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日本灾难有助中日关系改善

火烧 2011-03-19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探讨日本灾难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分析核泄漏与自然灾害的叠加效应,同时结合日本国民反应及大和民族特性,提出中日关系改善的潜在契机。

日本灾难有助中日关系改善  

邱  波  

在强震和海啸的惊人灾难仍继续推进(比如余震的频次和烈度)之时,日本又开始遭遇核危机。如今连权威的专业人士都不敢对日本核泄漏的发展趋向作出准确评估,而我这等非专业人士自然就更加不能妄加断语。不管怎么说,虽然前景难料,但只要看看诸多国家要从日本撤出驻守日本的本国人员、特别是看看东京市民开始呈现出“逃离潮”等多种情态所实际构成的深远意向而言,世人显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印象,即,本次所发生的由深重自然灾害与技术标准未超越预期的相互叠加所次生形成的深刻激荡,其不仅有可能对日本经济情态造成难以预估的剧烈冲击,甚至有可能重新塑造日本国民有关自身存在生态的全新审视。  

事实上,倘使美国专业研究机构日前就本次强震所作出的“新的强震和海啸仍可能再度发生”的研究结论有可能最终呈现的话,那么,历史上曾经展现过的“因关东大地震而促使日本萌发追寻更适宜生存空间”之极端意向,就完全有可能在新时期里重新复燃。缘由很简单,本次强震的烈度不仅超越往昔,而且由次生灾害所引发的次生灾害(也就是由海啸所牵引的核危机)实际上已使日本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由于本次的日本核泄漏而令一些国家开始对核能源前景感到需要重新调整的时候,对于既遭遇核泄漏损害同时又完全依赖别国提供能源的国家,日本又该如何应对呢?坦率地说,作为能量惊人同时又多灾多难的民族,一旦美研究机构的预言得以呈现,而面临生存危机的日本重新恢复过往的兽性就将不可避免。  

灾难历史不应重演  

一如世人所感受到的,即便遭遇了如此深重的自然灾害,但其国民的姿态却极其从容镇静;不仅所有的相关工作都进行得秩序井然,而且其普通民众所自行进行的相互救助行为则更是令世人为之动容。这一优异表现不由得令笔者联想起非洲草原上的鬣狗群体。虽然体形不大,但却有着超越雄狮的咬合能力并敢挑战狮群;与此同时,虽然群体内部也有等级之分,但相互协作却是与生俱来的特性。正因为大和民族具有与非洲鬣狗相类似的特性,因此,人们不仅体察过日本的攻击力和自我修复能力,而且更未出现过所谓的“日奸”现象。  

需要强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论什么类型的狗,都容易被定性为贬义词;然而,如撇开既有认知,而对“动物世界”等记录节目中所呈现出来的“鬣狗与相关研究者亲密无间”之具体行为作出科学解读,那么,鬣狗既有可能被确定为破坏者,但同时也完全可以变成有特别意义的合作对象。最关键的问题是,作为与该种类必然存在相互关联的其他动物或人类,其究竟应该怎样与之相处,显然也是对其他动物或人类之适应能力的检验;事实上,笔者在给大和民族冠上鬣狗特性的同时,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所有人群,其实也都与各种动物之间的特性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类似性,也就是说,一如动物世界中有食草与食肉的差别相仿,人类世界中也有攻击性与防御性的迥异。而博弈中的共存便是维系地球家园的最有益选择。  

由此所构成的问题是,在面对鬣狗特性的大和民族所正承受的“千年一遇”的惨痛灾难、并且还由次生灾难所衍生的核危机仍处于不确定状态的情境下,作为与该局面始终具有深远牵连的周边国家,究竟应该以何种心绪来思考日本的未来走向,无疑是对其政治智慧的考察;可以说,活力无限的日本究竟是因为此次灾难而一蹶不振,还是因为往昔曾经有过的深重灾难而于今天再度走向军国主义道路,抑或是因为周边国家的倾心帮助而令其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自身生存能获得保障,实际上各种路向均有可能呈现。其最终选择既由日本自身决定,恐怕也与周边国家的表现有牵连;也就是说,究竟是零和博弈还是和谐共存?  

民间捐助更具意义  

毫无疑问,在如此灾难之下,任何一个有道义的国家都会表达援助善意;且不说存在联盟关系的美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即便岛争争议日趋发酵的俄罗斯,也发出了为日本提供能源保障的声言。事实上,虽然中日之间的往昔恩怨尚未消解,并且目前又陷入新的岛争及海权争议,但中国政府不仅迅疾派出了救援队,并且在提供资金援助之后又提供了两万吨日本亟需的相关油品,同时还发出了“只要日本需要中国会继续提供援助”之郑重声言。  

这一现象不由得令笔者回想起自己曾经有过的表现。在日本兵库县发生大地震时,笔者曾给时任日本首相的村山富市先生写了一封慰问信,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捐助了象征性的慰问金;日本驻华使馆很快给我寄来了感谢信。正因为自己的相关表现出人意料,于是,内地的《新安晚报》在获知相关消息后,于1995年2月27日将笔者的慰问信与日驻华使馆的感谢信通版登出,并因此而在笔者当地引发强力反应。这是多么有意义的历史记忆啊!  

在笔者看来,既然中国民众曾因为印度尼西亚的地震和海啸而发起过全中国范围内的募捐活动,那么,在日本的受损程度要远大于印尼灾害的情况下,似乎也应该发起类似的募捐活动。理据很简单,首先是因为日本的受损程度过于惨烈;其次是日本的再生能力超乎寻常;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中国的包容与襟怀应该有助于泯灭日本可能重启的极端意向。从某种程度上说,倘使笔者所发出的开展全国募捐的呼吁能够被采行,其不仅是真正的中国形象的体现,而且更是中国精神的特殊展示;情况很清楚,如果中国政府的救助日本行为能够扩散至民间,其积极意义并不限于双边情怀,恐怕更是“和谐世界”理念的全面落实。  

   

   

作者:邱  波  

地址:中国安徽省芜湖市新时代商业街D3  23幢3单元502室  

电话:0553-2277587  

邮码:241000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