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读书是一种罪过

火烧 2011-03-2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以‘读书是一种罪过’为题,结合放羊娃笑话与陆步轩故事,探讨读书对人生轨迹的影响,分析读书带来的不幸福与社会不公,反思教育与命运的关系。

读书是一种罪过  

写下标题,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百度上查一下,看看有无雷同的文章。百度找到了两篇,分别拜读,还好,和我的真实感想与拟行文的思路并不一样,就放心自己去发挥了。  

现在想写点东西,成文或发表了,很难让别人相信是你自己写的,很有可能别人会用“剽窃”来对你进行一次小小的鄙视。大家都知道现在网络的优势,故有写作的“四个一工程”之说:“百度一下、拷贝一下、粘贴一下、整理一下” ,文章就成了。所以,我现在养成了一个习惯,想好标题和中心大意后,也先去百度一下,看看有没有相同的文章,如果有,先拜读一下,集思广益,权当作一个参考。  

我写这篇感想的起因,是再次看到一个关于放羊娃的笑话:有人问一个放羊娃“放羊干啥” ?放羊娃回答“挣钱” 。再问“挣钱干啥” ?放羊娃再答“娶媳妇” 。再问“娶媳妇干啥” ?放羊娃再答“生娃” 。再三问“生娃干啥” ?放羊娃再答“放羊” 。以前第一次看到这个笑话,我真笑话了,第二次再看到这个笑话,我只能再笑,但今天再看到这个笑话,我是再三笑话,可笑过之后仔细回味,我却只能笑话我自己了。在放羊娃的心目当中,“放羊、挣钱、生娃、放羊”这样一个人生轮回,是一种幸福。如果套用当今幸福指数的标准,可能放羊娃是幸福指数最高的。放羊娃的幸福,源自于他原始的无知。这种无知,无疑与他的所接受的教育有关,说白了,就是他还没有读过书。如果他接受了教育,或者说是他也读了书,他就不会这样幸福了。在现实社会中,有一个叫陆步轩的,原本可以以上中农的成份,在陕西省长安县东部旱塬的一个半坡半塬的村子里,遵循这种“种地、挣钱、生娃、种地”地轮回着,幸福地生活着。但他没有,他去读书了,并且在中国最著名的名校——北京大学毕业了。这个过程,脱离了他原本的人生轨迹,结果就是不幸的,他并不幸福。不幸福的理由在我这样的俗人眼中,是他原本应该种地的,但读了书,却变成了卖猪的。卖猪你就好好卖呗,只要肉品新鲜,质量上乘,不短斤少量,肯定能持续地卖下去。但进过北大校园的人就是不一样,听说现在还搞起了连锁经营。真想不通这个读过北大这样大书的才子,天天要考虑经营发展、做大做强,岂不是忒累忒不幸福了?  

当然,我自己也一样,原本我的生活轨迹应该是“务工、挣钱、生娃、务工”地轮回,这样,我的生活肯定也是幸福的。不过,新时代不叫“务工”叫“打工” ,百度词条上的“务工”定义为“以工业或工程等方面的工作为业”,而“打工” 一词在中国内地的含义一般包括:一,受雇于人,替别人工作;二,离乡别井到外地、外省工作;三,包括体力工作和文职工作,但多指从事比较劳累、每天工作时间比较长、收入不高的体力工作;四,一般来说,指从事不太稳定,不属于铁饭碗的工作;五,往往带有寄人篱下、忍气吞声、忍受低收入、长工时工作的意思。真可谓“一字之差,谬之千里”。此乃题外话了。但我的不幸和那个叫陆步轩有点类似了,也读书了,一读就是十年,按当年拿到的文凭,实打实的高中毕业。后来当兵四年多,退伍回来才知道,我的那个1979年以前毕业的高中文凭,就像那个曾经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一样就人为地不露痕迹地抹了去,一句话“以小学毕业计算”,就把我辛辛苦苦读书的另外五年也给抹去了。到了工作单位,只好草草参加了一个补习班,拿到了个初中文凭。看看周围的人,很多都是80年后新时代高中、中专、大专、大学,只好被环境所迫又去到了那个叫做“大学”的地方去闲庭散步似地读了两回。再到后来,有了点闲钱,又买闲书读。不想花钱了,又到网上去读,并且做到了天天读。越读越痴,越读越感不幸福。和别人比比,自己的幸福指数为啥哪样低?不读书,我不知道世界上有阶级之分;不读书,我也不知道世界原本就是不公平的;不读书,我更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人剥削人。特别是还知道了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过“羊吃人”这样的真实案例。  

像我这样的所谓“读书人”,好像世界上有很多,比我读的更多、更深、更精的人也不计其数,所以他们还弄出个“基尼系数”,好在“基尼系数”这四个汉字我认识,后来还查过它们是什么意思。不过有些国人闲来无事,又弄了许多“GDP”、“CPI”等等,我都不知道它们是好是坏,因为比我读的更多、更深、更精的、那一撮叫“精英”人给了很多种答案,好像和我这样的读书人关系还比较密切,也好像事关我的幸福指数,我不敢太大意,千方百计地想搞明白它,生怕被那群“精英”给忽悠了。但终究还是没有完全搞明白,于是我就恨上了那些“精英”,并把读书联系上了。“精英”读的书我根本读不到,也读不起。精英读书都去国外,书上印的都是洋码子,我想绝大多数和我一个时代的人们是无法实现的梦想。所以我们绝大多数人成不了精英。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这些都是劝我这样的人去读书的,如果真的这样读、行合一的话,每个人的幸福指数都不会低到那里去的。而赵恒“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法,就让我不得不恨读书了,看看精英,看看精英的读书,看看精英的读、行合一,都是和赵恒式的读书有关。市面上流行的读大书的人,读、行合一已经到了如此地步:从来不用大小便的茅于轼说“廉租房里不应该有厕所”; 相当有钱的厉以宁说“中国的贫富差距还不够大,只有拉大差距,社会才能进步”;享受过公费读书的张维迎说“中国目前为什么穷人上不起大学?是因为收费太低”;打假卫士何祚庥说“中国煤矿死人无法避免的原因是中国人太穷了。谁让你不幸生在中国了”?所谓经济学家樊纲说“经济学家就是为利益集团服务的”。如此读书之人,不免让人恨到骨髓里,这就是读书乃罪过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