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惊沙》再探讨

火烧 2011-03-20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本文对《惊沙》进行再探讨,认为其不符合毛主席文艺路线,批评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不足,以秦基伟为中心展开,强调个人意图与战术抉择,引发对文艺作品评价的讨论。

《惊沙》再探讨  

按语:  

笔者是一个对文学和文艺批评毫无研究的人,但是看过不少自以为好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也闻过许多臭气。凡是符合毛主席文艺路线的作品,笔者都以为是好的;凡是有所偏离的,笔者均深恶痛绝之。  

《惊沙》显然不符合笔者的口味,因此第二次撰文对其大加笔伐。如果有幸说对了,那么启发读者明辨香花与毒草自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如果不幸说错了,那么请各位老师、同志予以深刻的批判,笔者一定会改变自己的错误看法。  

任何观点的对错均应以毛主席的文艺路线为判别标准。或许在这个污秽不堪的世界上,已经鲜有文艺家或批评家能够准确理解这一路线了。但毛主席告诉过我们,人民群众是有能力认识真理的。因此,他提倡辩论,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让我们争鸣一下吧!  

   

《惊沙》迅雷下载地址:  

thunder://QUFmdHA6Ly9kczE6ZHMxQHd3dzEuMzNrLmNjOjExMDk 2L 8mixqwxMC9b0bjA18/C1Nh3d3cuWHVuYm8uQ2NdvqrJs0RWRLn60+/W0NfWQ0QxLnJtdmJaWg==  

thunder://QUFmdHA6Ly9kczE6ZHMxQHd3dzEuMzNrLmNjOjExMDk 2L 8mixqwxMC9b0bjA18/C1Nh3d3cuWHVuYm8uQ2NdvqrJs0RWRLn60+/W0NfWQ0QyLnJtdmJaWg==  

   

特别提醒:2L前后的空格要去掉,否则迅雷会提示“不合法的URL”。

感谢赵向文同志,我下载到了《惊沙》,刚看完。前两天还看过 苏铁山 老师关于《惊沙》的视频讲座。  

笔者以为,《惊沙》和《亮剑》颇有神似之处,以思想性、艺术性而论,谈不上是好的作品。结合该剧为秦基伟将军树碑立传的写作目的,可以说这不仅不是一个好的作品,而且是一个比较次的作品。如果毛主席看了,说不定也会像批判《武训传》那样批判它。  

该剧是否以歌颂秦基伟将军为中心思想呢?笔者以为确系如此。该剧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西路军之一部是如何在秦基伟的率领下突围的。全剧的主线为该部红军的战术抉择。每逢关键时刻,都是秦基伟的力排众议并实现个人意图,剧中安排了大量的争论、争斗场面,用别的角色来反衬秦基伟的形象。除此之外,大量的秦基伟角色时间和特写镜头,片尾秦基伟担任1984年国庆阅兵总指挥的镜头,也准确无误的传达了这一创作目的。  

剧中的秦基伟究竟是个什么形象呢?和李云龙是同一个形象。当年笔者一看见李云龙的形象,就感觉胃里面有些不舒坦,于是没有看几集《亮剑》。今天看见了翻版的李云龙,也有同感,可是坚持看完了,并因此而有可能戴上有色眼镜——如果确实如此,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惊沙》中的秦基伟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用一个令无数少男少女为之倾倒的词来说,就是侠骨柔情。侠骨,就是狂暴粗野的别名。柔情,就是矫揉造作的另称。剧中的秦基伟可以情急之中一脚踹开十几岁的小战士,也可以山呼海啸之后揽他入怀抚摸他的头。可以和战友大打出手并让前来制止的红军战士“下去”(也就是“滚开”的意思),也可以无视红军纪律私自放出老韩。剧中类似情节不止这两处,而是贯穿始终。  

这些情节绝不是一个有着苦难生活经历、丰富斗争经验和高度革命觉悟的红军指挥员应有的表现。它们所反映出来的,不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尚人格和机敏睿智,而是充满小资情调的个人英雄主义。其实质是“狭、高、空、怯、私”,在现实生活中是注定要遭到客观规律的无情嘲弄的。说得直白一些,这样的指挥员是注定要在实战中失败,或者在逆境中叛变的。秦基伟将军不但没有叛变,而且成功突围,因此他肯定不是像剧中所写的那样一个人。  

而与这种形象相配套的,则是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笔者也不好说,但这绝不是红军部队中的人际关系。红军部队里面的个人,叫做红军战士或者红军指挥员,统称红军指战员。红军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关键是官兵平等、支部建在连上和为人民服务。以每个战士为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教育他们,因此这是一群为理想而战的战士。支部建在连上,党员是榜样、冲在前面,因此令行禁止、团结如一、无往不胜。为人民服务,因此得到人民的支持帮助,获得无限生机。  

西路军远离根据地,人生地不熟,在广袤的不毛之地徒步跋涉,失去群众的大力支持在情理之中,这也是西路军的最终失败在战术层面的根本原因——但因此就要连官兵平等和支部建在连上也丢掉么?笔者不是亲历者,但相信事实绝非如此。如果现实的红军仍然是红军,何以剧中的红军不像是红军呢?(在此笔者也忍不住想问一问敬爱的 苏铁山 老师,您何以认为《惊沙》反映了红军的精神呢?)  

相反,剧中对马家匪帮的描写,如果抛开他们对红军被俘战士犯下的滔天罪行,则令人很难分辨这两支军队有何不同。难道两支军队的区别仅仅在于对待俘虏的不同态度?或者仅仅在于是否枪决自己人?在剧中,我们只看见两只军队在打仗而已。  

此外,既然是历史剧,就算是为了篇幅的限制,也该把事情说清楚吧。可是,片头对西路军的介绍语焉不详,甚至会让人误以为西路军是被毛主席(剧中用语为“中央军委”)陷害致死。——这是什么介绍?出于什么目的?西路军失败的原因,这个问题其实要比临泽之战更加重要一万倍。不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拍这个电影有何意义呢?  

正确的拍摄思想应该是这样的:政治路线的错误会导致军事上的失败,是导致英勇善战、最可敬爱的红军战士惨遭不幸的罪魁;可是革命战士在注定要失败的征程中表现得英勇顽强、可歌可泣。影片一方面应该说清楚西路军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应该着力刻画西路军战士的英勇悲壮和战友深情。矛盾的两方面重叠在一起,才会使观众受到感动、感染,同时更受到教育。  

而实际上,影片几乎有三分之一在写秦基伟的侠骨柔情,另外二分之一强是在写战争的场面——视觉和音效,剩余的不到六分之一做了一些听似深沉、实则严重脱离事实的旁白和字幕介绍。  

综上所述,《惊沙》是政治不合格的产品,不仅是次品,更是有毒品。  

由于作者们不了解历史,或者甚至是在曲解历史,缺乏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态度,因而拍摄前肯定没有阅读更多的史料和调查其他的幸存者,更谈不上体验生活(不要说现在不打仗就没法体验生活只能凭空想象这样的屁话)。这样,整个电影在画面和情节内容上毫无新意,在语言上贫乏单调,根本谈不上多高的艺术性。  

总之,这部电影让人大失所望。不过,它原本就不是为我等草民拍摄的,哎,不说也罢……  

又及:电影《上甘岭》同样是与秦基伟有关的。大家对比着看,高下立现。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