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科书中,经济学这样定义:“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那么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想当然地也是一门科学。这是中国人的定义。外国人如何看呢?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经济学原理》这样表述:“经济学是对人类的政治、社会和私人生活的经济方面和经济情况的研究;但着重的是社会方面的研究”。马歇尔又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看起来外国人是比中国人谦虚的,还没有开门见山就自认经济学是科学。
为什么呢?科学的方法不等于科学本身。何况,“没有一种研究的方法能够很恰当地称为经济学的方法”(马歇尔语)。所以说,经济学是不是科学是另当别论的。
我为什么总拿马歇尔的话说事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的理论体系是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的《经济学原理》被奉为西方经济界的“圣经”。这部“圣经”里有这么一段提纲挈领的话,也就是他在“经济学的性质”一章中所讲的:“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对活动的动力和对活动的阻力,这种动力和阻力的数量能用货币来约略地衡量。这种衡量仅指它们的数量而言。动机的质量,不论是高尚的还是卑鄙的动机,在性质上是无法衡量的”。这段话说的真是够明白的,能够用货币来计量的动力和阻力,而且不论是高尚的还是卑鄙的动机。我把它简称为利益诉求。所以,如果一定要把经济学这门学科称为科学,那么,经济学的定义是不是可以这样表述:披着科学外衣的利益诉求。
在人类的历史上,利益诉求的手段是纷杂的。能够为后世人平心静气接受的手段都已经被美化为伟人的历史。但是,战争、暴力等等手段也是大行其道的。比如真的“圣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述:“耶和华啊,亚述王的确使列国之地变为荒凉,耶和华我们的上帝啊,现在求你救我们脱离亚述王的手心,使天下万国都知道,唯独耶和华是神。”这个让上帝的子民恐惧万分的亚述王是谁呢?阿述那西帕二世。他的铭文曾说:“我用敌人的尸体堆满山谷,直达顶峰;我砍去他们的头颅,用来妆饰城墙;我把他们的房屋付之一炬;我把他们的皮剥下来,包住城门映墙;我把人活活砌在墙里;我把人用木桩钉在墙上。并且斩首。”亚述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利益诉求呢?诸位看看日本人的“三光”政策就知道。500年前,丹麦、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相继成为显赫一时的海上霸主,靠的是什么?海盗。英国的伊利沙白女王在16世纪后半期是最大的海盗,她自己就享有“海盗女王”的称号;著名的诺曼底,就是法王封的一个海盗公国……。牵涉到利益诉求,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抢掠、绞杀等令人望而生畏的手段,经济学中只不过没有大炮、长矛罢了。
人类社会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
经济学做为利益诉求的载体,能“纯净得如蓝色的天空”一样吗?古今中外,古往今来,所有的诉求都表现为斗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概莫能外。经济学中有毒剂、麻醉剂。如同中国的A股,哪位股民不是看了几本经济方面的书来投资的,结果不是被麻醉就是中了毒。教人在市场中你吃我,我吃你,这难道不也是“科学”的经济学的范畴吗。
因此,我从不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纯正的科学,它是有阶级性的。经济学家的世界观怎样,他就会搞出怎样类型的经济学理论来。而且,经济规律也不象自然规律那么客观,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利益诉求的现实的人。能够大行其道的,作为教科书的经济学理论,往往是统治者需要灌输给他的人民的御用理论。
在我们国家,剩余价值论曾经被奉为经济学圣经,因为它是那么具有革命性,它是劳苦大众理论斗争的利器。曾几何时,西方其他流派的经济学理论又风靡一时。只有阶级性分析才能剥去它们看起来非常美丽的画皮。如果有志之士能假以时日,厉以宁、谢国忠、龚方雄、郎咸平、茅于轼等等或真或假的面孔,将完全被世人所知。这也许是一件令许多人感兴趣的事情。
我愿凭我的良知,来做一点琐碎的工作,哪怕这份力量多么微小。
从哪里入手呢?立场,历史背景,主观能动性,经济学之假设,经济学之概念,受众等等各个方面都可以。那就慢慢来吧,后面,我们就一起进入正题。(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