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冷落的寒山诗35
万泉读《寒山子》35
[原文]
三月蚕犹小,女人来采花。隈墙弄蝴蝶,临水掷虾蟆。
罗袖盛梅子,金鎞挑笋芽。斗论多物色,此地胜余家。
[
当阳春三月蚕儿才刚刚孵化出来的时候,姑娘们便出门踏青采花儿了。她们在土墙边捕捉争艳纷飞的蝴蝶,在池塘边抛石块吓唬呱呱叫春的青蛙。罗纱衣袖里装着刚采到的新鲜杨梅,又摘下头上的鎞子去挑笋牙了。然后,坐在草地上,争论着谁采摘的花朵漂亮,结果大家都叹息说,这地方实在比我自己家里好得多啊。
[万泉读书]
这是一首赞美诗,生动细腻地展示了青春的活力,春光的美好,田园的舒畅,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依恋。
寒山子在他的诗中,很少用到拗牙的佛教用语,却常常是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采拮大家司空见惯的情景来书写胸臆,真正达到佛家的般若。
读到寒山子这首诗,我们会想起《诗经》里的《采耳》、《草虫》、《樛木》、《采苹》、《葛覃》等等。
读到寒山子这首诗,我们还会想起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年作品,例如她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
见客入来,祙剗进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他们把生活描绘得叫如陶醉。寒山子讲了许多生之艰难、死亦不易,这里的笔触却很潇洒,把人世描绘成了香醇的佳酿。不过,请读者注意寒山子的末句:“此地胜余家”,这是与李清照诗的根本区别。李小姐当时青春年少、锦衣玉食,生活的美好是她自家的,在她流离颠沛的中年之后,就再看不到她的这类诗句了。而寒山子在这里描写的是一群暂时忘却自家的烦恼容入大自然的美好青春女子。
显然寒山子的这类赞美诗,是在他(她)摆脱了一切尘俗的羁绊之后回归大自然中才能品尝到的感觉。你看,春蚕、蝴蝶、蛤蟆、青梅、红花、绿笋,在人烟稠密的都市是闻不到这些大自然的清新气息的。寒山子看见了什么呢?
贞观之治带来了大唐盛世的空前经济繁荣,都市化的发展使人际关系浸入了许多商业气息,于是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社会风气也形成了。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很容易看到人与自然的分离以至对立。但那时的盛唐毕竟还是农业社会,寒山子便窥见了人类社会和大自然(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的分离,这委实难能可贵。
寒山子到底不是田园风光诗人,他在一般风物情态的语境中注入了深邃的人生哲理,有着超时空的透射力。佛教把世界分为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两种。有情世间者,有情识的众生之肉体与精神,是由业因所感得到的正果,是为正报;器世间者,江河大地、衣食住行,众生赖以存在的色界,是为依报。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寒山子写出这些踏青诗的涵义了。
寒山和尚用“女人”踏青来表现他的两世间观,似乎也不是随意的吧。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