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广州日报9月8日报道 9月6日,编剧刘毅在其微博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比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
对此,有网友表示不能接受:中国教育界弃精华而择时事,是没文化的表现,是知识的败家子,是近功利而远情操也;也有网友则认为:“那么多年课文一直不更改才叫人沮丧呢,很多文章到现在确实没有意义了,应该更换。”
以我的切身感受,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鲁迅的精华作品还是留在语文课本为好。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那个阴霾四伏的年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文章爱不释手,是因为他的文章充满着真理的力量,闪烁着斗争的锋芒,使在暗夜里被压抑得呻吟残喘的人们,看到了希望的闪电,听到了迎春的惊雷。在这个多彩多姿的年代,我爱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因为散见于他文章中的如灵蛇之珠荆山之玉般熠熠生辉的格言警句,思想深邃,哲理通达,校正着我人生的走向,使我灵魂不敢浮躁,步子不敢乱套。 鲁迅先生的格言警句,是一串串开启心智的钥匙,是一盏盏照亮心路的航灯,是一声声拷问心灵的钟鸣。 我曾虔诚的相信命运,就像水手相信风的力量一样。面对挫折和布满荆棘的前程,我迷茫颓废,畏惧不前,喟叹“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渴望命运之神的青睐。是鲁迅先生告诉我:“命运并不是中国人的事前指导,乃是事后的一种不费心思的解释。”“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使我懂得了事在人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的道理。于是,我丢掉幻想,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默默地在人生的旅途上跋涉。虽然,步履维艰,离金光大道还有千里万里,但毕竟我已启程向目标一步步靠拢。 我曾在工作中受到“捣鬼者”毒素般流言的侵淫,其时,我痛恨致极,欲以牙还牙,撕破“捣鬼者”丑陋狰狞的面目,但流言如风,只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却不知道风源所在。于是乎,我整日耿耿于怀,在悒郁中度过。是鲁迅先生告诉我:“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使我茅塞顿开,从流言的羁绊中解脱出来,拂去心灵上的阴翳,幸福并快乐地工作着。荼余饭后默默琢磨,“小鬼把戏”终难成大气候,你不去理睬它,它流衍的余波就会自然消匿;就是玩“大鬼把戏”者,如姚文元之流,以一篇《评新编历史剧》为导火索,引燃了“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虽亦大红大紫过,但终也未能逃脱历史的审判。 我曾厌恶别人改动我的文章,不论是画蛇添足,还是画龙点睛。在我看来,自己的文章体现了自己的思想和文风,尽管免不了肤浅和枯涩,但这些文章之于我,犹如母爱其子,无论丑疾。这种自负,自守,自封,使我的文章许多年都没有进步。是鲁迅先生告诉我:“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既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我才幡然悔悟,改掉坏毛病。此后,写罢文章总喜欢求教于人,或师长,甚或妻儿,取人所长,克己之短,这于我写好文章裨益多多。尝到甜头,便心有所得:写好文章,既要有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雅气,也要有开放兼容、博采众才的大气。天下的锦绣文章概莫能外。 在思想散乱、心浮气躁的时候,我便静下心来,细细地咀嚼鲁迅先生的格言警句,蓦地,冥冥之中总能看见于古老的天际穿越时空而来的鲁迅先生冷峻而隽永的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