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韩寒,却不能多要
韩寒的书我没读过,但他写的文章我倒是看了不少。我所看过的他的那些作品基本上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抱怨。其实现实社会中有关各种社会现象抱怨的作品数不胜数,报纸、网络、书籍等各种抱怨形式一应俱全,但为什么偏偏是韩寒的抱怨让读者如此情有独钟那么引人入胜呢?
我觉得缘由大概有两点,其一:他的抱怨方式十分迎合当今媒介主流群体的口味。他的各类作品主要是通过网络以及小说书籍等媒体形式与世人相见的,而使用这类媒介的主要人群不正是70后、80后、90后的各位兄弟姐妹吗?有听过有几位父辈的人能对韩寒的作品耳熟能详的吗?正是有了这样的契机,他的作品风格为了引起这样一类群体的共鸣,运用暗讽冷嘲、黑色幽默等手法,摆出一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无比超凡脱俗的架势,“以身试正”,大有一种牺牲自己的圣洁之躯以照亮祖国未来,化作一盏在黑暗之途中充满希冀与憧憬的明灯的恢宏气势。 其二:他的作品如此之火如此之精妙绝伦还取决于他对抱怨这项工作孜孜不倦地努力,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常抓不懈、绝不动摇。如今写文章、发视频、做博客以揭露社会丑恶、批判世道不公的大有人在,不过他们都太“业余”,毕竟他们发完气泄完愤之后,还得老老实实去做自己的主业。而对于把抱怨当成是种职业的抱怨的大师级如韩寒来说,他们的那些小伎俩显然是相形见绌了。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无论是什么职业,要是有人把它做大做精了,那么那些业余的小玩意自然是望尘莫及了。
我也曾拜读过韩寒的几篇文章,纵观这些激扬文字,它们只停留在阐述某个或某些社会现象阶段,只不过是夹杂了林林总总的修辞手法,让文章看起来更能共情罢了,至于对于原因的分析或提出有效对策,那是真没有。但这些看似空洞的文章的“卖点”在于,它们的的确确能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鸣。
其实正是这些既没有深入分析,又没有有效对策的“文字组合”,更让人觉得贴近生活,回归自然。反而那些有可靠数据的专业分析和有技术支持的有效对策的公文和时事评论却让人嗤之以鼻。当然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认为。而正是这样认为的人,它们觉得那些专业的分析和对策太虚无缥缈了,与自己毫不相干,纯属放屁和扯蛋。然而韩寒那些作品的出现,犹如救世主一般,久旱逢甘雨,令他们大有一抹辛酸泪,相见恨晚的感觉,使他们对其顶礼膜拜、奉为神明,让他们像嗑了古柯碱,打了鸡血一般,瞬间精神百倍如获新生,重新获得了活下去的勇气。甚至认为,在这茫茫九脉中,苍苍神州大地上,若多出几个英杰如韩寒,必能兴国安邦,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了。
殊不知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们能安其居乐其业,能每天早上一睁眼,不用担心家里被枪林弹雨洗劫而自己身首异处;每次打开冰箱,不用担心里面只有喂猪用的糠饼;每每走在大街上,不用担心因瘟疫横行而无人问津,每逢与亲人相见,不用担心有今朝没来日……这一切的一切不用担心,不是靠韩寒那犀利的几句话、激昂的几篇文能换得来的,更不是靠那群尾随其后的“小韩寒”们高呼“匡扶正义”的伟大口号能喊得出来的。 依靠的,正是那些读完文章后泪流满面,合上扉页后,老老实实去上班工作的人,是他们的耕耘,创造出了社会价值;正是那些在韩寒的文章里被鄙视得一文不值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是他们的存在,使得国家机器得以运转。
我并不否认如今依然有许多丑恶的社会现象存在,我比谁都更痛恨这些人和事,但能够错一处而否全局吗?谁能保证,在这个星球上有哪个国家完全不存在类似的或更恶劣的社会现象?如果有,我第一个申请加入该国国籍。 我们需要韩寒,显然他对扩大内需确实做出了些贡献,却实在不敢多要。 设想有那么一天,商场打烊、工厂倒闭、医院停业、司机罢工、警局关门,人人猫在家里,一杯暖茶放在屏幕前,嘴里叼着烟,翘着二郎腿,手指敲着键盘打着文章,这个世界将会怎样?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