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还企退人员历史欠账,是领导、专家、学者的建议
偿还企退人员历史欠账,是领导、专家、学者的建议
企退人员要求解决因退休政策不公造成养老悬殊差距问题的呼声,不但引起了地方与国家“两会”成员的广泛同情和社会的强烈共鸣,而且还得到了很多正直、善良、公道、正义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的热情关注与无私声援。请看如下具有代表性的意见与建议:
1,原财政部部长、全国社保理事会会长项怀诚同志,针对企业养老金与机关事业单位差距问题,早在2006年就明确指出“已经退休的老人,就把国有资产变卖了,给他们养起来就是了。为什么哪?因为这些资产就是他们创造的嘛……”。项怀诚会长还呼吁:“划拨国有资产,充实中国养老金,中央到了该下决心的时候了”。(新华网)
2,原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万清同志,早在2005年的国家两会上针对退休不公平问题曾明确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调整利益结构,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尽快实现企业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保险的并轨”。( 05.3.11 工人日报)
3,著名经济学家、研究员、吴敬琏教授也曾经指出:国家偿还老职工的养老金欠帐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新华网)
4,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郑秉文多次撰文指出:“多种退休制度并存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一个潜在根源” ;“碎片化制度具有不断推动中央财政加大支出的趋势” ;“应制定一个合理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金制度”;“在总体制度目标和时间表确定后,还应精心设计具体实施方案”等。
“应让公务员一起参加改革,公务员身先士卒,可取信于民,减少社会阻力,赢得全社会的支持。反正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迟早也是要进行的,否则,又会形成新的矛盾和不公平,形成社保制度新的碎片,不利于社会和谐。”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社保问题专家郑秉文表示。(解放网—解放日报和中证网—中国政券报、新华网、半岛晨报)
5,为了解决好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过低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任玉岭委员建议国务院一要出台相关文件,制定具体方案;二要配置财政专款,给予经费保证;三要各级政府令行禁止,并对欠发达地区进行转移支付;四要加强实施监督,防止截留。”( 07.3.14 中国老年报:《企业退休金偏低再引代表、委员关注》)
6,“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认为,发放养老金不是按要素分配,而是按需分配;不是初次分配,而是财政性的再分配;这里不应该再分等级和贡献。退休金政企、行业出现差别是不合理的。退休金属于社会保障范畴,每一个退休人员都曾为国家作过贡献,政府也有责任和义务保障其生活,安度晚年”。(民主与法制时报 2007/7/30 )
7,“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公现象,已经存在多年。这种不公与其说是社会差异造成的,还不如说是社会中存在的歧视性因素,导致制度设计出现严重的偏差。”
“多位受访专家坦言,以往一些歧视性制度应该抓紧改革。在危机袭来之际,政府和公众需要共度时艰,信心尤其重要,但制度公平才是提供持久信心的惟一源泉。”(瞭望:《养老金制度现存不公》)
8,“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基本设计分为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农民等四大块,导致养老金分配呈现不同层次。”中国社科院尹韵公研究员对记者分析说,“公务员由于握有实权,所以在养老金分成上获益是最多的。事业单位一般控制着某方面资源,因此大多优于企业,低于公务员。这种分配结构将社会成员分为三六九等,因此养老金制度从一开始就存在不合理成分。”
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善鸿教授认为,“打破目前养老保险改革的僵局有两个方法。第一,把公务员也纳入改革体系,同事业单位职工一样调至企业水平。第二,把企业职工的退休金提升到事业单位职工的水平。前者的好处是可减少改革的阻力,减轻财政负担。而后者符合改革的合理方向。”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一种公平的养老保障制度,应该是没有身份的差异,无论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人员,抑或是企业员工、自由职业者,各人承担相同的自缴比例,到期就可以享受平等的社会养老标准。”(半岛晨报:《解决不公问题是改革的出发点》)
9,就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问题,记者于09年年初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专家杨利雄同志。“杨利雄告诉记者,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基本上是城镇职工养老金的两三倍,有些地方能够达到四五倍。就北京来讲,现在一般企业职工能拿到1000多,各地不同,有些地方只能拿五六百,差距很大。这就造成了条件基本相同的人员在企业和事业单位退休时拿到的钱数相差很多,因此造成了不平衡,甚至引发社会问题”。
杨利雄同志说,养老保险统一“应该是制度上的统一,但是有待遇上的差别”,“但差别不应像现在这么大。”“不是两三倍、四五倍的差距”。( 09.2.3 法制日报)
10,“当下的情况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功成(人民大学教授)所言,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形成了现实的利益格局,有一定风险。但话说回来,如果不改变现有的‘双轨制’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持这种已经引起公众普遍不满的格局,其实风险更大。在这个意义上,实现全国范围内统筹养老保险乃是一件刻不容缓之事。”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立全国性
社保体系的困难在于,决策层对健全社保体系尤其是如何健全社保体系存在
分歧。首先是对社会保障存在模糊认识,不仅没有将社保看作是促进发展和稳定的手段,而且简单地视其为国家负担与
财政负担;二是既得利益者不愿意让此前没有社保的国民参与分享,担心这会摊薄他们现有的福利水平。”(07年新京报《两会评论:养老保障面前应人人平等》和09年12期中国新闻周刊:《养老金还能涨多高?》)
……
行了,这些意见与建议已经足够了。以上领导干部与专家、学者的建议都是很有道理的。而且这些同志们的意见与建议理直气壮、仗义执言,受到了百姓的高度赞扬。
领导、专家与学者,应该是国家的精英与骨干,或者是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所以,他们的建议特别是在民声、民意方面的建议,应该很重要,也应该理所当然的受到重视。但至今看来,政府部门对这些领导、专家、学者关于养老不公问题的评论与建议;对于地方与国家“两会”成员的批评与建议,不但都没有足够的重视,而且还与对待企退人员呼声一样的置若罔闻、不予理睬!
不管政府对于养老不公问题的看法如何,都无法否定很多专家、学者与领导干部以及“两会”成员,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提出的正确意见与建议。实事求是的说,把养老差距搞的竟然越来越大甚至无法想象的悬殊,是没有任何道理与根据的,也是与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
俗话说:“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现在的政声与民意已不是“人去后”和“闲谈”时的背后议论,早已成为街谈巷议、关注公开的热点话题。政声怎样、民意如何,普通百姓心知肚明。固然,我们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就不明不白的巨大养老差距问题而言,官贵民贱、异常悬殊、千夫所指、公开质疑,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
国本岂容撼,民意大于天。任何一位合格的领导干部,对待民生、民意问题,都会给予足够的关心与重视。对待养老这样的民声、民意问题,更应该如此!事实证明,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问题,而公平与公正又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提。没有公平、公正做基础与前提,社会的和谐就是一句空话!这个本来普通百姓都知道的道理,人民政府却显得不尽如人意!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增强公仆意思 坚持权为民用》中有这么一段话说的相当精
彩:“经过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各级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有些干部公仆意识依然淡薄。有的不愿倾听群众的呼声,不去体察群众疾苦,不能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急、所忧、所盼,有的私欲膨胀,滥用职权,当官做老爷。这些行为背离了党的宗旨,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破坏了我们党的形象。”
面对着这篇党中央机关报的文章,请手握重权的政府部门,各级干部与人民的公仆们,在认真学习、领会文章精神的同时,是否应该认真的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反思一下对待养老问题的民声、民意的态度;反思一下现行的“双轨制”退休政策!通过反思,看到企退人员呼声的根据和道理,想到解决这个悬殊差距问题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从而,把这个早该解决的问题解决好。企退人员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2011.3.23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