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新加坡的“红色经典收藏家”杨新发医生

火烧 2010-08-02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杨新发医生作为新加坡红色经典收藏家,专注收集新中国各类文物,涵盖文革时期至2000年代作品,展现中国历史变迁。


  “红色经典收藏家”杨新发医生

现任新加坡厦门公会副会长的杨新发医生,祖籍厦门。受父亲的影响,杨新发医生从小就对华文教育与华族传统观念非常重视。杨医生于公教中学完成中学教育后,先在当时的新加坡大学医学院考获医生资格,然后又负笈纽西兰念心理医学,毕业后,曾在纽西兰和香港行医,目前是私人执业心理医生。

杨新发医生在闲暇时喜欢收藏解放后的中国文物,他的住家,甚至是诊所,都成了文物的展示厅。住家客厅里的一尊毛主席塑像—-“你是我心中的红太阳”最显眼;客厅两侧的玻璃展示柜,则摆设了许多不同主题的红色经典文物。他的诊所则有如一间小型的博物馆,展示着他的一小部分收藏品,其中不乏中国文革时期的作品。

什么念头促使杨医生对新中国文物产生兴趣呢?原来杨医生在1993年到北京出席一个医学研讨会,碰到一位美国收藏家在北京的一个旧货市场寻找中国文革时期纪念品。那位美国人说:“我真不明白,我们都在收藏中国文革纪念品,许多人却还在收集可口可乐罐。”

美国佬的那番话,使杨医生猛然惊醒,意识到文革纪念品的潜在价值,于是,他全情投入,从毛泽东像章到毛语录小红书、从宣传海报到革命油画、从瓷杯、瓷盘到瓷像,都不放过。杨医生指出:“这类带有特殊时代烙印、具有不可再生的历史遗物,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的宝藏。” 随后,他收集的对象也不局限于文革时期的宣传品,举凡新中国从解放初期、文革后的改革开放时期,一直到公元2000年代的作品,他也收集。这些文物都可以说是共产中国的特殊产物,因此,即使我们称杨医生为“红色经典收藏家”也不为过。十多年来,杨医生总共收集超过3000件新中国陶瓷品及2000幅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年的各种题材海报。收藏数目之丰,在中国以外恐无人能出其右。

对于自己花费不少金钱与心血搜集而来的收藏品,杨医生引以为豪,但也不吝于与公众分享。1997年7月,杨医生首次把他所收藏的二百多件文革时期陶瓷品,公开展出,吸引了许多人去观赏,其中有不少是在新加坡工作或读书的中国人。

1993年,中国申奥失败,杨医生就预言:“中国的经济腾飞,国家繁荣昌盛,有朝一日必定会成功主办奥运。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心愿,也是所有海外华人对中国的无限期望。” 他因此就刻意收集有关体育运动主题的新中国文物。

新加坡新闻、通讯及艺术部大堂联合举办新中国体育运动文物展,以庆祝北京2008奥运会。展出内容包括50年代至2008年体育运动海报约150张、还有运动陶瓷及体育刊物等。

在新加坡医药界,杨新发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医生;他在红色收藏品上的声誉,也使他名闻遐迩。然而,杨医生却继承了他父亲的传统美德,节俭却不吝啬。

杨新发医生和他收藏的部分文革海报 联合早报图片 用。他身上穿的衣服不是名牌,手上 戴的手表是Made in China,在12点的下方有一颗闪闪的红星。对母校公教中学,杨新发医生慷慨捐献,在以他名字命名的中学部图书馆设立一个“红色经典文物展示柜”,目的是让学生们对中国的现代史有所认识。对于这笔捐献,杨医生说:“ 这是饮水思源,感情故乡。有了公教的栽培,才有今天的我。”

2004年,杨医生曾经出过一本书,书名是《告别抑郁》,内容浅白易懂,图文并茂。书中强调抑郁症是廿一世纪人类三大疾病之一,仅次于心脏病及爱滋病。可是许多人缺乏医学知识,却“生在病中不知病”而没有求医治疗。他指出:“抑郁病是心理病,病人在经过治疗之后,80%都会痊愈。” 杨医生治疗病人的方法,是跟随毛泽东著名的哲学思想与理论《矛盾论》,通过现象看本质及“发动群众”,进入病人内心深处,彻底了解病人,明确诊断,对症下药。他的病人来自所谓的“黄金三角洲”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巴淡群岛和马来西亚的柔佛南部地区,靠的都是口碑。

杨新发医生的“红色文物”可说是中国现代史的一个缩影,也具体地展现了中国从被人鄙视的“东亚病夫”发展成为世界经济 / 体育强国的漫长历程;他的收藏品的艺术价值也给人们带来愉悦和欢欣。作为心理医生,他给病人增强信心,协助他们复原。作为收藏家,他不只为自己、为新加坡争得“红色经典收藏家”的雅号,他也以“红色文物”的收藏,用另类记录历史的方式,为世人保留和见证了一段中国历史。

  记者一走进杨医生的诊所,就仿佛置身于一座迷你“红色中国博物馆”。诊室里的背景音乐是《唱支山歌给党听》、《北京的金山上》这样的革命歌曲,墙上贴着大幅油画,画面上是系着红领巾的孩子笑容灿烂地围在毛主席身边,还有农民拿着锄头、镰刀快乐地干活。一排排的展示柜里摆放着珍贵的陶瓷文物,红色娘子军、保卫珍宝岛、为人民服务、白毛女等,琳琅满目,煞是壮观。这一切让整个诊所荡漾着革命浪漫主义情调。

  杨医生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展开对患者的心理治疗的。一说起用“红宝书”治病的“绝招”,他立刻滔滔不绝起来。

  用“红宝书”治疗忧郁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别轻视抑郁症。如果不重视和及时治疗,会影响你的生活、工作,严重的还会导致自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预防与医治心理疾病,不能单靠心理医生,要发动群众,全民动员,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与警惕。”这些语句都是他的治病“药方”。在与病人的交流中,他常挂在嘴边的还有“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毛泽东名言。多年来,杨医生就这样将毛泽东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应用到抑郁症治疗中,从而取得了非常好的心理治疗效果。

  其实,这间“红色博物馆”也帮助杨医生起到了很好的心理调节作用。杨医生每天的工作时间都会超过常人,在有限的闲暇时间里,看看诊室中栩栩如生的陶瓷和画中人,他总能感觉到压力在悄悄地被释放。他说,红色文物中所包含的积极向上、人定胜天的精神,已经成了自己在工作之余解压的一剂良药。

  不遗余力推广毛泽东思想

  据记者了解,在新加坡这个多年以英文教育为主的国家,大多数人对毛泽东思想以及红色革命年代,都是有耳闻却谈不上了解。像杨医生这般了解、痴迷毛泽东思想的人,并不很多。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对毛泽东思想的崇拜和深刻认同。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杨医生就开始了红色文物收藏之旅,至今,他已收集了3000多件“宝贝”。这让他在新加坡还拥有了另一个响亮的称号——“红色收藏家”。在这条路上,杨医生又不知不觉地被那个年代的精神所感动,而从单纯的文物收藏转变为学习、研究、推广毛泽东思想。他在自己的母校新加坡公教学校(也是新总理李显龙的母校)开辟了“中国文物展示柜”,在社会上不定期举办“毛泽东学习小组”,并向青少年介绍中国的发展状况。杨医生还有两个更大的心愿,筹划个人的“2008年中国文物展”和建立一座大型红色中国博物馆,将自己数十年的心血与更多人分享。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