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写给陕西省委书记的一封信
1983年写给陕西省委书记的信,提出秦巴山区开发应以教育和科技为先,强调普及职业技术教育、扫盲及专业培训,助力农村发展与扶贫。
[按语]西部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根源,乃是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太低,不仅当地缺乏资源有效持续开发和利用的人才,而且不能满足外来资金投入集约化资源开发的劳动力技术要求。随着市场经济自发产生两极分化的作用,城乡社会弱势人群必然逐步出现,相对城市而言农村经济发展差距更大,贫困人口数量多分布面积广,据两会期间报道现有贫困人口城市2000多万、农村3000多万,当地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捉襟见肘,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
从1988年至今,每年中小学平均辍学至少达400多万(1996年10月5日《党员特刊》第10期),两会代表大声疾呼:农村中小学生流失数上升到30%以上,而且在农村经济疲软的情况下有更趋严重之势。 我国是一个产业化程度很低的农业大国,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已达2亿,在农业同时进行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必然加速度进行。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社会,普通初高中毕业生在城镇二、三产业找到工作的机会将越来越少。
然而,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严重滑坡态势,西部高等教育毕业生纷纷离乡流向东南城市,贫穷落后和职教滑坡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中国社科院专家指出,西部开发的“突破点”在于教育,要大力发展职业和技术教育,“各级政府要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实行各种优惠政策。”(张守一:中国社科院2000~2001年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学术研讨会文件《专家报告集》第5页)。从我国“人口多、经济底子薄”的实际情况出发,迫切要求“西部开发在老少山边穷地区通过半工半读自力求学优先实现普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
附原文: 关于三农问题:20年前写给陕西省委书记的一封信
人民网强国论坛[米仓古柏] 于 2003-07-10 17:52:31发表 ----------------------------------------------------------------
开发秦巴山区的建议
尊敬的马文瑞书记:
曾经拜读人民日报关于“陕西鼓励科技人员到秦岭巴山”的报道,深为自己家乡开发秦巴山区的灿烂前景无限振奋。 省委和省政府“采取特殊措施,鼓励科技人员到秦岭、大巴山山区去工作”,是当前秦巴山区迫切需要的和切实可行的。我仔细地分析四项措施,感到省委和省政府决心很大,诚恐仍不能满足秦巴山区人民需要。
因为据我所知,秦巴山区地域辽阔,山高林深,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开发秦巴山区付出巨大艰苦的劳动,主要还是依靠山区广大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但是秦巴山区长期文化落后,科普教育很差,所以山区人民缺乏利用自然资源发展专业生产的基本科技知识。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既要有应急措施,又要有长远规划,立足于发展科普宣传和专业知识教育。
就应急措施而言,可以组织有专业生产知识和专业生产经验的干部或专业户社员,下队办专业生产学习班,帮助山区社员搞专业户和各种专业生产;同时,由各县科委和农林牧单位编写专业生产乡土教材,可以在山区小学附设专业生产课,在山区中学附设专业生产班。
就长远规划而言,可以小学为中心,有计划地开展青壮年扫盲活动,因地制宜尽快普及小学教育,这是科普宣传和专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应以公社(农科站)为中心,上承县科委下达专业户,组织科技推广和专业生产经验交流情报网,在公社试办农林中学,在县内兴办中等农林职业学校,并以农中和县办中专为重点搞当地专业生产所需科研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普及又提高,普及是提高的基础,提高是普及的方向。
总而言之,开发秦岭大巴山的绿色宝库,科技是关键而教育须先行。作为一个饱经风霜的中年教师,愿不避门户之见以进言,唯惮孤闻寡见而误国。然劫后余生当仁不让,期斟酌损益不吝赐教。 此致
敬礼 新疆伊犁六十六团子校 张俊杰上 一九八三年八月一日
从1988年至今,每年中小学平均辍学至少达400多万(1996年10月5日《党员特刊》第10期),两会代表大声疾呼:农村中小学生流失数上升到30%以上,而且在农村经济疲软的情况下有更趋严重之势。 我国是一个产业化程度很低的农业大国,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已达2亿,在农业同时进行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必然加速度进行。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社会,普通初高中毕业生在城镇二、三产业找到工作的机会将越来越少。
然而,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严重滑坡态势,西部高等教育毕业生纷纷离乡流向东南城市,贫穷落后和职教滑坡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中国社科院专家指出,西部开发的“突破点”在于教育,要大力发展职业和技术教育,“各级政府要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实行各种优惠政策。”(张守一:中国社科院2000~2001年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学术研讨会文件《专家报告集》第5页)。从我国“人口多、经济底子薄”的实际情况出发,迫切要求“西部开发在老少山边穷地区通过半工半读自力求学优先实现普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
附原文: 关于三农问题:20年前写给陕西省委书记的一封信
人民网强国论坛[米仓古柏] 于 2003-07-10 17:52:31发表 ----------------------------------------------------------------
开发秦巴山区的建议
尊敬的马文瑞书记:
曾经拜读人民日报关于“陕西鼓励科技人员到秦岭巴山”的报道,深为自己家乡开发秦巴山区的灿烂前景无限振奋。 省委和省政府“采取特殊措施,鼓励科技人员到秦岭、大巴山山区去工作”,是当前秦巴山区迫切需要的和切实可行的。我仔细地分析四项措施,感到省委和省政府决心很大,诚恐仍不能满足秦巴山区人民需要。
因为据我所知,秦巴山区地域辽阔,山高林深,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开发秦巴山区付出巨大艰苦的劳动,主要还是依靠山区广大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但是秦巴山区长期文化落后,科普教育很差,所以山区人民缺乏利用自然资源发展专业生产的基本科技知识。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既要有应急措施,又要有长远规划,立足于发展科普宣传和专业知识教育。
就应急措施而言,可以组织有专业生产知识和专业生产经验的干部或专业户社员,下队办专业生产学习班,帮助山区社员搞专业户和各种专业生产;同时,由各县科委和农林牧单位编写专业生产乡土教材,可以在山区小学附设专业生产课,在山区中学附设专业生产班。
就长远规划而言,可以小学为中心,有计划地开展青壮年扫盲活动,因地制宜尽快普及小学教育,这是科普宣传和专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应以公社(农科站)为中心,上承县科委下达专业户,组织科技推广和专业生产经验交流情报网,在公社试办农林中学,在县内兴办中等农林职业学校,并以农中和县办中专为重点搞当地专业生产所需科研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普及又提高,普及是提高的基础,提高是普及的方向。
总而言之,开发秦岭大巴山的绿色宝库,科技是关键而教育须先行。作为一个饱经风霜的中年教师,愿不避门户之见以进言,唯惮孤闻寡见而误国。然劫后余生当仁不让,期斟酌损益不吝赐教。 此致
敬礼 新疆伊犁六十六团子校 张俊杰上 一九八三年八月一日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