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丑陋的基础教育

火烧 2009-08-2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以中学教师视角,批判当前基础教育的种种问题,揭露校长管理弊端与教育体制的不合理之处,引发对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与改革方向的探讨。

 开 篇
  我是一个中学教师,按照常规,我的任务应该是教学生考大学,而不应该写什么文章。换句话说,一个中学教师,压根就不可能写出什么好文章。今天写此文者,乃猪八戒戴眼镜,冒充学者而已。诸君见怪不怪,此怪自败也。
  一个中学教师,不但要撰文,而且所论乃“基础教育”这个大问题,而且还是持“批判”的眼光,可见一定是胡说。明白事理者大可不屑一顾,凡跟我一般平庸而又糊涂者,不妨姑妄言之姑听之。


 校长篇
  你肯定会说,论教育,那一定就得先论教师,因为教育成败的关键在教师。然而本人长期为世俗陋习所沾染,向以势利眼光看人论事。我从教将近二十年,亲见亲闻,上职称,校长优先;分住房,校长优先;且最混帐之校长,必然有一专车。然而,有谁见过,最优秀之教师有何专车呢?因此,凭感性得知,校长实乃一校之栋梁也,万不可凭书生气小觑了他!
  校长者,一校之长也。校内校外,行政总务,教育教学,老师学生,大事小事,高分低分……凡影响学校现状,关乎学校前途者,无不管也,故名校长。
  校长说话,余味无穷;校长办事,与众不同。校长处世,深藏智慧;校长行动,神出鬼没。校长喜欢,你可以竹子开花节节高;校长嫌恶,那你就浑身上下无处不是刺也。凡此种种,诸君体会比我深刻,故不再赘言。
  校长如此厉害,从何而来?答曰:还不是从教师队伍中培养而来!
  一位学者在对中小学教师做WTO知识讲座时,出语不凡:“我们的有些领导(自然包括校长)做教师时,代课好像也跟一般老师没什么差别,代班也似乎就那样;然而一旦成了领导,无论在教学方面还是管理学生方面,他突然就成了多面手,成了全通。”我也深有感触,校长不就是这么“培养”出来的吗?
  妇孺皆知,学校者,乃教育、培养学生与传承、发展思想文化之地方也。故学校工作人员不可不读书。然而校长不大读书则司空见惯,君不见,校长著书立说者有几人与?校长虽不大读书,然谈起教育教学来亦能滔滔不绝,且头头是道。此亦是一大奇处,故校长不大读书应该另当别论。以愚之见,校长总理全校事务,实乃一校之栋梁,岂有闲暇功夫读书?且从来干大事者,皆“不甚好读书”者也。因此,校长“不甚好读书”,其实也是正常现象,诸君切莫大惊小怪。所以,我们碰到校长将“朱棣”读成“朱隶”时,将“桎梏”读成“桎告”时,将《周易》当成封建迷信时,将多媒体教学当成华而不实时,我们应该对这个校长因工作繁忙而无暇读书产生无限的敬佩!                                      

  近些年,教育界又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就是校长腐败。君不见,这个校长贪污几十万,那个数百万,不是在新闻媒体司空见惯吗?更有甚者,他们敛财的手段、腐败的程度、花样,几乎可以跟行政工商大员平起平座了。一校之长如此,学校教育、学生前程又从何谈起呢?悲哉痛也!此其四。

行政总务篇
  时下,领导天天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更新了的观念认为,行政总务应该是为教学服务的。然而在一线工作的老师们,时间一长,都会产生同感:行政是爹,总务是娘,大大小小都是官。
  你看他们,一个个迈着方步虎着脸,拉腔做调,像不像官?如果没事,他们倒还像个同事。如果你有事找他们,他们立刻就会官态十足,官气冲人。长此以往,有经验的老师们自然就会两支粉笔一张嘴,万事不求人了。于是时间一长,那些什么教学资料,什么投影仪、多媒体教室等等,自然而然就成了摆设了。那么,这些形同摆设的东西为什么还要存在呢?可以对外展示呀,可以做公开课呀。这些“官”们可以做什么事呢?可以传达领导精神,可以联系领导和群众呀。你的工资总得领吧?你有病了,急忙还得找他们吧?你搞课外活动,你做公开课,总得找他们吧?于是,行政照样是爹,总务照样是娘,大大小小的官们,照样可以官态十足、官气冲人了。

教学篇
  大约两千五百年前,至圣先师孔子首倡“有教无类”,这个“无类”到底能“无类”到何种程度,我们暂且不论。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当时办学,既不会有什么高考以及升学率的要求,也不会有什么行政领导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制约。因而,他可以自由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来教育培养他的学生。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和学生之间,有随易轻松的谈话,有恰到好处的提醒,有正言正色的批评,也有怒不可遏的指责;有身处危境时对大仁大智大勇的宣讲,也有在祥和平静的氛围中对“礼”、“义”、“诗”、“乐”等的探讨。真乃“教学相长”,其乐融融也!
  如今的教学怎么样呢?要我说,应该是教学相损,其苦无穷。
  不是提倡寓教于乐吗?不是要求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吗?五、六或七十个学生的班级,让不让学生讨论?让不让学生自由表达?讨论、表达能不出声吗?好,一出声,有些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怎么强的学生,你能保证他们不出什么乱子?好,教室里有声音了,教室里乱了,大、小领导有听见者,必定会伸进头来看一看。如果仅仅是看一看,倒也无妨,可有时就会在大会小会上讲。更有甚者,从此说不定你就会落一个响当当的“不善管理学生”的名声,考核、评优你也甭想了。你说还敢让学生出声吗?好,坚决制止,不许学生出声,教室保持安静,甚至要静得鸦雀无声——那不把我们娇生惯养大的、生性好动的学生憋坏才怪哩。可见,“寓教于乐”实实在在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不是有些公开课做得很好吗?教师学生互相配合,“教学相长”,那也真是其乐融融啊!然而且慢,一堂公开课准备时间有多长?研读教材,查阅资料跟平时相较怎么样?一些教学辅助手段的准备跟平时相较怎么样?大队人马来听课,学生会不会像平时一样自由散漫?总之一句话,平时上课都会像公开课一样吗?
  只要是在学校工作三五年以上者,谁都知道,公开课即公开造假!
  公开课与其说是上课,倒不如说是在做表演。表演成功者,一课定终身,从此大可以做好教师的美梦。表演一旦出现失误者,也是一课定终身,从此难免有些“抬头难,难于上青天”了。
  还有各种考试——竞赛考、测验考、阶段考、统考、高考,你不给学生压些作业能行吗?你不搞些题海战术,你的学生能考好吗?你的升学率能上去吗?
  ……
  教学,教师的黑洞,学生的苦海!


教师篇
  教师,据说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还说什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据一份影响很不小的报纸登载的调查报告显示,如果让老师自由选择职业,那么将有60%多的不愿再做老师。是呀,教师自己的灵魂已被强权俗利之剑刺得千疮百孔了,哪里还管得着别人的灵魂!
  先说工作业绩。
  老师的工作业绩靠什么肯定?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升学率——其实二位一体。你的教研论文和文章写得如何,你的专业知识如何,你的学生参赛获了什么奖,你的学生在哪儿发表了文章,你给学生培养了什么特长,你在教育上的远见如何等等,这些统统都是次要。关键是业务能力,业务能力靠什么体现?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升学率。这个道理,不要说教师,就是天资多差的学生也都明白。于是,你班的平均成绩比我高一分,你就比我有能力,你的工作业绩就比我显著。于是,老师们一个个施展浑身解数,千方百计,用尽九牛二虎之力,整天勾勾圈圈点点,去提高学生的成绩与升学率。于是学生的题越做越多,书包越背越大。于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成了学校的至理名言。本来是同事,早不见则晚见,然而,为争辅导课而勾心斗角,为一两分而形同陌路。其可怪也与!试想,一个老师整天为一分两分而揪心,为圈圈点点而劳累,纵然他的升学率高得捅破了天,他的灵魂又能光辉到哪里去呢?
  再说教师的人格。
  以前是,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教师,由于年轻气盛,往往就某事还能表现出个人的观点和态度;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工作经验的积累,慢慢地就会变得藏而不露,隐而不显,即所谓的成熟起来。而现在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他们对一些错误的事情与现象,竟能表现出惊人的宽容与忍耐,其老成持重真让他们的前辈们望尘莫及。此其一。
  我们以前找工作,上职称,也都知道走动走动,请个客呀送个礼呀什么的。但比起现在的年轻人来,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他们在这方面的出手之大方,成熟与老练,真叫人深切感到经济社会发展之迅猛。其实他们的思路是高明的,这个道理谁也明白,钱一次花到位,进来以后生活工作方面的问题都好解决。年轻人能成熟到这种地步,他们年轻的生命冲动中还能产生出什么样的思想火花呢?此其二。
  前面说,老师以分见高低。自然,学校便以升学率高低见优劣。升学率高者为重点学校,为好学校;低者为薄弱学校,为差学校。但谁都知道,所谓的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好学校与差学校,在招收学生时已经按照成绩拉开了档次。谁敢保证,把那些所谓的差学校的学生交给那些所谓的重点学校来培养,它们又能培养出怎样的结果?话虽这么说,然而,要提起教师们的经济收入与精神状况,那可就大相径庭了。于是,好学校的老师优越感就强一些,差学校的就免不了经常有些“戚戚于贫贱”了。可是,一个“灵魂的工程师”,靠这些产生优越感,难道不是可悲的吗?难怪一位在高校工作的朋友说:“这些所谓重点中学的教师们,他们普遍有一种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此其三。
  再说说教师的专业功底。
  如果不是一个闭目塞听的人,他肯定多少知道一些。时下,素质教育喊得越响,应试教育抓得越紧;越是名牌的中学,应试教育搞得越是热火朝天。于是基础教育界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教师们不爱读书,或者干脆不读书。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条:差学校的,福利差,没啥成就感,混一天算一天,不爱读;好学校,抓成绩,忙于应试,没工夫读。于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的祖训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什么“学高为师,德馨为范”的古训也顾不得了。于是,一些所谓的创新教学公开课上,出现了千奇百怪的知识性的错误。想必大家见得多了,这里就不再列举了。
  最后说说教学研究。
  时下教育教学改革迅猛发展,作为一线教师,光靠两枝粉笔一张嘴,不搞教学研究,已很难适应形势。然而,我们的教师,真的就像有些宣传说的那样,很注重教学研究,教研水平提高很快吗?从而教育教学的研究发展很快吗?不爱读书或不读书,这已是整个社会对我们的教师的共识。不爱读书或不读书,而要搞教研,岂不是天方夜谭?这绝不是笔者在这里故做假设,故意在危言耸听。你想过没有?我们的教师所写的教研论文,有百分之几不是找枪手代做的?有百分之几是真正出自实践,发自肺腑的?有百分之几不是花钱在下三烂的刊物上发的?说白了,所谓教研,不过是人人不说而各自内心十分清楚的装点而已。为什么非要这个装点不可呢?很清楚,不为职称,即为先进、骨干等等而已。
  古人云:“取乎上,得乎中;取乎中,得乎下。”一个教师,如果把教育的目标仅仅确定在考试成绩的一分两分上,未免在对教育的认识上有些短视吧?如果把自己人生的价值定位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与个人经济收入的多少上,那么,作为“灵魂工程师”的灵魂未免有点问题吧?


学生篇
  而今之学生,似乎另类得厉害。还是让我从公元一九九八年的高考说起吧,要不你还觉得我另类呢。十几年,家长供,老师教,社会关心,国家支持,好不容易到了参加高考展才华的时候,结果我们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让整个社会感到了震惊。在他们的文章里,不是爸爸瘫痪,就是妈妈车祸,不是姥姥病,就是爷爷亡,真正让教育者们感到汗颜。于是高考作文试题被迫做出了较大的改革。这是大事。让我们再看看平时的一些具体现象吧。
  一方面,从六七八岁的小不点到高二高三的大孩子,天蒙蒙亮便背着大书包去上学;另一方面却经常发生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或者请同学冒充家长给自己的作业签字的怪事。一方面,老师家长为了学生的学习而虐待学生的事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学生仇恨甚至报复家长老师的事屡见不鲜。一方面,学生在学校大学特学伟人烈士的优秀事迹,不断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一个个却变得极端的麻木不仁,自私自利。
  初一、二的学生打架,抢钱,抢别人的自行车,此类事听起来已并不陌生。
十多年前笔者上大学,最难以忘怀的一幕是,第一次上食堂吃饭,食堂旁边的马路两旁蹲了长长的两行用餐的学生,他们的脚下是掉出来的长长的两行食物。
现在笔者家住某高校的一座筒子楼,楼上住着一些租房的大学生。他们满楼道满水房乱扔垃圾,屡禁不止;水房用罢水,水龙头不关紧,转身就走。水房楼道扔弃的食物随时随地都可见到。
  大学生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从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佼佼者如此,其余又会怎么样呢?基础教育的成果,不外是合格的中小学毕业生。面对这样的成果,基础教育不应感到一些头疼吗?
  这些主要说的是做人。那么学习又怎么样呢?凡我谈过话的学生,不管学习基础好一些的,还是差一些的,我都会问一下,他们读过《水浒传》、《说岳全传》、《杨家将演义》、《隋唐演义》等小说没有,他们绝大多数的答案都是惊人的相同:没有。就是少儿们喜欢的《西游记》,原原本本读过原著的也寥寥无几。我不敢承认这种现实,又有意识地在网上跟东南一带的学生聊天,做了一些了解,结果答案是大同小异。原因几乎都是学习忙顾不上。我们的学生不爱读或者顾不上读这些民族风格很强的名著,我们的教育应该负怎样的责任呢?

教材篇
  众所周知,中学教材是大一统的,高考基本上也是大一统的。试想,北京、上海、广州的名牌中学与贵州、甘肃、青海的一般性的薄弱学校,大城市的学校与偏远农村的学校,其各方面的差距究竟有多大?然而教材是大一统的,高考是大一统的。不是说可以因材施教吗?又怎么因材施教呢?这就难坏了教师苦坏了学生,难怪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哩。
  也许你要说,教材改革很大呀。是的,教材改革是很大。比如语文,古文加多了,文章变难了,有些原来是大学的文章,放到了高中;有些原来是高中的,放到了初中。于是那些所谓的薄弱中学,或称差学校的师生就有些无所适从了。你从简教学吧,人家要高考;你大包大揽吧,学生往往跟听天书一样,老师则跟唱独角戏没有什么两样;你采取新型的教学方法,比如“研究性学习”吧,可研究总得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呀?
  再说,以前分什么主课副课,文科理科;而今除了文科理科外,又分综合单独。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一般而言,理科生几乎不管历史。就是文科生吧,初中历史也几乎是一片空白。虽然有什么统考,但谁也知道,那其实也无补于事。还有像语文,初中淡化语法,而高中语文学习无时无处不用到语法。旧式教育讲,文史晢不分家。像这一类型的教学不平衡现象,难道没有违反教育规律吗?这大概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又一种不可忽视的原因吧?
教材改革,任重道远。

结 尾
  结尾说些什么话呢?我是个从教将近二十年的中学教师,凭我个人长期积累的经验,最好是什么也别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