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规律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规律吗?
剩余价值规律是不是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现的秘密,这一规律透析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清晰现场。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规律。那么剩余价值规律是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律呢?
我们来看一下马克思是如何发现剩余价值规律的,马克思从商品现象入手,展开如下问题研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历史中什么问题最重要?研究这个问题,马克思以资本原始积累为视域。发现资本家实现资本原始积累有两个途径:一是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马克思给资本生动地定性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找到资本原罪后,马克思从资本家积累的财富显象商品入手,研究资本家是如何通过商品经济积累财富的,这样就展开了通过商品经济内在逻辑演进透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征战史。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在梳理商品经济发展史中,发现商品经济发生需要这样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前提。
3、用来交换的商品本质是什么呢?首先商品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也就没有交换的能力。其次,要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要按照不同商品的价值比例进行交换。而决定这个交换比例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商品的价值。马克思是这样界定价值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可以说,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对立统一体。这是马克思界定的商品,它的关键就在于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
4、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是如何确立的呢?马克思根据自己的辨证物质观分析劳动,先区分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物质层面的,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则侧重指精神层面的,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与脑力的消耗。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马克思根据自己的实践学说判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
5、商品交换中价值量如何界定呢?商品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这是对商品质的规定,那么价值量的大小则由生产商品消耗的劳动量决定。而劳动量是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的。这个劳动时间不是个别劳动劳动时间,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界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见,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变化的,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随着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变化而变化的。劳动生产率高低可用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以用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测量。在这里,马克思进一步根据价值量变化将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并说明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尺度是以简单劳动确定的。复杂劳动是可以分解为简单劳动若干倍计算的。在市场经济下,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实现的。
6、商品的价值形式如何呢?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经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一方面代表商品的使用价值,一方面也代表商品的价值。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7、商品的价值规律是怎样的呢?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也支配商品流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价值规律可以自发地调节分配比例,刺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反面情况也会造成分配不合理、资源浪费、阻碍生产力发展。
7、私有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在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劳动具有二重性:私人劳动、社会劳动,二者的矛盾贯穿于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前面分析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及劳动价值理论,那么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哪些本质体现呢?马克思在这里是从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入手的: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其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其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己一无所,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不是一般的商品,它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不仅能收回购买这种商品的支付价值,而且还能得到剩余价值。货币购买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就变成了资本。
3、资本家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质是什么?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的原则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4、生产剩余价值是怎样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的?这个问题可从如下问题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怎样实现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有两重性:一是物质资料的成产过程;一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指的就是这部分劳动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的性质?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一部分是可变资本一部分是不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这中划分是进一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如何判定?用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就是。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相比判定。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前者就是延长工作日或提高劳动强度实现;后者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
如何看待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它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必然造成两极分化,造成社会失业。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是资本的有机构成。它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构成的价值构成之间还有这样一种关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引起价值构成变化。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有机构成提高时一般趋势。在这种有机构成提高过程中,伴随的就是人口相对过剩,即失业。失业是资本主义的常态。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取代的根本原因。
如何看待资本的循环周转?生产过程可以揭示价值增值,流通过程也可以看到这个增殖秘密。产业资本循环分三个阶段:一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货币职能;二是生产阶段,资本执行的生产资本职能;三是售卖阶段,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执行的商品资本职能。产业资本运动需要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资本职能在时间上继起。资本的不断循环,就叫做资本的周转。周转越快,带来的剩余价值越多。
如何理解再生产?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总产品就是全部物质资料总和。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就是社会总价值,它包括在产品中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凝结在产品中的工人的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以及在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分为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以此,社会生产也分为对应的两大类:一个进入生产领域;一个进入消费领域。两大类出现严重失衡,就发生经济危机。
如何看待工人工资?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它容易模糊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剥削关系。工资分计件和计时工资。
如何看地利润问题?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就取得利润形态了。利润多少取决于资本家对本企业的剥削程度和整个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以上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特殊经济规律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有些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页照样适用。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催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基本矛盾。
后续马克思主义者接续马克思研究问题还有:商品自由经济是如何催生垄断的?垄断主体是谁?垄断利润如何?垄断价格如何?国家垄断是如何形成的?垄断是如何走向国际的?垄断的实质是什么?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劳资关系、阶级阶层结构、政治制度新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资本主义的命运会怎样?
以上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分析,其中剩余价值规律是根本性规律,这一规律贯穿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那么这条规律是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经济规律呢?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界定的社会基本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不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那么剩余价值规律就不是我们的本质规律。但是如果是延续让一部分先富起来,并且走向两极分化,尤其是不断推进生产资料私有化,那么社会基本矛盾就向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转化。那么剩余价值规律必然也将成为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律。
种种迹象表明我们正往后面矛盾走: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说土地所有权是国家的,但使用权是个体农民的,并且可以长时间拥有使用权,现在又有了土地可以流转新条款,这无疑是加速土地私有化的进程。而城市房地产开发,虽然说土地使用权是七十年,但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是不动产长期占有了。
而国有企业大批倒闭破产,许多工场相当低廉的价格转移到私人手中,尽管还保留了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但是企业私有成分已经超过了70%,这无疑在说剩余价值规律已经成为大部分企业遵循的圭臬。
从城市到农村这样一个发展走势,让国人不能不想到资本主义的价值规律正大踏步地走入中国经济建设。尽管我们政府还有相当的调控能力,但是从房地产等领域来看,剩余价值规律已经让宏观国策推行成为难以跨越的鸿沟。并且先富起来的少数人,0.04%这部分人日益通过在金融、政治、媒体领域的影响力,继续深化剩余价值规律的推广。看到能够抗衡这一潮流的毛泽东思想却正在淡出高层的视野,这无疑是加速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化。为了能扭转这种剥削普及化,有必要在民间重新呼吁剩余价值规律在中国执行是不得人心的。人民才是国家财富的真正主人。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