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徐亮:人民的体育消融劳动的奴役

火烧 2008-08-24 00:00:00 思潮碰撞 1026
文章探讨体育与劳动的合流,分析劳动管理与社会关系,指出中产阶级发展与生产关系改革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强调共产主义特征下的体育革命性转变。

人民的体育消融劳动的奴役

——论体育和劳动的合流是共产主义的重要特征

   

劳动和体育的关系,是一个主题广阔的题目。由于其内容涉及的广泛性使笔者如履薄冰。但是在笔者有限的知识范围内,还是有探索的必要。谨以此文抛砖引玉。

   

在以往的论文中,研究者更多地探索体育和劳动的不同。他们没有意识到,正是在这个看似区别的领域内,劳动和体育正在更高层次的领域内合流,从而改造着体育和劳动的传统性质,实现体育的革命性转变。

1、对问题的讨论:摈除劳动概念中被强加的生产关系管理活动

劳动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以一定的工具改造物质的具体形态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活动。在关于劳动的学说中,已经排除了对社会关系的管理、制约、控制的人类精力耗费。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劳动都限制在人类精神和体力耗费在物质形态改变上。尽管社会管理,在这里包括了奴隶主、封建地主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国家形态的管理,这些管理中工作人员的精神、体力耗费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以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乃至中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作为依据,将这些人员的精力耗费纳入劳动的范畴,并不是严格科学意义上的探索,从左派方面来说,是扩大统一战线;从右派的角度来看,是为资本家参与劳动成果分配的创造依据。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具有政治意味的“创造”而已。

合理(符合生产力要求)的社会关系提高了劳动的效率,这就是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真实含义,无论是以剥削的方式,还是自觉自为主动的方式。单纯从人性、正义的角度来看,奴隶制显得比原始公社制落后和野蛮。这是一个道德主义和历史主义评价的矛盾。

社会关系以怎样的途径促进生产力发展是一个社会组织结构的问题。这个组织结构中包含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组织形式和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劳动管理结构形式。商人、管理者象一支大军一样流动在这几个领域中,从而根据需要“生产”、“交换”、“分配”重新组织。中产阶级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和发展的。

管理生产关系,从而参与剩余劳动的二次分配。这就是中产阶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二次领域内被最高阶层的寡头雇佣来直接支配劳动者,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这让我们想起了英国殖民政府在管理香港的时期,大量任用华人担任香港政府机构的次要职务,而主要的核心要职则被英国把持。但是当英国统治者撤出香港地区以后,这些本土的华人就立即成为主要的管理力量。这种类比关系虽然并不恰当,但正好是中产阶级地位的说明。极其少数的经济寡头控制着相当数量的中产阶级,从而通过他们对劳动者行使支配权,他们给予中产阶级金锁链,给劳动者铁锁链。这种制度目前维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性,但却实质上为未来的社会创造了一种形态,即通过完全剥夺少数寡头创造一种合理的管理模式和社会组织结构,而金锁链阶层能够和铁锁链阶层形成一种合理的新的管理关系。

社会学上所谓的西方社会菱形社会结构,是因为通过奴役其他国家的工人,榨取了海量的外围资本主义国家的剩余价值,从而支撑了这一脆弱的结构。社会主义者支持殖民地的民族经济解放斗争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正是在国际经济领域压缩资本生存空间,从而瓦解菱形结构,复原其金字塔结构,从而将国外因素转化为国内革命的重要行动。极端左派反对第三世界的民族主义,恰恰是他们不理解这一革命的辩证法所导致的。

我们分析劳动的本质不过是人类对物质形态的改造,是还原其本来的面貌,恢复被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者歪曲了的真相。

但是劳动却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和劳动同样是财富的源泉。在这里,马克思并没有把资本、社会关系等物质力量列为财富的源泉,这说明他已经否定了资本作为稀缺资源乃是财富源泉的理论。要知道,这可是按资分配的重要理论基础。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不是什么其他的东西,它的实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因此,按资分配的实质就是按照人与人在经济中的地位来分配资本,从而形成剥削的过程。

2、在阶级社会,体育按照资本对劳动的要求进行调节

我们迄今已经谈到了劳动的概念在以往发展的过程中,是如何被资本势力扭曲的。实质上,劳动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乃是一种现实的力量,它在社会关系的制约中进行的。劳动体现为对物质的改造,这种物质可能直接来源于自然界,也可能是来源于产品和商品。但这都是无关紧要的,无损于物质的实质。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受到原始社会关系的制约,但是不存在剥削关系。这一时期的劳动主要受制于生产能力的低下和人类被自然的奴役。因此,这一时期的劳动带有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性质,是生存要求的。人类在这种自然的奴役下,不得不进行超过自身体质的精力支出,闲暇时间也压缩在较小的范围内。但是这一时期,人类的体育活动却是以极其动物本能的性质出现的,他们的能力在现代体育活动看来,是无法从整体上超越的。但这一体育的能力却是劳动塑造的,即在社会生产力决定下,生存的要求迫使人们每天为获得生活资源而战斗,与其他部落作战斗,和动物、植物作斗争。这一劳动对人类自身起到了巨大的改造作用,不仅使人类从原始猿猴成功地转化为现代人类,更使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形成了劳动促进体育,体育带来娱乐的良性功能循环里。

发展到阶级社会,体育和劳动从社会意义上分割开来。劳动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某个单独的领域内客观上有利于肢体,但是奴隶、封建地主、资本的奴役制并不是从人类健康的角度考虑劳动问题的。劳动被限制在创造剩余价值的领域,从而形成了劳动的单一价值化。

这一问题在人口的生产形成无限的劳动力蓄水池、工人政治权利无法得到保障情况下更加严重。生产分为两种重要的生产,人口的生产和社会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而后者调节着人口的生产。但是在资本形成的第一桶金时期,人口是一个继承了上一生产关系的既成现实。因此,资本主义剧变以来,中国的劳动力继承了上个时代的人口量,从而为资本形成了多余劳动力的有利局面,从而为资本压缩劳动者的体育活动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前提。

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不仅反作用于社会生产,促使某些产业进行调整,也从某种程度上促使资本家拿出一部分剩余价值促进工人的肢体健康,从而延长工人为资本无偿劳动的时间,改善劳动的质量。

所谓体育往往依照资本的需要而定。资本给予劳动以一周两天的休息日,正是保障劳动者肢体健康,从而为资本保护创造剩余价值的“现代奴隶”表现。这一保障不是无偿的,要更多地从劳动身上找回来。

我们看到这样一个较为简明的关系:

人口的生产促进社会生产,而社会生产根本上调节着人口的生产。

人肢体的健康促进劳动,而劳动根本上调节着人肢体的健康。

一个在生产的领域内,一个在生产之后为现实存在维持的领域,各司其职。在英语中,体育翻译为“BODY HEATHY”,即“对人类肢体健康的保障”。这无疑是完全正确的。

在一篇《体育和劳动区别》文章中,名为“黑色传奇”的作者写了对劳动和体育区别的认识:

“体育锻炼和劳动都会让人流汗、耗费体力,表面看起来很相似,但实际上却有本质的不同。  

1、体育和劳动最主要的区别是,体育锻炼都是抵抗地球引力、使人的重心向上的运动(比如跑、跳等等),而劳动则是沿着地球引力方向、使人的重心越来越靠下的运动(比如种地、除草等等)。  

2、体育锻炼使人的重心上移、步伐越来越轻盈,劳动使人的重心下移、步伐越来越沉重。  

3、体育锻炼使人舒展,劳动使人蜷缩。体育锻炼的越多,胸脯和屁股就越远离地球;劳动的越多,胸脯和屁股就越接近地面。  

4、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女孩变成少女的特征是她的脚步从跳跃变成了矜持和轻盈,少女变成少妇的特征是她的脚步从轻盈变成了稳重,而少妇变成徐娘的特征是她的脚步从稳重变成了沉重。因此,体育锻炼能减缓人们衰老的脚步、使人留住青春,而劳动则会加速人们的衰老。  

5、体育锻炼是吃饱饭人的运动,劳动是吃不饱饭人的运动。  

6、体育追求的是速度、高度,劳动追求的是数量。  

7、体育锻炼时要穿最贵的行套,劳动时要穿最便宜的衣服。  

8、运动员需要的是教练,劳动者需要的是师傅。  

9、体育锻炼花小钱、体育明星挣大钱,而劳动者永远挣小钱。  

10、体育明星拍广告骗钱,劳动者看广告被骗。  

11、最重要的一点,体育明星可以当全国劳动模范(比如姚明),而劳动模范永远当不了体育明星。”  

作者以诙谐讽刺的口气说明现代体育在社会关系中的异变。但是我们恰恰要说明的是,作者前几条所说的体育和劳动的区分,并不是一般社会体育和社会劳动区分,而是体育竞赛和个别劳动的关系。

现代体育以人类对自身肢体运动的极限来表明其精神和意志,这一意志和精神同人类改造自自然、社会中的面貌是一致的。但是如果现代体育仅仅从功能价值上停留在娱乐和意志彰显,从组织形式上停留在少数精英的模式上,那么这种体育永远也无法获得其长久的动力。辉煌可能短暂地拥有,却不能保持。

所谓全民体育的本质就是将精英的体育价值具体地转化为体育本来作为“BODY HEATHY”的价值。但在脱离社会要求的基础上片面地提出,却是不合实际的。资本没有在劳动者肢体健康保持上提出要求,也就没有精英体育回馈社会,形成“全民化”的现实基础。

体育竞赛不是从全民基础上产生,而是走精英路线;反过来希望全民按照精英路线来支撑这一体育体系。

体育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生产关系对劳动的要求和调节。

3、体育将指导劳动的改善

社会体育所能够达到的社会高度是理论家们已经讨论了的,但是限于现实的影响,他们仍然不能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坚信共产主义最终是能够实现的,那么体育将是劳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体育运动将能够确保使人保持自然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使人能够在运动和社会性的两个方面都取得惊人的突破,从而最终使体育取代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在这个意义上说,体育的发展目标将是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内核式的作用。

首先,体育活动的存在沟通了自然性和社会性的两个层次

体育是一种人自身提高身体素质的活动,这种活动和劳动是有很大区别的。劳动往往是机械性、重复性强的活动,一定程度上劳动能够达到体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但是在人面临生存压力的时期(即遭受自然压迫的时期),特别是那些强制性的劳动往往达到锻炼肢体的反面,即严重伤害身体。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能够获得食物,必须坚持体育的运动,体育是直接为劳动服务的。在这个时期,体育和劳动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体育并不能直接提供劳动所要达到的目的,而是间接地为劳动提供支持。这个时期的人们为了获得食物,不得不从事大量的劳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是普遍的,因此原始社会的人们往往寿命很短。

发展到阶级社会,劳动被剥削,人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剩余劳动透支生命。这个时期的人们往往严重透支生命。资本主义民主制在工人阶级的抗争下,达到了保护劳动,使相当数量人们能够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水平。但是资本主义只是提供了缓解的机会,却无法最终从制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为劳动不再异化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证,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制度还很不健全。在很多劳动部门,透支身体的现象还很严重。由于劳动需要的时间增加,人们的业余时间变短,人们不得不剥夺体育需要的时间而为劳动的时间做保证。目前现实说明,国内民众的体育不得不由于社会关系的压迫而变短。

在共产主义时期,迫使人类奴隶般劳动的社会条件已经消失,劳动将被保证不会影响到人基本的健康,劳动和体育的目的是达到相互配合。不仅使劳动具有主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属性和娱乐性,而体育也在同等的基础上逐步接近这一价值。当发展到人类超越必然的领域,达到自由王国的时期,劳动直接具有体育性和娱乐性,成为人类的第一需要,从而在社会生产而进行的劳动和为人口现实存在维持的体育这两个分离的领域在更高的层面上达到统一。

这是一个社会是否进步的极其重要的标准。

在题为《劳动属于体育锻炼吗》(《健康时报》2003-03)的文章中,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窦文浩回答了体育和体力劳动的区分。

这种以为体力劳动可以代替体育运动的观点是不全面的,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目前在劳动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上存在的误区主要有:1.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体力劳动,身体活动的强度、体力消耗都已很大,因此不必再进行什么体育锻炼了”。  

劳动是一种身体活动,对增强体力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体力劳动,是可以起到一定的锻炼身体的作用的。但是,劳动和体育锻炼终究是两回事。限于工作特点和劳动方式,人们所从事的体力劳动表现为一种单一的重复动作,而且,大都是限于身体局部反复活动和固定姿势的动作,因此,对身体的影响只能局限在某些部位的组织和器官,往往只能有一个或几个肌肉群得以活动,长年累月单一重复的劳动很容易使人感到疲劳。长时间局部劳动的结果很可能造成职业性的缺陷或疾病,如腰肌劳损等。   

2.认为“体育锻炼会耽误劳动”。   

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人们必然产生形式更多、层次更高的精神和文化需要。在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体育发挥出“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作用,使人筋骨强壮,手脚灵巧,思想灵活,精神焕发,从而激发人最大的劳动力和创造力。

在共产主义阶段,这些区别将消失。在强迫性的社会关系消失以后,人类将改造对人自身单一重复的动作,以体育改造单一劳动的这种片面性。而体育形式的新发展,既来源于“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也以自身的形式改造着劳动的模式,从而形成变动、发展着的劳动革命。

总得说来,劳动衍生了体育这种高级的运动形式,而人民体育指引了未来社会劳动的发展趋势。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