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的公共资源被垄断
当教育的公共资源被垄断
邓野
引言:教育、汽车、房子已成为当前10 万元级消费的三大代表, 教育投资牵涉千家万户。然而, 当教育的公共资源被垄断, 教育腐败便直接损害着几乎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教育, 这一项关系到“千家万户”, 影响到“千秋万代”的事业, 到今天已经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指责, 并期待着规范!
当教育的公共资源被垄断, 学生和教师被买断;
当教育的公共资源被垄断, 托拉斯校园一刀断;
当教育的公共资源被垄断, 少数人读书再垄断;
当教育的公共资源被垄断, 教育腐败连绵不断;
当教育的公共资源被垄断, 五四精神早已中断;
当教育的公共资源被垄断, 功利和公益两难断。
2003 年, 可以说是教育的多事之年。
北大的毕业生西安卖肉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重庆的一位女学生被教师辱骂, 自杀身亡。
2003 年7 月, 陕西省榆林市, 19 岁的景艳梅考上了大学, 父亲景统仕不堪至少上万元的学费压力在家中自杀身亡。8 月, 四川简阳市安象镇节约村一位18 岁的女孩考上了大学, 为了筹措学费,愿意以身相许。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以高分招进的学生, 学习三年竟然不识五线谱, 不懂声乐、绘画的基本知识,等等。
当教育的公共资源被垄断, 越来越多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不但攸关生命, 甚至已经开始动摇着“教育为本”、“科教兴国”的国策。
一些忧心忡忡的专家学者, 列举了“当教育的公共资源被垄断”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
当教育的公共资源被垄断, 学生和教师被买断;
当教育的公共资源被垄断, 托拉斯校园一刀断;
当教育的公共资源被垄断, 少数人读书再垄断;
当教育的公共资源被垄断, 教育腐败连绵不断;
当教育的公共资源被垄断, 五四精神早已中断;
当教育的公共资源被垄断, 功利和公益两难断。
与土地资源、银行货币资源的严厉整顿具备同样的意义与使命, 2003 年, 注定将成为中国教育的整治年。
教育资金的红与黑
两个数以亿元计的数字, 极具反讽意味地说明了教育资金的红与黑。
2003 年8 月2 9 日, 教育部公布了2002 年全国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总金额为702270 万元,也就是70. 227 亿元。截至2003 年7 月底, 全国共发现教育乱收费问题2566 个, 清理取消违规收费项目累计361项, 1095 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据一些教育专家保守测算, 十年来教育乱收费总额超过2000 亿元。
70 亿元的助学“红金”与2000 亿元的乱收费“黑金”, 对于百年大计的教育业而言, 不能不说是充满了反讽的意味。一边是每年大约有182 万经济困难的学生( 占在校生总数的19%, 特别困难的学生约79 万人, 占在校生总数的8%) 需要得到来自社会的资助; 一边又是教育收费问题已连3 年成为全国价格投诉头号热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2 年全国共立案查处价格违法案件6. 5 万件, 查处违法金额5 亿元, 其中教育乱收费行为近2 万件, 占立案查处总数的29. 6% 。 8 月21 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今年上半年价格举报热点问题, 教育乱收费仍高居榜首。
在这里, 我们不妨大胆假设一下, 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巧立名目的教育乱收费, 我们的贫困生是不是会少一点? 那些因无钱上学而发生的悲剧是不是会少一点? 再有就是, 部分助学金是不是也成为教育乱收费的殉葬品? 表面看来, 教育乱收费和贫困生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却都不容置疑地反映出当教育的公共资源被垄断时, 教育所必然产生的不合理现象。
教育产业化: 赚你没商量
导致乱收费问题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 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 教育产业化 的片面理解, 把人的受教育权利泛商品化。套用纯粹的经济学观点, 认为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是受教育者个人, 交学费是私人为自己或者下一代所作的投资, 在教育领域也要“谁投资、谁受益”。
优质教育资源尽管稀缺, 但这不意味着它只能是少数人享用的紧俏商品。乱收费提高了受教育的门槛, 是一种新的不平等。再穷不能穷教育, 再苦不能苦学子, 但是教育的产业化, 却使教育成为了“让少数人读起来”的奢侈品, 成为一种相互攀比的罪恶。
据资料显示:在所有的发达国家中, 德国对本国和外国的大学生一律免费就读。英国在1998年才开始试行收费办法, 在此之前一直是免收学费; 法国只收取少量的注册费; 只有美国和日本实行适当收费的办法。具体费用水平是: 公立大学大约每年3000 美元左右, 私立大学标准较高, 日本约需5000 美元至6000 美元, 美国的私立大学每年约需2 万至3 万美元。
看来, 我国的大学正是把眼光瞄准了美国和日本私立大学的收费标准, 恨不得一步到位, 向这个标准看齐。可是, 他们忘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别: 美、日两国的人均GDP 是中国的几十倍, 而大学的学费不过是其中的5%至10%, 一般的家庭都可以承受。正如教育理论专家戚业国和辛海德两位先生所言: .. 在人均GDP 低的国家, 学费所占的比例不应该太高。 所以, 在这个问题上, 不应该把眼光盯住发达国家, 而应该以发展中国家作为参照。
在发展中国家中, 与中国内地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同样是人口大国的印度, 就值得我们借鉴。在著名的尼赫鲁大学, 每学期只需交108 卢比学费和260 卢比的住宿费( 两项合计只相当于人民币70 元左右) 。对比一下我国大学的收费标准, 就显得高多了, 几乎高出近百倍。从最初的每人每学期1200 元, 提高到目前的5000 元至6000 元。
再看学费与人均收入之比, 更令人瞠目结舌。2002 年城市和农村的人均收入分别为7703 元、2476 元。也就是说,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全部只够勉强维持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费; 而农村则需要3 个人的纯收入才供养得起一个大学生( 而且必须有一个前提: 全家人一年到头不吃不喝) 。显然, 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种尴尬的状况不能不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关注和议论。
有专家指出, 教育产业化, 使学生及其家长承担了教育成本的20% 至25% 。这就像几年以前,我们议论的电信收费一样显然不合理。
首先应该质疑的是, 每个学生的平均成本是如何算出来的? 缺乏透明度也就缺乏可信度。在当前的物价条件下, 难道培养一名大学生需要10 多万元的费用吗? 是不是把学校盖高楼、买仪器设备, 甚至学校官员购买豪华进口小轿车、名为出国考察实为旅游的所有支出都分摊到每个学生头上了?
其次, 成本计算中的科学性也值得怀疑。到目前为止, 高校的体制改革远未到位, 普遍存在着机构臃肿、冗员泛滥、官多兵少、效率低下的通病。有人戏言:“校级领导一走廊、处级领导一礼堂、科级领导一操场”。这绝非夸大之词。
再从师生比来看, 我国是最低的。资料表明, 世界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平均水平是1:16. 7, 可是在我国的所有大学里, 把研究生、留学生、进修生、函授生等等都算上, 仅仅达到1:10。以上两点说明, 我国的大学办学效率是世界上比较低的。如果要求学生和家长为如此低效率的教育支付成本或代价, 于理不通, 于情不合。
一些教育界的官员说, 教育产业化, 不但弥补了教育自有资金的不足, 而且解决了接受教育的面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在接受教育时, 有了更为多元的选择, 就像买菜, 一些人买海鲜, 一些人买肉食, 一些人买青菜。这样的说法试图掩盖教育的公共资源被垄断的事实, 但欲盖弥彰地说明了教育资源成了可供买卖的商品。
义务教育: “义务”的暴利行业
新学年开始之际, 学校收费再成热点。各地纷纷出台措施, 宣布新学年“没有增加新的收费项目”、“严格控制择校费收取标准”等。但同时, 有关教育乱收费问题也不绝于耳。而在过去的5 年,全国查出中小学乱收费资金高达15 亿元。南京的一家媒体报道说, 乱收费使中小学教育被列入“十大暴利行业”。
《教育法》明确规定: 学校属非盈利组织, 并全面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 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家长收取与招生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 但是这并没有成为阻止许多学校发财的障碍。学校乱收费屡禁不止, 甚至成为一个“顽症”。
在教育部上月底公布的案例中, 这些乱收费的项目可谓五花八门: 捐款、补课费、赞助费、复习费、集资费、搭车收取农业费、危房改造费等, 无所不有。而在这些乱收费中, 又以择校费最为严重,相比于动辄几千几万甚至上十万元的择校费, 其他的各种乱收费都是毛毛雨。
问题的关键是, 这些收费都用到什么地方去了? 有报告进一步披露: 所谓.. 择校费 并没有上缴财政, 其分流状况除了用于学校基础建设、物品采购外, 相当一部分以回扣、贿赂等形式到了某些个人手中, 真正用于教师福利实际上很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基建处原处长高小栋长期负责学校的基建工程, 索贿受贿明目张胆, 支付工程款雁过拔毛, 挪用公款移花接木, 从1994 年至2000 年, 他共索贿受贿50. 5 万元、贪污公款97. 2 万元、挪用公款100 万元。
垄断笑话: 垄断“投入严重不足的事业”
对于乱收费, 对于种种教育腐败, 如果我们刨根究底, 一定会有一个冠冕堂皇的说法: 教育需求旺盛而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这是事实。
多数专家认为, 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的根源之一, 是各级政府对教育投资严重不足。据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满生介绍, 我国教育投入占GDP 比例上世纪80 年代相对较高, 后来一直在2. 3%至2. 7% 之间徘徊。这几年略有增长, 从2000 年到2002 年, 分别达到2. 79% 、3.19% 和3. 3% , 但仍远低于世界4. 2%的平均水平。不少地方政府甚至只给政策不给钱, 教师的政策性补贴也有相当比例需要学校自筹; 而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高标准普及, 硬件设施更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教育经费缺口很大, 不少学校连维持日常运转都困难, 甚至靠借贷度日。学校自身经费困难, 就要允许学校“多渠道筹资”; 让学校自筹资金, 却没有完善、规范的筹资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乱收费就不可避免。
一方面投入不足, 另一方面资源配置也极不平衡。据有关人士介绍, 目前中央政府承担全国教育投资的9% , 省级财政承担13% , 合计只有22%, 而国家投入的9% 大部分进入国家直属大学, 省级财政的13%大部分进入省属大学和部分中学, 剩下的绝大部分投入需求被下达到下级财政。这便为垄断“投入严重不足的事业”谋取暴利创造了空间。
垄断“投入严重不足的事业”是一个笑话, 多少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反讽。但利用老百姓的钱, 使这个“投入严重不足的事业”成为一个暴利行业, 这又成了一个神话。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达, 达则腐败, 所谓教育产业之路, 进入了一个必然的轨道。
从上世纪90 年代初到现在, 制止教育乱收费的通知措辞一年比一年严厉, 查处力度也似乎一年比一年大, 但为什么实际情况却愈演愈烈? 包括上海市教育法制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全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谭晓玉 博士在内的教育专家忧心忡忡。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 那就是, 教育作为公共资源被垄断的事实, 的确存在。这种对国家公共资源垄断最直接的后果是, 行政部门与学校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 所以三令五申, 却仍有令行不止, 频频出现顶风违纪乱收费现象。
解放被垄断的教育资源
可以说, 垄断是最大的腐败。教育资源作为.. 百年大计之本 , 被资源的传递者有意无意地垄断, 教育腐败触目惊心, 受到社会的口诛笔伐, 在所难免。如果说“和绅类”的腐败, 还可以有“和绅倒, 嘉庆饱”的安慰, 那么教育的腐败, 则多少有些“云深不知处”。教育腐败的隐蔽性, 可以从“10年乱收费2000 亿元”中得到体认。教育的腐败, 是“周瑜打黄盖”式的腐败, 是欺负弱势群体敢怒不敢言的腐败, 是挑战人才储备、釜底抽薪的腐败, 因此, 中央的教育整顿风暴势在必行。
8 月28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出现在教育部。据新华社的消息, 吴官正此行是就治理教育乱收费问题进行调研。调研后, 吴官正在讲话时强调, 对那些仍然我行我素、违反规定乱收费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2003 年的教育整顿行动始于2 月, 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 治理教育乱收费被确定为全国纠风专项治理的三大重点之一。
3 月, 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上, 温家宝总理在谈到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时, 强调要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首先要有效治理教育乱收费。
5 月, 教育部会同国务院纠风办等六部门建立了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并要求各地在今年秋季开学时, 中小学缴费必须全面实行.. 一费制 , 高中招收择校生实行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的“三限”政策。这是今年行动区别于往年的地方。
进入6 月, 整顿行动进一步升温。6 月26日, 国务院七部委联合召开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会上要求各地要把治理教育乱收费作为.. 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
8 月份, 整顿风暴达到白热化。14 日, 教育部就治理乱收费工作召开视频会议, 要求各地打好“八、九两个月攻坚战”, 确保今年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讲话中强调:“哪个学校出现乱收费, 要撤校长的职务!”不单如此, 哪个地方出现乱收费, 还要追究直接主管领导的责任。
乱收费问题不可能今年解决, 这需要一个时期, 关键是要从制度上解决, 司法必须介入这个问题。 谭晓玉指出: “治理中小学乱收费问题不能只在每年春秋两季搞运动, 现在很多学校甚至掌握了打击的周期, 风头紧时规规矩矩, 风头一过, 照样变相收费”。
有关专家提出, 要扭转这个局面, 首先必须改革国家教育投资体制, 改变投入结构, 进行政策引导, 将更多力量用于对薄弱教育资源的改善上, 让整个教育资源及优质资源都实现不断增长。必须有更大的体制创新, 只要能快速、低成本地扩充教育资源, 什么体制形式都可以走。
另外, 还必须在教育系统加强法治。国家对中小学收费有明确规定, 违背这个规定就是违法,但是在教育领域, 法律显得苍白无力。谭晓玉指出: .. 目前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没有法律约束, 重点学校校长权力膨胀到极点, 必须尽快修正, 从法律角度对校长权力进行监督。而且, 仅撤一个校长是不够的, 应实行责任追究制, 谁对乱收费负有责任, 就应该受到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