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文化部、广电总局反“俗”是不是为了钱?

火烧 2010-08-19 00:00:00 网友时评 1030
文章质疑文化部、广电总局反三俗是否为利益驱动,指出教育部教材垄断、国字号剧团与民间艺人的收入对比,以及央视广告与内容矛盾,揭示表面公心背后的私利动机。

几十年来,我们的改革、整顿、规范往往不是出于公心,而是某些利益集团的一种精心运作和巧取豪夺。最近文化部门高调反三俗,其背后是不是有利益集团在活动?这是值得怀疑的。  

举例说吧。教育部也大张旗鼓地整顿、规范高校教材的编写,但它背后,是北京教育界的头面人物在运作,目的是为了自己(包括教育部)圈钱。  

中国高校本科生在校人数达2000千万,教材是个很大的市场。掌握这个市场,是稳赚不赔的。本来,各省、各高校都可以自己编写教材,但教育部企图垄断这块市场,把教材的编写权拿在自己手里。  

表面上教育部是出于“公心”,它连篇累牍地发文件、发文章,说了一大通教材的所谓“杂、乱、错”现象,然后以规范为名,“名正言顺”地由教育部来统编教材,请所谓“国家级专家”来主编(那些专家都80多岁的的人,迂腐老迈,根本都写不动了,都是他们的研究生写的,其水平可想而知)。  

教育部从政治课教材入手,然后是基础课教材、专业课教材,逐步蚕食教材这块大蛋糕。政治课教材已被他们纳入囊中,接下来就是数学、外语教材和专业课教材了,这里的油水多了去了。  

教育部是如此假公济私,文化部门就比教育部高尚?  

文化领域是个更大的市场,而文化部、广电总局旗下的“国”字号乐团、剧团乃至央视,他们也是喜欢钱的。  

赵本山的二人转集团的票房,比所有“国”字号剧团的总和还要多,郭德刚的演出收入,盖过全北京相声演员总和收入,周立波一个人赚得钱,抵得上1000个“国家一级演员”。地方电视台出了很多火爆栏目,收视率、广告收入直逼央视。   

这样一来,北京的那些“艺霸”们坐不住了,心理不平衡了。同行是冤家,所以他们要找一个理由,遏制别人的势头,打击“艺敌”。借口反“俗”,他们可以官报私仇,排除异己,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占有市场。  

人家是凭本事挣钱,“艺霸”们是企图凭借地位赚钱。  

“俗”这个字,由“人”与“谷”所构成,人要吃饭,这就是“俗”,所以人人都不能免俗。  

人要吃饭,就得赚钱。想赚钱就是俗,就是小人,这没什么可谴责的。最可恶的是既想赚钱、还故作高雅的人。  

你看央视,一方面装模作样批“宝马女”,另一方面又给豪华车做广告,一方面说人家“非诚勿挠”低俗,另一方面又把不男不女的“小沈阳”弄上春晚。  

我并不是反对央视“俗”的做法,只是反对它“雅”的说法。其实谁都想收视率,谁都想广告费,都是小人,何苦非要树什么牌坊。  

《淮南子》云:“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惑人之心者也”,意思是说,假公济私,借正行邪,用漂亮的外表迷惑人。  

真小人比伪君子,总要好些,真小人简单些。文化部门旗下的利益集团见别人火了,眼红了,就借反俗来打击别人,扩大自家利益,说穿了就是一个“钱”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