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外资定价中国:大豆等产业最后防线告急

火烧 2008-08-11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探讨中国在大豆、水泥等产业中失去定价权的现象,分析外资对国内产业的影响,指出中国在资源品和制造业中缺乏定价能力,呼吁通过整合提升议价能力。

中国资产定价权的上下游结构及历史命运

作者:江勋 来源:理财周报

2008年08月11日


许多年后,当我们回首往事,一定会为今日中国的畸形资产价格感到不可思议,进而痛心疾首。不客气的说,这是种种失当之举交错并发的恶果,虽然看上去它总是完美得服从了历史的无奈。

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绝大部分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国丝绸出口占世界的70%以上,微波炉等家电产品占有一半以上的全球产量,铁矿石进口占世界的46%,却没有任何定价权。中国制造出口产品的定价权在沃尔玛、家乐福手里。现在如果我问你,身边还有多少消费品属于中国自主定价,你才会感到匪夷所思。

如果说石油、铁矿石、铜这些属于资源品,主产区为外国控制,没有定价权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储备约占世界60%,产量为全球95%,中国稀土同样落得“贱卖如泥”,这又是为何?另一些内需内产型行业,比如大豆、水泥、食用油的定价权又出人意料的丢到了何处?

 甚至A股能荒唐到一年之间从全球最牛股跌到全球最熊股市,到现在还魂不守舍,救而不得。迄今为止,笔者想不出任何政策高明到能够逆转A股,因为定价权短期内不在我们手上。

谁在定价中国?

在传统的上、中、下游三元方程式中,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便是,上下游最具有定价权,因为分别占据供给和需求的最终端,中游制造业始终处于紧缺与过剩的频繁波动中,背腹受敌。我们正是两头在外的世界第一加工厂。

这个产业链上具有世界定价权的究竟有几家公司?真是屈指可数:上游的攀钢钢钒(000629,股吧)、贵州茅台(600519,股吧)、五粮液(000858,股吧)、云南白药(000538,股吧);制造业中全球最大的色织布生产商鲁泰A、世界集装箱起重机龙头的振华港机(600320,股吧)、世界最大的干货集装箱制造商中集集团(000039,股吧)。

很可惜,锡、钨、锑、稀土称为中国的四大战略资源,属为数不多的中国具有定价能力的战略资源,但由于开发散乱,实质上在世界上仍然未取得中国定价权。中国钢铁业、丝绸纺织等行业的集中度都存在着严重分散,严重削弱了议价权。这成为我们借着央企整合,看好包钢稀土(600111,股吧)、湖南有色、锡业股份(000960,股吧)、宝钢股份(600019,股吧)等龙头公司的理由,但反过来,谁说这不是重复建设,地方恶性竞争的恶果?

在中国,很多定价权收归发改委。如水、电、煤气、油、交通、医药、化肥等等,价格管制意在堵截通胀。但亏欠的市场淘汰机制,这保护了多少落后产能与劳动生产率,造成了多少优质企业谈判的被动。而这仅仅是问题的一半,因为上述行业的业绩被严重拖累,意味着股市的半壁江山僵止,而地产银行人为膨胀,整个资产价格都被扭曲,所以理顺价格机制势在必行。

但以这些要素来解释今日已不再合适,因为我们无法解释此轮通胀如此巨大的输入动能。因为实际上世界的石油和粮食供给并未出现大紧缺,为什么短短两年时间两三倍的翻番?

定价权谜团背后的三重阴谋

因为世界出现了定价权第三方,那就是资本。耸人听闻的金融剥削已经发生了,而我们仍然不得要领。我们先看看,为什么国内粮食价格会涨?

据统计,作为原产国的中国,去年大豆净进口量达3036万吨,是1996年的10倍,依存度已经达到70%之多。奇怪的是,甚至在产能明显过剩的2005年、2006年,进口量都在大量攀升。这是什么原因?

因为,2004年以后,四大国际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大举进入中国,控制了全国66%的大型油脂企业,控制产能达85%。打压中国种植,暗度“洋大豆”,这与当年美国垄断印度胡椒业如出一辙。产业资本就是这样轻易的剥走中国企业的定价权。

不要以为这是个案。不要以为啤酒价格上涨仅是因为粮食价格上涨,因为AB和SAB两家美国啤酒在中国已经形成重要话事权。AB持股企业包括百威、青岛、哈啤和金星,SAB持有华润啤酒总公司49%的股份,势力范围横跨中国。再看涨得沸沸扬扬的食用油。中国的植物油产业,从种植,原料购销,炼制,产品销售,已经部分掌控在外国跨国食用油寡头ADM的手中。它和新加坡著名的丰益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的益海(中国)集团参股鲁花等多家粮企,工厂遍布全国。该集团又全面进军小麦、稻谷、棉籽、芝麻、大豆浓缩蛋白等粮油精深加工项目,同时又先后投资控股和参股铁路物流、收储基地、船务、船代等辅助公司,姿态却相当低调。在水泥行业,我们也见识了拉法基在全国并购的魄力;在家电行业,SEB集团强购苏泊尔(002032,股吧);再想想高盛和德意志银行到中国养猪事件。

这就是第一层阴谋,产业链阴谋。嗜血的国际资本,试图透过2002年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控制中国产业资本,直接控制定价权。现在我们很难去评价开放粮食生产的功过。笔者认为,未来的农业、资源型、渠道型的区域龙头,都将迎来外资兼并的机遇和挑战。

而他们是如何取得中国产业的控制权?熟悉期货的人,应该记得2004年前后发生的大豆期货大战,史称“大豆地震”。在此次决战中,国内山东、辽宁、黑龙江等地豆企遭受以四大粮商为主的国际资金疯狂打压,由此陷入全面亏损和破产。大豆危机以后,以四大粮商国内大豆压榨市场一路攻城略地,就此称王。

这就是第二层阴谋,外资拥有足够强大的商品定价中心。为什么石油供给略有结余,并不很紧张,石油价格却严重脱离基本面8年间翻了15倍?因为在石油的期货现场当中,金融套利的因素的溢价因素,可以达到60%到70%。也就是金融资本的力量。

当前国际大宗商品的买卖大多以期货价格为基准,国际竞争已经从传统制造业领域转化为金融衍生品领域的竞争。谁成为世界定价中心,掌握大宗商品、金融资产的定价权。当前已经形成了以CBOT(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农产品(000061,股吧)、LME(伦敦金属交易所)有色金属和NYMEX(纽约商业交易所)能源为主的几大世界商品定价中心。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形成任何一个定价中心。不管怎样,中国必须首先形成亚洲的期货中心,否则不具备任何制衡能力。

现货定价尚如此,资本市场本身的定价失落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便是优质蓝筹和科技企业赴外上市。当初以股权换资本,如今,中国股市完全无法摆脱国际资本的估值体系,美股咳嗽,A股就要吃猛药。这就是为什么A股的节奏总是被外资踩准,而我们也开发出傻瓜式的盯港股、盯DFII的投资方法。金融资本在当今的资产定价中,足可以假乱真,混淆是非。其之所以如此凌厉,因为他们掌握着世界货币。

资产定价的终极动力:货币战争

上世纪60年代以后,已经没有哪个新兴国家能够逃脱历史的捉弄,因为发达经济体开始了史无前例的跨国大分工,实际上就是把原本割裂开来的世界在上下游产业链中进行填空。与之对应的是,金融资本成倍的激增到实体资本的3.2倍之多,也没有哪个发展中国家货币成为过世界货币,这是全球定价权转移的根本原因。

但是为什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中,最近才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石油浩劫甚至是经济泡沫?因为上述两者造成了第三个原因,那便是布雷顿扥林体系的崩溃和弱势美元的形成。产业清空和金融发达形成了负债型的美元,那么基准货币的崩溃就是注定的,谁愿意相信整日借债贬值的美元资产?但是世界上仍然无法形成更好的替代货币,所以美元,仍然是最重要的结算货币。

在本世纪之前,美元始终保持着优雅的姿态,但是格林斯潘的泡沫货币政策将美元推入了不可逆转的贬值深渊。庞大的美元资产在世界各地乱窜,他们隐含的已经不仅仅是流动性过剩这么简单,市场已无硬货币的慌乱。由此掀起一股全球始料未及的经济危机,中国的整个资本价格无论是上游资源、农产品,下游消费品,均是由此而起。中国在仅仅具备日本七十年代产业结构的基础上,便超前发生了相当于八十年代当量的经济风险(包括大量舆论),正在于美元的加速度贬值超越了发展中经济体所能吸纳的极限。

整个世界危机,虽不是美元所愿,却俨然是美元一手营造,其中不乏美国超级金融精英群体掠夺发展中国家财富原始初衷,直到现在美联储也无丝毫悔改之意,放任通胀击溃全球脆弱经济的风险于不顾。这便是资产定价权的终极阴谋,货币阴谋。

但辩证法最终证明是有效的,杠杆既可以一本万利,也可以万劫不复。笔者认为,次贷危机很可能是美元交出货币主导权的过渡期。也许过一段时间,世无美元。正如叶檀所言,今后世界货币既不是美元、也不是欧元、日元,在找不到基准货币的情况下,市场转而使用能源货币、粮食货币,因此资源品和大宗货物市场的泡沫将长期存在。

那么人民币有可能趁机成为世界货币吗?要掌握定价权,根本的出路的确是人民币国际化,建立以人民币计价交易的完整资本市场,包括覆盖重要资源品的上游期货市场和金融衍生品。这显然也是条险峻的路,因为人民币自由化和金融市场开放的前提是国内经济的免疫能力必须足够强大。在内需足够强大之前不可能产生强大的人民币,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诞生独立定价权的中国资产和资本市场。

所以无论如何,我们该看好、保护好、调整好我们的农业、资源行业、金融行业、渠道行业,这是中国安生立命之所在。但愿我们得到要领。

入世后各行业经历甘苦得失 产业人的WTO生存报告

国际粮商大举进军东北 中国大豆产业最后防线告急

2008年08月08日

【作者:刘小荣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四大国际粮商来势汹汹,其配合默契、分工明确的攻势特点,显示对东北大豆市场觊觎、谋划已久,其目的就是要叩开东北大豆产区、攻破中国大豆产业最后一扇门,全盘控制中国大豆市场 ]

距离东北大豆还有不到两个月就要上市的时刻,市场上传出丰益国际斥资30亿美元收购东北大豆的消息;四大国际粮商之一的路易达孚公开向市场发出英雄招募帖:重金招聘副总经理,负责东北地区大豆粮库的谈判与大豆采购业务。

在以上两家国际粮商明目张胆、大张旗鼓地发起攻势之时,另外两家国际粮商——嘉吉、邦吉则在暗地行动,除了悄无声息在东北大豆产区安营扎寨外,还频频地传出与九三油脂合作的传闻。


四大国际粮商来势汹汹,其配合默契、分工明确的攻势特点,显示对东北大豆市场觊觎、谋划已久,其目的就是要叩开东北大豆产区、攻破中国大豆产业最后一扇门,全盘控制中国大豆市场。

纵观2003年以来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才短短5年,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豆压榨业被蚕食、油脂市场被垄断、大豆产业面临全线失守,回顾分析这三次的大变革,其战略布局环环相扣,且每次却都仅仅只有两年的时差。

2003/2004年大豆牛市,国内压榨企业迫于对采购成本高企的担忧,在4300元/吨的历史高价集中采购约300万吨的美国大豆,随后的一个月,大豆价格跌至3100元/吨,中国企业被送上绝路,山东依靠进口大豆的企业几乎全军覆没,大连华农、三河汇福等一批国内大型油脂企业自此也大伤元气,四大粮商抓住国内压榨企业经营窘困的现状,采取了并购、参股、合资等形式,轻而易举地叩开了中国大豆产业的大门,进入并控制了国内近60%的大豆压榨企业。

2006年,是大豆市场被充分整合的一年。这一年嘉吉继续扩张4家压榨厂,新增压榨产能650万吨;莱宝集团后来居上,收购重庆涪陵和山东龙口两家压榨企业,新增产能300万吨;ADM公司参股的益海集团与嘉里粮油合并,成立“丰益国际”,其旗下控制的大豆压榨企业12家,年压榨能力超过1000万吨,占中国市场约14.3%的产能,配合起小包装食用油的销售渠道,丰益国际占据了中国小包装食用油近85%的市场份额,实现了对中国食用油市场“压榨加工—流通销售”环节的大整合。

2008年,国际大豆价格一度逼近6000元/吨历史高价,国际粮商在油脂现货、期货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之余,终于雄赳赳气昂昂地挺进黑龙江大豆主产区,发动了对中国大豆产业的最后攻势,志在全盘掌控我国大豆市场。

早在2005年12月,益海集团就在黑龙江大豆主产区之一的佳木斯市,成立益海(佳木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负责集团东北业务开展,但一直只有少量的大豆采购外运业务;今年则不然,益海集团携巨资,在黑龙江地区修建物流公司、贯通运输渠道、洽谈仓储基地,利用其原有的加工压榨布局,借助其广泛的销售网络,实现了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一系列的整合,然而这仅仅是这些跨国粮商战略布局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其攻破黑龙江大豆的目的,更多是受如下三个战略目的驱动:

第一,彻底清盘国内的大豆压榨企业。目前能与国际粮商匹敌的内资企业仅存中粮集团与九三油脂,而九三油脂赖以生存的优势则是东北地区的产区优势,如今跨国粮商在产区布阵设局,清盘国内企业之心依稀可见。

第二,掌控国内主要期货市场。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豆粕期货品种一直很活跃,但豆油期货自2006年挂牌以来,一直处于交投清淡的地位,即便是今年第一季度原油疯长、豆油告急的情形下,大商所的豆油期货也难见行情,原因何在?很大一部分在于豆油期货的头寸基本上都被某些跨国粮商所控制。其中有大豆压榨工厂,也有豆油期货交割库,当市场价格高时,他们便做期货空头头寸,期货市场就地交货;另一方面,其庞大的食用油市场份额要求大量毛油货源,价格低,做期货多头头寸,期货市场采购原料。由此可见,一旦国际粮商掌控了货源与消化渠道,豆类期货将难以摆脱被国际粮商玩弄股掌的命运。

目前,国际粮商大肆租赁仓储基地,备30亿美元采购巨资,按新豆开秤价4300元/吨估算,则其一次性结算的采购量为500万吨,基本逼近黑龙江省大豆的总产量。

第三,实现转基因大豆的源头输入。由于我国政府对转基因大豆种子流入国内始终采取严格管制的政策,国外大的种子公司,只能通过与其关系甚密的国际粮商,通过控制农民,实现转基因大豆种子的强行入侵。

目前,国际粮商在东北大豆产区大规模的布局,是其掌控南美大豆市场战略手法的翻版:通过控制仓储、物流,掌控采购主动权,进而控制农民种植意向,实现转基因大豆的本土化种植。如果这种势头不控制,在不久的将来,东北非转基因大豆或将都被转基因大豆所取代。

事实上,不仅是种子公司与国际粮商,包括美国政府在内也并不仅仅满足于转基因大豆在中国的销售,他们希望转基因大豆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种植推广。今年6月份,笔者作为赴美采购代表团成员之一,亲历美国。其间,美国农业部花了一个下午的特别时间,安排孟山都、杜邦等转基因生物公司开展新品种推介会,参加推介的生物公司的代表均表示,目前他们正合作进行政府公关,就是说服政府有关部门允许他们的转基因大豆新品种进入中国,孟山都公司推广的“抗农达2号”大豆种子,声称能在目前单产水平上提高10%,他们希望中国农民也能种植这种转基因大豆。

国际粮商进驻黑龙江大豆产区的第三轮攻略来势汹汹,暗涌横流,幸存的内资企业岌岌可危,大豆期货朝夕不保,非转基因土地即将被攻克,当即之下,依靠谁来守住这最后的一道防线:内资油厂奋起抵抗?大商所警觉应对?政府干涉管制?笔者以为,三军其而并进,方能化险为夷。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