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真实故事,讲述过去那光荣的时代
毛泽东时代,是充满正气和人性关怀的伟大时代
几件真实的事情,讲述过去那美好的时光,讲给许多被蒙蔽了眼睛的80后,90后的孩子们....
1、我的父亲
因为贫穷和疾病,在解放前夕,我的爷爷正值壮年的时候就去世了。是奶奶含辛茹苦地将6个孩子抚养成人,包括了最小的儿子,我的父亲,是遗腹子。
很小的时候,奶奶经常对我说,如果没有解放,没有共 产党,她是没办法拉扯大这么多孩子的。
因为家里穷,奶奶无力供养所有的孩子读书。只有父亲最幸运,在他出生后没几年,新中国成立,有了福利教育,他也有了学习的机会。
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父亲从小就知道珍惜读书的不易。我也曾听他说起那时候的故事:
冬季下雪的日子,因为只有一双鞋,他舍不得穿坏,于是就光着脚走在雪地上,到了学堂后才穿上鞋;
仅有的一件破棉袄,没有纽扣,也没有皮带,就用草绳系一系....
就这样,60年代,他成为了村子上有史以来第一位大学生
父亲深深地影响了我,为人要同情疾苦,要吃苦耐劳,要诚实正直,要廉洁奉公,至今我仍不敢忘却
2、我的岳父
岳父曾经是一名军人,文革时期,在南方某地的武装部工作。69年那会,因为武斗,社会秩序有些乱,地方上实行军管,父亲作为军代表,接管了6家单位,其中有企业,还有学校。
事无大小,包括财务开支,基建工程,人事变迁,婚丧嫁娶,都是岳父统筹管理。
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说到那时候,我开玩笑地说:“那可是相当于现在6家公司的CEO哦,要是动动手脚,油水多多。”
岳父一拍桌子:“那个时候,人心淳朴,没有人想到要占国家的便宜。再说了,如果拿了公家的钱,被开除部队事小,还要游街挨批斗的!”
3、大院子里的阿婆
以前住在一个大院子里,隔壁住了一位阿婆。阿婆好像也是我家的一门亲戚,虽然关系很远很远。
住在一起的日子久了,知道阿婆的身上,也有过去的故事。
阿婆其实是一位不幸的女性。
阿婆小的时候,家里因为穷,无力抚养孩子,就把她作为童养媳,给了村子上的一个大户人家,从小受尽了欺辱。
阿婆十多岁的时候,迎来了新中国,那时候闹妇女解放,阿婆勇敢地起来反抗,最终离开了那户人家。
据说还曾经受到过当地政府的表彰,被评为妇女解放先进个人之类的典型。
后来,阿婆成为了一家集体印刷厂的厂长。再后来,印刷厂福利分房。作为厂长的阿婆,本来可以分到一套条件好一些的房子,不过她都让给了更困难的职工。再再后来,她才分了一套很小的小房子,就是现在这院子里的平房。
我听完阿婆的故事,曾经问过她:阿婆,分房子的事情,你后悔了吗?
阿婆苦笑了:“那时候,真的一点都没后悔。谁知道后来的政策都变了呢?”
4、分鱼的故事
我出生在文革后期,在我的脑海中,仍然留有一丝残存的记忆,辉映着那个光辉的时代。
那时候还住在农村,村里还叫生产大队。
大队有自己的鱼塘,属于集体财产。
每年到了秋天的时候,收获的季节,最开心的事,就是挎着竹篓,到鱼塘边,和村民们一起分鱼。
那一年我只有六岁,那一年是我住在农村的最后一年,那一年也是最后一次分鱼。
如同往年一样,我挎上了竹篓子,跑到了鱼塘边上。
鱼塘边,已经排上了很多人,鱼塘前,堆满了小山一般的鱼。
好不容易排到了我,谁知道,生产队长说,我和我妈妈的社员身份已经迁走了,我们要搬到城里去了,鱼是集体财产,不能再分给我们了。
不明就里,我当时哇的一声就哭了起来,越哭越伤心,越哭越委屈。
老队长一见我哭的那么伤心,一下子慌了手脚,拍了拍我的脑袋:小家伙,别哭了,阿伯不是欺负你啊,这鱼。。。还是给你吧。。。
一切逝去,记忆中,再没有了那么鲜活乱跳的鱼儿,再没有了老队长那慌张又慈爱的脸,再没有了那艳阳阳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