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再评)从副市长上访看:公民上访,到底动了谁的奶酪?

火烧 2011-07-21 00:00:00 网友时评 1029
文章围绕副市长上访事件展开,探讨官员维权困境与信访问题,揭露背后复杂关系网,引发对公民上访现状的反思。

  新京报7月8日报道,作为贵州省六盘水市前副市长、政协副主席,田万昌主抓六盘水市公检法工作多年,维稳曾是其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妻子在地方国安系统工作多年,但是,由于两年前女儿田小龙被强奸一案迟迟得不到解决,田万昌最终不得不带妻女进京上访,成为六盘水维稳官员眼中的“不稳定因素”。
  报道发出后,舆论一片哗然,笔者也根据该报道写了评论文章——《从副市长上访看:公民上访,到底动了谁的奶酪?》,该文被网站论坛转发(不敢说广泛,没统计过)。笔者从《新京报》的报道中看到的是一个围绕“红顶商人”建立起来的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网,让一个副市长及做国安的妻子面对女儿被侵权也束手无策,不得不和平民百姓一样走上了信访之路,从而和其他访民所面临的“官方定性”一样,成为当地的“不稳定因素”。进而笔者感叹,官员维权尚且如此艰辛、困难,何况平民百姓乎?
  今天(20日)笔者打开电脑,看到了《人民日报》关于此事件的跟踪报道——《贵州六盘水前维稳副市长否认携妻女进京上访》。对于国家顶级媒体《人民日报》能够跟进、关注一个普通的信访事件,笔者感到振奋,也替访民感到欣慰:看来,国家确实在关注民生方面展开了实质性的行动。兴奋之余,笔者感觉到有点古怪的味道,这个副市长举家上访,亮点无非就是他的官员身份,除此之外,与其他访民没有什么区别,他家所反映的问题,和一些访民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执著反映的问题比起来,甚至有点小巫见大巫。鲜有听说《人民日报》能够放下架子就媒体、网络关注的征地、拆迁、涉法、群体性突发事件等等主动进行过跟踪报道的,这次《人民日报》能够放下架子关山千里长途跋涉奔赴贵州六盘水进行基层跟踪调查,让笔者开了眼界。
  闲话少说,还是来关注一下《人民日报》的报道吧,当然,也会结合《新京报》的报道,最终,这两个报道,总有一个是假新闻,希望假新闻制造者这顶帽子不会落到《人民日报》头上。假如让笔者投注,我宁愿投《新京报》的新闻报道从基层面上更客观,更真实。
  今天的《人民日报》报道:近日,有媒体刊发新闻,报道贵州六盘水市前副市长到北京戴着口罩远处指点女儿上访、贵州警方办案不积极等问题,引起网民强烈关注。针对此事,本报记者在贵州展开调查,走访公安机关,并取得前副市长本人亲笔所书的说明材料,证实以上新闻不实。
  《人民日报》报道称,“面对媒体、网络传言,7月19日,在广西桂林某医院住院治疗的田万昌本人给六盘水市委写来一份说明材料,亲笔手书,澄清相关事实。材料说,对于网上最近涉及本人的一些传言说明如下:1.从2007年至今,我一直生病住院,与家庭成员联系甚少,所以家里发生的一些事情基本不太清楚;2.在本人整个工作历程中从未上访过”。田万昌的情况说明材料内容不重要,给谁汇报的也不重要,材料内容最终让谁心里稍微有点安慰,应该才是真的。但是,不能不佩服田万昌。田万昌啊田万昌,你给《人民日报》挖的这个坑,《人民日报》还不知道怎么拔腿呢。试想,你田万昌昨天才把传言说明给了六盘水市委,今天《人民日报》就公开了,你说这个坑给挖的。
  笔者不想用什么“工作效率神奇的高”来形容六盘水市委和《人民日报》,只是,将事实摆在这里,请社会受众给予评判。
  田万昌昨天将说明材料交给六盘水市委,正常情况下,六盘水市委应该是针对以前媒体报道、网络传言,结合市委自己掌握的实际情况,开会讨论、分析、研究田万昌这份“说明材料”,形成会议决议,并决定是否需要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按照程序走下来能用多长时间,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个数,最起码,19日当日无法形成决议并作出集体决定。那么,为什么田万昌19日递交的情况说明材料今天早晨5点之前就以《人民日报》的名义上网了呢?笔者个人认为情况只有一个:屁股指挥大脑,尿水进了脑子——昏了,一个人拍屁股的决定,绝对不会是集体决定。
  再来看看我们负责任的国家级媒体《人民日报》。
  第一,《人民日报》是一个代表国家的负责任的大报,想来不会像某些小报(这点不敢恭维,大报不说真话,其他报纸怎么说真话都是小报,这也太他妈武断了吧?)无米下炊等着材料来,来了就随便弄上去,凑合一下天明了:报纸出来了。请问《人民日报》,你们这个报道从昨天拿到那个情况说明材料形成稿件,到今天向社会公开,你们报社都走了哪些程序呢?
  第二,报道中再次采用了官方说法,譬如:“月11日至12日,贵州省有关部门赴六盘水田万昌家中进行家访时,田的妻子龙立英(龙美伊的母亲)亲口对来家访的领导说,‘媒体中有关田万昌到北京戴着口罩、远处指点女儿上访的说法,连龙美伊本人知道后也责问记者为什么要这样报道?这不是事实。’她还表示,‘田万昌长期生病,而且病情很重,我的女儿发生的这些事,都没有告诉过田万昌,田万昌没有参与我女儿的事,更不可能到京支持她非正常上访,我本人也未到北京搞非正常上访。’”但是,无论官方还是《人民日报》也许都没注意到这么一句话:“我本人也未到北京搞非正常上访”。试问贵州有关部门和《人民日报》,人家去北京正常上访你有招数么?《人民日报》的报道让我知道了田万昌那个做国安的妻子叫龙立英。在此,也对做国安的龙立英的反侦察能力和法律运用手法,表示敬佩。
  第三,笔者注意到,我们常常呼吁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为了让受害人避免遭受更大的伤害,很多媒体在报道涉及隐私的事件时,一般都采用化名,关于这个事件,不负责任的小报《新京报》对当事人做了化名处理,而且比较亲情化,让人一看就是副市长的女儿。《人民日报》今天的报道证实,当事人叫龙美伊,她妈妈叫龙立英(《新京报》太不负责任,都没披露),仅看姓名不禁让人产生联想:副市长家怎么了?怎么自己的女儿不姓田却姓龙?副市长是不是有了外遇把人家给甩了导致母女无依无靠……等等,那么试问《人民日报》:公开人家的名字算不算公开人家的隐私?公开了人家的隐私目的到底是什么?想说什么?笔者认为,当事人无论姓田、姓龙、姓张、姓王……都不重要,重要的,包括《人民日报》也没能否认的:一个女孩不顾名声进京上访。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大报公开人家的隐私,是否有将社会受众的眼光转向人家家庭内部事务上来的嫌疑呢?请问,小上访牵出的大事件,能转移的了么?别忘了,类似事件有人花钱也未必能请得动贵报。
  《人民日报》文章在最后说:“贵州的一些干部群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呼吁,某些小报、网络刊发、转载不实新闻,甚至制造谣言,恶化了社会空气,媒体从业人员应恪守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些干部群众是谁,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调查核实,用“干部群众”这个放之四海都模糊的群体当代言人,谁都会,不仅仅是国家报纸和党报。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笔者弱弱地问《人民日报》:凭贵报的这篇报道,这些评论放到贵报头上是否更合适?(中国百姓喉舌网 鲁宁平 2011-7-20)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