处理因罗森伯格案引发的公民自由问题。这次研讨会的讲员包括I.F.史东,航天员与﹔活动家哈洛.夏普利〈Harlow Shapley〉,社会学家弗雷奇尔〈E. Franklin Frazier〉与费尔奇德〈Henry Pratt Fairchild〉,政治学家 H.H.威尔森〈H. H. Wilson〉等人,经此会议,「紧急公民自由委员会」,为保卫言论自由、劳动权利与各种层面的民权自由运动而奋斗了四十六年。
至死革命热情未灭
      在此很难给这篇简短而必然不完整的爱因斯坦政治生活纪要做个总结。例如,在此没讨论到爱因斯坦毕生致力的和平运动舆某种世界秩序,也没有谈到他与物理学家暨马克斯主义者雷欧波德.因菲尔德〈Leopold Infeld〉的长期共事。爱因斯坦和许多其它的左翼科学家一样,也深深投入大众的科学教育,以打击愚民思想与神秘的伪科学,当时这两者都有助于政治上与社会上的反动势力,今日亦然。

在他于1955年4月18日过世的前几天,爱因斯坦签署了《爱因斯坦-罗素宣言》。宣言指出,这位理论物理学家与哲学暨数学家罗素超越了和平运动含糊不清的论调,而提出政治上的抉择:「摆在我们面前的,如果我们选择,就是幸福、知识与智能的不断进步。难道我们舍此而不由,宁可选择死亡,就因为我们无法忘却我们的争执?我们做为人类一份子向全体人类呼吁:牢记人性,尽忘其余。如果你做得到,眼前展开的是通往『新天堂』的坦途。如果做不到,就有同归于尽之虞。」

爱因斯坦从学生时代到咽下最后一口气都是激进派。他在世的最后一年,沈思当年的政治事务与他的世界观后,他告诉一个朋友,他依旧是个「革命份子」,还是座「会喷火的维苏威火山」。
注:本文大量运用了杰洛米著作中的研究与洞见,作者深表感谢。该书的全名是The Einstein file: J. Edgar Hoover's Secret War Against the World's Most Famous Scientist [New York: Saint Martin's Press/Griffin, 2002])
资料来源与建议阅读书目
Fred Jerome, The Einstein file: J. Edgar Hoover's Secret War Against the World's Most Famous Scientist (New York: Saint Martin's Press/Griffin, 2002); see also Fred Jerome, "The Hidden Half-Life of Albert Einstein: Anti-Racism," in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18, no. 2 (http://www.sdonline.org/33/fred_jerome.htm).
杰洛米的重要著作运用﹜美国联邦调查局编纂的大批爱因斯坦档案,不仅是要暴露胡佛的阴谋诡计与人格谋杀的隐密机制、技巧,更是要藉此让读者知道这位科学家是个鲜为人知的活跃的激进派舆社会主义者。7月要出版的是Fred Jerome and Rodger Taylor, Einstein On Race And Racism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两本有用的传记是Jeremy Bernstein, Einstein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73); and Ronald W. Clark, Einstein: The Life and Times (New York: Avon Books, 1984) ,此书是最通行的传记,但除了犹太复国运动外,几乎没有提到爱因斯坦的政治活动。
爱因斯坦为一般读者写的书包括: Ideas and Opinions (New York: Three Rivers Press, 1995); The World As I See It(New York: Citadel Press, 1993); Out of My Later Years (New York: Gramercy Books, 1993); and (with Leopold Infeld) The Evolution of Physics (New York: Free Press, 1967),这本书至今仍是叙述从牛顿力学发展到现代量子力学与相对论,最易读也最好的书。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