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美国急于在亚太构筑一道“制华阵线” 美国反华政治广告满天飞 中国话题成竞选弹药

火烧 2010-11-01 00:00:00 国际纵横 1034
美国通过拉拢周边国家和参与东亚峰会,试图在亚太地区构筑制华阵线,以应对中国崛起带来的战略焦虑。美国频繁施压,推动印度等国合作,意图孤立中国。

美挤压中国动作更凶猛 施压阵线逐步扩大
2010-10-28   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在亚洲对一个更为自信的中国日益焦虑之际,美国正推动印度作为亚洲领先的民主国家和最大经济体之一,在该地区发挥更大作用。

希拉里7月出席东盟地区安全论坛

  陷于战略焦虑中的美国急于在亚太构筑一道“制华阵线”

  本报记者/杨欢

  “在同一艘船上的人必须以和平方式才能共同过河,这则中国成语在今天将继续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2009年2月,刚刚就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克林顿,弹着“同舟共济”的高调首访亚洲,并将其首次外交演出的压轴剧目放在了中国,凸显奥巴马新政府对美中关系的重视。然而,时隔一年,美国突然“拉下脸来”,在汇率、贸易、军售、主权等诸多问题上频繁挑战中国核心利益,致使美中关系呈现出日趋复杂的局面。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希拉里10月27日开始的亚太六国之行,也不再如一年前那样“和风细雨”。美国媒体近日报道称,希拉里的第六次亚洲之旅,以及奥巴马11月份对亚洲四国的访问,都是为了拉拢中国周边国家以达到“制华”的目的。对此,中国专家对《世界新闻报》记者表示,中国需要拿出一定的耐心和气量来应对一个霸道的美国。

  总统、国务卿“绕着中国”跑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克劳利10月22日宣布,希拉里将于10月27日到11月8日访问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此次为期约两周的访问,重点是越南。10月30日,希拉里将正式代表美国首次出席在河内举行的东亚峰会,以便为明年奥巴马总统亲自出席这一地区峰会铺路。美国国务院负责亚洲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表示,此次亚太之行显示了奥巴马政府在战略、政治、多边、经济和贸易等一系列议题上参与亚洲事务的努力。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丁立对《世界新闻报》记者说,自2009年11月奥巴马在日本发表“重返亚洲”的主题演讲后,美国的亚洲外交工作正在逐步推进。希拉里此次出席东亚峰会,是对“重返亚洲”战略的又一次行动宣示。

  “美国要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亚太地区事务,美国必须扮演主导者的角色。所谓主导者,一是要当仲裁者,二是要立规矩。”沈丁立认为,美国很可能会在峰会上继续“长袖善舞”,在南海问题上挑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矛盾,制造中国周边不稳的态势,以达到在亚太地区孤立中国的目的。

  奥巴马将于11月初对印度、印尼、日本、韩国的访问,也被赋予“针对中国”的意义。英国《卫报》分析说,尽管美国方面宣称这一行程并非是要故意忽略中国(奥巴马已经访问过中国一次,对印尼的访问却一拖再拖),但这种解释无法让所有人信服。看看这四个国家,几乎全都在国防安全上同美国有着紧密的联系。日本和韩国自不必说。印度同美国的国防合作不断升温,美国同印尼的军事关系也在逐步加强。

  施压阵线逐步扩大

  “美国政府正在改变一贯的对华策略,从以往的一对一的双边对话,转变为拉拢一系列的盟友集体向中国施压。”美国《纽约时报》10月25日的一篇文章概括了奥巴马政府最近一段时间频频祭出的“联盟”大旗。《纽约时报》称,除了“复兴”冷战时期盟友日本、韩国的关系外,美国还试图把“联盟阵线”拉大,在亚洲其他地区增强存在感。

  英国《金融时报》26日报道称,在亚洲对一个更为自信的中国日益焦虑之际,美国正推动印度作为亚洲领先的民主国家和最大经济体之一,在该地区发挥更大作用。一名美国高官表示,“在南亚区域以外的贸易、政治和安全合作方面,印度应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印美之间不断升温的防务交流,似乎也印证了美国拉拢印度的用意。9月底,一个印度高级军官代表团前往美国海军在日本冲绳的基地,参加了代号为“响尾蛇”的两栖军事演习。10月份,印度还会派出一个约200人左右的队伍前往美国阿拉斯加,参加一个旅级规模对抗的军事演习。

  除此之外,印美之间的军火贸易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据印度媒体报道,美国和印度近期将会签署一系列军售合同。除了斥资1.7 亿美元购买“捕鲸叉”-2型反舰导弹之外,印度还将花费35 亿美元购买10 架C-17“环球霸王”运输机。这两份协议预计将在11月份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印度期间签署。另外,印美两国还正在就一份价值3.75亿美元的用于反装甲作战的新式传感器引爆武器的军售合同进行磋商,预计也将于近期达成一致。

  在经贸方面,美国试图拉拢欧洲国家和新兴国家,联合施压逼迫人民币升值。美国先是在10月23日举行的20国(G20)集团财长会议召开前夕,以人为划分阵营的方法,将“汇价不合理”的中国从新兴国家中分化出去;继而又试图在财长会议公报中写入“对各国外贸盈余设上限”的提议,以便让各国将枪口一致对准中国的贸易顺差。然而,美国的这两项图谋都以失败告终。不仅印度及俄罗斯等新兴国家反对,连七国集团(G7)两大成员——德国和日本亦开腔说不。

  白宫对华心态焦躁

  四处拉帮结派、不断制造麻烦的美国,同原先高喊“G2”(哈佛大学经济史教授尼尔·弗格森提出的“中美国”概念——编者注)的美国,仿佛判若两人。是什么让美国转变态度,频频展现出与中国对抗的强硬姿态呢?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主任杰弗里·巴德指出,中国的崛起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尤为瞩目,由此使外界判定“美国正在衰退而中国正在崛起”。然而,美国政府并不愿意承认这一现状,因此决定“通过复兴美国的领导地位来打消外界的这个想法”。

  《纽约时报》认为,美国国内的政治需要也是导致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趋于强硬的原因。在全美经济状况仍然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中国已经成为白宫转移压力的目标。

  美国《华盛顿时报》甚至认为,美国政界的对华认知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随着美中两国在对伊朗制裁、朝鲜核问题、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相互较量的展开,奥巴马的决策圈内,主张“不要刺激中国”的“磕头派”正在逐渐失去对华政策的主导权,取而代之的是对“拒绝与美国合作”的中国“深感失望”的“失望派”。

  “说到底,美国四处拉拢盟友对华施压,是一种战略焦虑的表现。问题堆积如山的美国,面对一个活力四射、雄心勃勃的中国,那种纠结不安、敏感多疑的心理可想而知。但以美国现在所面临的困局,想要把所有资源都投入与中国的竞争,搞零和博弈,似乎又不太现实。所以,美国只好发动盟友力量,通过软遏制的手段来达到消耗中国的目的。”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美国政治研究室主任倪峰对《世界新闻报》记者说。

美国反华政治广告满天飞 中国话题成竞选弹药

2010-10-28  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为煽动选民情绪,这些形形色色的反华广告,大多都采用带有“中国特色”的画面和标识。譬如,共和党候选人梅纳德在广告中以牛仔裤钉上中国国旗及“中国制造”的字样,指责民主党对手导致中国货泛滥。

一名候选人在广告中抨击对手说:“帕特·图米拚命创造就业机会,在中国。”

  政客们以低成本的宣传抹黑中国,只会使民众更迷惑

  本报记者/赵全敏

  最近一段时间,当美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加紧挤压中国的时候,美国国内的政治气候也充满了反华的味道。随着美国中期选举进入决战阶段,为竞选拉票的政治广告也纷纷出笼。舆论注意到,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非常热衷拿中国“说事”。两党候选人纷纷把民众对失业的怨气转化成竞选弹药,将矛头一致对准中国。

  中国话题成竞选弹药

  从美国东部的纽约州到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向中国开火”成了今年中期选举的一个新时尚。两党候选人都拿中国作为相互揭短的话题,指责由于对方的过失才致使大量的工作机会流失到中国。在过去的几周里,至少有29名候选人通过广告表示,正是由于对手对中国“心慈手软”,才导致了美国眼下的困境。

  俄亥俄州民主党候选人斯佩斯推出的竞选广告说:“共和党人吉布斯希望和中国进行更多自由贸易,以此改善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但是俄亥俄州怎么办?”广告中最后出现一条巨龙,旁白以讽刺的语气说:像那些中国人所说,“谢谢”吉布斯先生!参议院民主党多数党领袖里德在广告中批评共和党对手安格尔支持企业赋税优惠政策,使企业将工作机会转移至中国和印度,里德挖苦安格尔是“外国工人的最好朋友”。

  俄亥俄州民主党参议院候选人费希尔也拍了一则广告,批评共和党对手波特曼在布什政府担任美国贸易代表期间,令对华贸易逆差上升,并讽刺对方“知道如何令中国经济增长”。民主党参议员博克塞在竞选广告中采用上海工厂的画面,抨击共和党对手、惠普公司前总裁菲奥里纳,把惠普数以千计的职位转移到中国,同时令惠普产品变成“中国制造”。

  轮到共和党人攻击民主党时,西弗吉尼亚州的共和党众议院候选人梅纳德,在广告中抨击民主党对手拉霍所支持的绿色刺激经济法案,实际是帮了中国风电企业,最终使中国工人收益。共和党另一则“对美国承诺”的广告抨击民主党人说“浪费纳税人金钱”,并称美国“现在花的每l美元都是借来的,主要来自中国等国家,而账单则留给子孙后代”。

  以妖魔化中国为卖点

  为煽动选民情绪,这些形形色色的反华广告,大多都采用带有“中国特色”的画面和标识。譬如,共和党候选人梅纳德在广告中以牛仔裤钉上中国国旗及“中国制造”的字样,指责民主党对手导致中国货泛滥,并为中国创造就业。民主党候选人里德的广告中则用到了中国工厂的画面。

  还有一些广告以丑化中国形象及华人形象为卖点。美国一个保守派团体于10月21日推出了一则名为“中国教授”的电视广告,广告以中文发音、英文字幕的方式呈现,时间设定在2030年中国北京某大学课堂上,画面阴暗,背景音乐也显得诡异。

  画面上,一位身着中山装的中国教授对一群学生说:“美国政府企图以庞大的开支和税收来摆脱严重的经济衰退,结果欠下了一屁股债。”然后,这位教授突然冷笑道:“当然我们是他们的大债主,哼哼……现在他们都得给我们干活儿。”听到这里,画面中的中国学生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

  目前,这则广告在网络上的点击率已经超过了12万次。广告在迅速传播的同时也引发各界争议。有自称是美籍亚裔的网友留言表示,该广告明显是在妖魔化中国,令人感到反感。还有网友称,影片中的场景显示出美国长期以来对华人的偏见并未消失。

  迷茫情绪被政客利用

  很显然,两党候选人纷纷把民众对失业的怨气转化成竞选弹药,利用选民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忧虑,滥打“中国牌”博人气。《纽约时报》称,两党的“反华”广告攻势,估计耗资将达上千万美元。

  有评论指出,美国人在低迷的经济增长和高失业率中痛苦挣扎,而远方的中国却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这样的对比令美国社会沮丧而迷茫,导致当下的美国容易情绪化。而这样一个情绪化的社会成为了政治煽动家的天堂。美国监察政治广告的竞选媒体分析公司指出,政界抹黑中国的手段令人联想起美国社会上世纪80年代对日本汽车制造业抢走饭碗的怨气,“中国牌”利用了美国人的不安全感。

  美国一些主流媒体认为,攻击中国是美国两党在政策上没辙之后的一个损招。《纽约时报》明确把中国称为“替罪羊”。《华尔街日报》把这场反华声浪称作“铜锣秀”。《华盛顿邮报》则评论说,这类广告只会使选民感到迷惑。

  克林顿政府任内的劳工部长莱克说,拿中国做文章的这些人不敢正视美国经济结构失衡、贫富差距悬殊等痼疾,而宁愿把攻击目标引向中国,这样做成本更低,对选举的刺激效果更强。但这样做的长远后果是助长美国社会弥漫的排外主义情绪,最终耽误的只能是美国的“病情”。

  然而,尽管这些广告引来众多批评之声,但美国两党候选人似乎并未打算放弃。竞选媒体分析员特雷西说,事实真相远远不是候选人的首要考量,美国选民只好自己弄清楚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夸大的。他认为,未来几个星期,美国媒体将播出数千个将中国描述为坏人的广告。另有评论认为,美国两党议员陷入了一种打“中国牌”的“集体式疯狂”,这只会使竞选广告的言语越来越离谱,花样越来越多。

  新闻链接:政治广告搏杀日趋激烈

  政治广告在美国最早出现于亚当斯与杰斐逊竞选总统时,当时只是利用传单传达候选人所要传达的信息。此后,随着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传播手段的出现,政治广告蓬勃发展,尤其在每四年一次的总统大选期间,政治广告更会出现狂飙的局面,并俨然成为候选人竞选的主要战场。

  美国媒体指出,政治广告在美国选举中的重要作用难以估量,为了更直接与选民进行沟通,候选人通常会购买电视和电台的广告时间。广告的作用很多,例如,可以被用来提高候选人的知名度,或者改善候选人的形象;可以着眼于竞选议题,并将目标锁定为选民中的某个群体,还可以用来吸引媒体的注意,当然,也可以被用来攻击候选人的对手。在2000年总统大选期间,两位主要党派的候选人共斥资2.85亿美元,其中约60%用在竞选广告上。(赵全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