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有感于毛泽东“找人代我当主席,我去修三峡大坝”

火烧 2010-07-22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回顾毛泽东提出修三峡大坝的豪言,讲述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等方面的成就,强调其历史意义与科技含量,展现中国综合国力与工程实力。

   

  看到新华网7月21日“滚滚洪流顺利过坝 三峡经受首次‘大考’”的消息,格外激动。面对20日清晨流量高达7万立方米/秒的特大洪水,面对刷新了1998年创下的峰值记录的洪峰,三峡工程从容地发挥拦洪、削峰、错峰作用,将出库流量减为4万立方米/秒,使桀骜不驯的洪水经过三峡和葛洲坝间水域后,变得温顺了许多。  

   

  滚滚洪水奔腾来,巍巍大坝岿然迎。此时此刻,笔者不禁想起了毛泽东上世纪五十年代写下的“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诗句,想起了毛泽东“找人代我当主席,我去修三峡大坝”的豪言,更为中华民族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无比的骄傲。  

   

  三峡大坝,这个长达2309米、耗资1800亿元人民币、历时17年建成、一年就能发电2亿千瓦的建筑,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各方面综合在一起,实在让人太震撼了。  

   

  从两千多年的历史记载得知,长江洪患每十年左右就要出现一次,一旦发生大洪水的话,长江下游上千万人口,上百万公顷耕地,还有几十座重要城市,都处在长江洪水的威胁之下;而有了三峡水库之后,可以把地区防洪从原来的十年一遇的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的标准。  

   

  为此,在1919年孙中山所写的《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一文中,就第一次提出了在三峡建造大坝的设想,但当时饱受军阀割据和战争摧残的中国贫弱交加,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孙中山的设想也只能是梦想。  

   

  新中国建立之初的1954年夏秋之交,长江中下游地区就再次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在荆江进行分洪,死亡三万三千多人,京汉铁路停了一百天,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也正是这场持续时间特别长,危害特别大的洪水,坚定了毛泽东“欲治国必先治水”的决心。从1953年到1958年,在5年时间里,毛泽东曾6次召见林一山。1956年在武昌接见武汉地区党政领导人时,毛泽东曾风趣地向林一山打招呼说,“哦,你这个‘长江王’!”“你能不能找个人替我当国家主席,我来给你当助手,帮你修建三峡大坝?”  

   

  但毕竟这个工程量太大,技术太复杂,所以三峡工程的每一个脚印都伴随着担忧和争议,不仅有上百万的移民难题,长江水能不能截住的问题,也有国力到底能不能够承受的问题……邓小平曾在美国媒体前表示,中国政府一定会周密考虑,有了一个好处最大,坏处最小的方案时,才会决定开工。  

   

  当然,任何一个浩大的工程都会有利也有弊,三峡工程是利大还是弊多,是早建还是晚建,这样一个仅论证阶段就持续了四十多年的三峡工程,直到1992年4月3号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表决,“三峡工程上与不上”的问题才有了明确答案。结果,赞成1767票,反对177票,弃权664票,未按表决器25人。  

   

  从1919年孙中山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到毛泽东“高峡出平湖”的豪迈诗句,再到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中国人的三峡长梦,做了70又3年。然而,有梦想就有希望,正因为心中有希望,才会义无返顾。三峡工程终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1997年11月6日进行大江截流,2006年5月20日全线贯通……而今,基本完工的三峡大坝终于经受住了首次“大考”,将流量高达7万立方米/秒的特大洪水,从容地拦洪、削峰、错峰,将出库流量减为4万立方米/秒,使桀骜不驯的洪水经过三峡和葛洲坝间水域后,变得温顺了许多,长江中下游地区终于避免了1998年大洪水的威胁,看到如此情景,怎不令笔者格外激动?!  

   

  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邱海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