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坤:仅仅有经济吸引力是不够的
当今中国在经济上对世界的吸引力已经很突出了,这一点有目共睹。这当然很重要,但这还很不够,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经济吸引力仅仅构成战略力量的一部分。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参与全球范围的战略博弈要具备三种力量,即吸引力、公信力、威慑力,可以简单地称之为“战略三力”。所谓“吸引力”,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吸引他人力量;所谓“公信力”,就是在国际上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并且言出必践,由此形成的一种力量。比如汉初时有一个人叫季布,当时人们都说,“得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诺”,也就是说,季布一诺,胜似千金。这就是季布这个人的公信力,所谓的公信力就是这样的东西;所谓“威慑力”,主要的是指军事威慑能力,这一能力已经有美国及其霸权集团进行了充分的系列展演,不需要过多地解释。
上述这三种力量有机结合,共同组成国家的战略能力。也就是说,国家的战略能力是综合的全面的,是各种有机力量的组合。经济吸引力只是其中之一,或者说,虽然经济吸引力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但如果仅仅有经济吸引力而其它方面缺失,在战略上就难免出现片面化、功利化的倾向,就要出现很多偏差。
仅仅具有经济引力并不能改变中国的战略处境。不断改善中国的地缘安全环境,不断改善中国的全球战略背景,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崛起大国的最简单、最表面的诉求。一句话,发展的中国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不是越来越恶化、严峻的地缘安全与全球安全背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战略上三力齐发并举。
但是,现如今的中国与此还有相当的距离。简单地说,在吸引力方面,中国在经济上表现突出,中国制造、中国市场、人民币、外汇储备等成为中国在经济上的有力工具。而在公信力、威慑力上则明显缺失,并因此带来严重的后果(有关缺少威慑力的问题,请参阅笔者2011年文章《建设中国的战略威慑能力刻不容缓》),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中国的战略安全环境并没有因此得到明显的改善。时至今日,人们可以看到,尽管许多国家在经济上从中国获得诸多好处,但这并没有改变他们朝三暮四、朝秦暮楚的秉性,中国的资本以及中国的经济利益往往成为他们随意处置的对象,甚至被人任意宰割,类似的事例最近一个时期已经在缅甸、斯里兰卡、墨西哥乃至希腊等地不断出现。
经济工具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战略工具,金钱开路还必须有其它要素保驾护航。长期以来,一些专家学者深度迷信经济能力,以为只要有大把钞票,只要与谁谁有密切的经贸联系,一切就都可以搞定拿下。这其实是骗人的神话,笔者曾在2009年写了一篇题为《经济合作能否化敌为友》的文章,当时许多网友很不以为然,现在看来,当国家之间真正发生战略冲突的时候,所谓密切经贸联系之类的经济关系甚至一文不值。
我们这样说其实并不是完全否定经济吸引力毫无用处,而是想着重强调,经济吸引力不会自动生成或升级为战略力量。作为一个战略大国,中国有必要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但与此同时千万不可偏废公信力与威慑力的建设,只有吸引力与公信力、威慑力相辅相成,才可在战略上焕发迷人的异彩;如果只顾一点不计其余,则不但事倍而功不及半,中国很有可能被人家当成一个经济上的冤大头。
(中国药科大学 张志坤)
相关文章
- 必须警惕资产阶级在经济危机中推翻共产党
- 怎样科学理解经济发展
- “我们要生存”:最低工资的政治经济学
- 首届集体经济恳谈会在河南新乡龙泉召开
- 陶冶:集体经济是实现农业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参观刘庄午餐会上的即兴发言
- 滠水农夫:论当前中国农村的三条道路
- 贺雪峰:"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兼评农业现代化激进主义
- 统计局、工商总局同期非公经济数据为何矛盾?
- 王忠新: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将实现四大战略构想
- 张勤德:近几年可能发生大危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